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红四方面军长征女红军人数考证

1935年春,8000多名英姿飒爽的女红军跟随红四方面军西渡嘉陵江开始长征。她们中,有2500多人组成的红四方面军妇女独立师(红四方面军总部曾有意向成立妇女独立师,但一直没有正式成立,妇女一团,二团就踏上了长征路),是当时规模最大的一支“红色娘子军”。

此外,妇女工兵营500余人,红四方面军总医院及各军医院女战士上千人,总政治部剧团及三个分团女战士及各军宣传队员近千人,也随红四方面军一起长征。她们为崇高理想而英勇奋战,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绝大部分壮烈牺牲,对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

长征女红军最多的红四方面军到底有多少女红军,是有证可考的。

红四方面军女红军王定国

1、妇女独立团(营)。1933年10月,川陕苏区在长赤县建立妇女独立团,各县妇女独立营(连)相继建立,根据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旧址纪念馆《巴山烽火》展陈资料显示,各地女红军共2500余人。女红军华全双回忆“1935年2月,妇女独立团曾扩编为独立师,辖妇女独立一、二两团,共二千五百余人,张琴秋任师长,直属总部领导。”[⑩]妇女独立师随军长征,并承担了后方医院1000多名伤病员(其中500多名需担架抬运)的转运工作。

2、妇女工兵营。这支部队建立于1933年8月,林月琴任营长,很快发展到500余人,既是一支战斗队,更是一支成建制的后勤部队。林月琴回忆,1935年春,妇女工兵营三个连合并为两个连参加长征。“一连由营长林月琴带领,继续承担被服厂的任务,另一个连由营政委王泽南带领,到第二兵站执行运输任务。”[11]

3、医卫战线的女同志。川陕苏区建立了两大医卫系统,一个是以红四方面总医院为首军队医院,下设7个分医院和各军、师医院;一个是以川陕省工农总医院为首的地方医院,下设7个分医院和200多个工农药房遍布全苏区。两大医院总部和大部分分医院均设在通江境内,90%的医卫人员常住通江,通江“医卫人员1万余人。”[12]这些医卫人员来自苏区各地。根据《川陕忠魂——记红四方面军总医院》和《通江苏维埃志》记载,红四方面军总医院和工农总医院均办有医卫培训班,其中红四方面军总医院护士学校(红色卫校)三月为一期,最多一期就有学员400余人。所以,“医务人员的队伍不断扩大,其中百分之四十左右为妇女”,[13]如此计算,医卫战线至少3000多名妇女(包括医院被服厂、纺纱厂、绷带厂、洗衣队等女工),很多人接受过技术培训和简单的军事训练,红军队伍需要她们,她们大部分会跟随红军长征。

4、女宣传队员。红四方面军入川以来就十分注重宣传工作,要求“各项工作宣传工作要打先锋”,军、师、团和省、县党政及群团组织均建立了专业的宣传机构。总政剧团及三个分团(营的建制)女战士及各军宣传队女队员近1000名,她们长征路上仍发挥着宣传、动员的重要作用。

5、省委妇女学校师生。川陕苏区第一所妇女学校创办于1934年通江城,反“六路围攻”后曾迁往巴中。校长刘桂兰。学校每期训练100多人,时间五六个月。1935年春近500名学员参加长征,董必武夫人何莲芝回忆省委机关在杂谷脑遇袭的情形,“妇女学校有三个连,三百多人,但有一百多人外出搬运粮食尚未回来……”[14]红四方面军长征到杂谷脑,妇女学校仍有300余人。

6、党政机关的女干部。各地方党政机关的女干部人数不等,难以统计。可以确定,川陕苏区“各级苏维埃政府内务委员会主席、副主席大部分是妇女。”[15]川陕苏区鼎盛时期,“建立了23县1市2街道苏维埃政权……区苏维埃政权160多个、乡苏维埃政权900多个。”[16]县苏执委27人、区苏执委13人、乡苏执委7人,每个机构按2名妇女干部计算,地方党政机关女干部至少有2000余人。这些女干部都是当地的积极分子,很多都参加过苏区学校的学习,思想觉悟相对较高,她们基本会跟随红军长征。

7、工厂中的部分女技工。川陕苏区“以手工业为主的工人发展到两万多人,农村的工匠有近15万人……”[17]有一定技能的成熟女工是根据地建设的必备人才,红四方面军准备到川西建立根据地,这些技术女工大部分会随红军长征。如女红军杨文局回忆“在银行工作的有不少女同志,票子房的女工班有15位女同志……主要任务是裁剪布币。”[18]这部分人后来编入妇女工兵营参加长征。据《川陕苏区群众工作陈列》资料显示,川陕苏区大部分为女工的工厂有:总经理部被服厂500余人,苦草坝纺织厂100余人,总经理部弹花厂300余人,涪阳坝被服厂360人,朱家沟织布厂500余人,省总工会工厂200余人(巴州),红30军被服厂250人(长赤县),正直织布厂80余人,恩阳被服厂200余人,东观织布厂30余人,仪陇被服厂70人,江口被服厂200余人,这些可统计的工厂工人2800余名,除部分男工外,女工至少有2000人。[19]

综上所述,妇女独立师、妇女工兵营、医卫人员、宣传员、妇女学校、机关女干部等约9500余人,是军队不可或缺的后勤保障人员,均受过不同程度的军事训练,有应付军事转移的能力。并且她们长期为红军做事,军队就是她们的家,红军走了她们就失去了安全保障,绝大多数妇女会跟随红军长征,所以“参加长征的妇女约八千人”的说法是以统计为依据的。

还有一部分妇女可能随红军行动,她们没有接受过军事训练,人数难以统计。如工厂中的女工,实际上远不止2000人,川陕苏区大部分男同志都上了战场,很多工厂都是妇女唱主角,她们经常接受革命思想教育,肯定不少人要随红军长征。除此之外,川陕苏区还有一个庞大的组织——运输队,“一般每村成立一个队,队员30人左右;乡有运输连,100人左右……由于青壮年男子都参加红军去了,所以妇女和年纪稍大的人,成了运输队的主力。”[20]参加运输队的妇女有数万人,个别妇女也可能随红军长征。所以“踏上长征路的妇女在一万人以上”的说法是有事实依据的。

王定国在105岁时为湖北红研会于2017年重走川北红军路时所提

[①] 四川省妇女联合会编《巴蜀巾帼壮歌——红四方面军女战士革命斗争实录》,四川人民出版社,1993,第2页。

[②] 江红英等编《川陕革命根据地建设研究》,中国文史出版社,2014年4月第1版,第328页。

[③] 何光表主编《川陕苏区的妇女状况》,作家出版社,2007年3月。

[④]中共通江县委党史研究室编:《通江苏维埃志》,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58页。

[⑤]四方面军战史编辑委员会《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战史》,解放军出版社,1989年10月第1版,第320页。

[⑥]四川省妇女联合会编《巴蜀巾帼壮歌——红四方面军女战士革命斗争实录》李中权回忆《李中秋——永不消逝的电波》,四川人民出版社,1993,第275页。

[⑦]四川省妇女联合会编《巴蜀巾帼壮歌——红四方面军女战士革命斗争实录》,四川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第3页。

[⑧] 彭俊礼编《通江女红军》,中国文史出版社,2015年11月第1版,第104页。

[⑨]四川省妇女联合会编《巴蜀巾帼壮歌——红四方面军女战士革命斗争实录》,四川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第124页。

[⑩]四川省妇女联合会编《巴蜀巾帼壮歌——红四方面军女战士革命斗争实录》,四川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第61页。

[11]四川省妇女联合会编《巴蜀巾帼壮歌——红四方面军女战士革命斗争实录》,四川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第30页。

[12]中共通江县委党史研究室编:《通江苏维埃志》,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58页。

[13] 林超编《川陕革命根据地历史长编》,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年8月第1版,第145页。

[14]四川省妇女联合会编《巴蜀巾帼壮歌——红四方面军女战士革命斗争实录》,四川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第212页。

[15]四川省妇女联合会编《巴蜀巾帼壮歌——红四方面军女战士革命斗争实录》,四川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第1页。

[16]江红英等编《川陕革命根据地建设研究》,中国文史出版社,2014年4月第1版,第116-117页。

[17]江红英等编《川陕革命根据地建设研究》,中国文史出版社,2014年4月第1版,第253页。

[18]四川省妇女联合会编《巴蜀巾帼壮歌——红四方面军女战士革命斗争实录》,四川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第229页。

[19] 西华师范大学、中共通江县委《川陕革命根据地群众工作陈列》,原始数据来源于各县乡地方志。

[20]江红英等编《川陕革命根据地建设研究》,中国文史出版社,2014年4月第1版,第271页。

[21]林超编《川陕革命根据地历史长编》,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年8月第1版,第78页。

[22]四川省妇女联合会编《巴蜀巾帼壮歌——红四方面军女战士革命斗争实录》,四川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第2页。

[23]四方面军战史编辑委员会 《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战史》,解放军出版社,1989年10月第1版,第315页。

整理:陈金荣,甘肃省张掖市委党史研究室四级调研员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