七旬患者换瓣14年后瓣膜衰败,长征医院一次手术置换“两扇门”

心脏好比一座“房子”,心脏瓣膜就是这座房子的“门”。血液通过“门”的开和关来完成单向循环;“门打不开/狭窄”,血液出不去,“门关不上/关闭不全”,出去的血液又返流回来,都会造成房间“拥挤”。当几扇门同时出现问题,就会使整个“房子”膨胀,引发心脏衰竭。

近日,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上海长征医院)心血管内科梁春教授团队在多学科配合下,不开胸、不接体外循环,运用“一站式”双瓣膜介入手术(TAVR+TMVR),为一名换瓣14年后瓣膜衰败的患者,同时更换了两扇严重毁损的“阀门”,实现了长征医院在该术式上新的突破。

命悬之危:心脏的二扇“门”又坏了

近半年,年逾七旬的张阿婆持续气促、乏力、头晕,夜间难以入睡,只有坐起才略有缓解,体重由当初的120斤骤降至90斤。

2010年,她因风湿性心脏病在当地接受了“主动脉瓣+二尖瓣生物瓣置换术”;2024年,由于生物瓣膜耐久性有限,两个置换的瓣膜严重毁损,出现主动脉瓣严重狭窄及二尖瓣严重关闭不全,如不及时手术,随时会有生命危险。

情急之下,张阿婆再次求助于当地医院,这一次当地医生却束手无策了!高危高龄患者再次开胸接受心脏瓣膜置换手术,创伤及风险均很高,张阿婆陷入了困境。

经多方打听,子女带着张阿婆慕名到上海长征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梁春门诊就诊。

入院后,梁春团队对患者病情进行全面检查,发现患者血压只有80/50mmHg,下肢水肿,全心增大、主动脉瓣重度狭窄、二尖瓣重度关闭不全、重度肺动脉高压,心衰血液学指标升高,且合并肺弥散及通气功能障碍、低氧血症、贫血、血小板低下、甲状腺功能低下。

病情危急,手术团队在反复讨论及分析后,决定采用“一站式”双瓣膜介入手术,通过微创的方式在原先外科置换入心脏的生物瓣内,同时为患者更换二尖瓣及主动脉瓣,以最大程度降低手术风险。

导管“借道”:解决致命的"心事"

虽然介入手术优点明显,但这台手术仍面临极大挑战。

一站式置换两个瓣膜,是先行主动脉瓣植入还是先行二尖瓣植入?二尖瓣与主动脉位置临近,新植入瓣膜的瓣架会不会相互影响及干扰?外科术后房间隔疤痕会不会给穿刺造成困难?

面对手术难点,梁春团队与多学科专家交流制定循环管理策略,仔细分析术前CT影像,寻找辅助定位的细枝末节,反复斟酌及体外模拟瓣膜植入过程,找准房间隔穿刺的超声定位。同时,为术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备好应对策略,并对术后管理策略等进行了深度全面的考量,制定出完备的手术及管理方案。

日前,梁春团队在麻醉科徐海涛教授、超声诊断科宋家琳副教授的配合下,顺利完成手术,不到3个小时,一次性完成两处置换。术中经造影和心超显示,患者瓣膜功能理想,血流动力学平稳。

术后第二天,张阿婆便可下床活动,心率、血压平稳,氧饱和正常,胸闷气短等不适症状也随之明显缓解。

梁春介绍,经导管心脏瓣膜置换术是一种最新的微创瓣膜置换技术,通过穿刺腿上的血管,将负载瓣膜的器械顺着血管送到心脏内,如同做冠脉支架一般便能完成“主动脉瓣+二尖瓣置换术”。对于因高龄、体质弱、病变重或合并其它疾病而无法施行传统外科手术的老年患者,可进行经导管心脏瓣膜置换手术,为患者重启“生命之门”。

作者:李晨琰 王根华

文:李晨琰 王根华图:院方供图编辑:储舒婷责任编辑:樊丽萍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