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迷入门系列】从“成都”到“江岛”——中国海军护卫舰发展历史简析(上)

护卫舰是一个传统的海军舰种,是当代世界各国建造数量最多、分布最广、参战机会最多的一种中型水面舰艇。中国人民海军护卫舰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又曲折的过程,首先是从缴获敌舰、收编起义舰艇、打捞、修复旧舰和改装民船起家,接着是仿制苏联的“里加”级,再下来是自行研制65型和“江湖”系列。从80年代开始,为满足我国“蓝水海军”的发展战略,先后研制成功了“江卫”I级和Ⅱ级新型导弹护卫舰。进入21世纪后,为了满足现代化、信息化的发展需求,我国又成功自主研制出了“江凯”、“江岛”系列护卫舰。现阶段,我国护卫舰已实现导弹化和电子信息综合化,技术性能先进,正在向世界先进护卫舰行列飞速迈进。

从仿制开始的“成都”级护卫舰

中国人民海军的护卫舰部队是从缴获敌舰、收编起义船艇、打捞、修复旧舰、改装民船起家的。人民海军成立之初,手中接收下来不少中型水面舰艇,其中就有不少护卫舰,但这些护卫舰作战能力极为有限。为此,人民海军首先组织力量修复了一批美、日、加等国建造生产的老旧护卫舰,像“长沙”、“南昌”、“惠安”等。但这些修复的船只仅能为来往台湾海峡的商船护航,不能满足作战的需要。有鉴于此,1953年6月4日,中国和苏联签订关于海军技术援助的“六四”协定,苏联向中国提供了包括50型火炮鱼雷护卫舰(北约代号:里加级护卫舰)在内的5种型号舰艇的技术图纸和一批材料、设备。上海沪东造船厂在苏联专家组指导下承建4艘里加级护卫舰,采用苏联提供的设计资料和设备,同时根据中国海情做了局部修改,并重新命名为01型护卫舰,北约称其为“成都”级。01型护卫舰首舰1955年4月15日开工,1957年5月30日完工交付海军。同级舰共完工交付4艘,舰名分别为:“昆明”、“成都”、“贵阳”、“衡阳”。至1994年该型舰全部退出现役。

01型护卫舰是一种对海攻击力较强,具有一定反潜与防空能力的近海轻型水面战舰。标准排水量1200吨,动力为两台蒸汽轮机,最高航速28节,配备有100毫米单管主炮3门,37毫米双管舰炮两门,三联装533毫米鱼雷发射管两套以及24管火箭式深弹发射器,1971~1975年中国对01型护卫舰进行改装,拆除肿部的鱼雷发射管,加装一部双联装上游-1号(SY-1)反舰导弹。

从技术上看,该型舰反舰、防空、反潜装备俱全,还有当时较为先进的雷达、声呐设备,是中国海军第一型配置齐全的现代化战斗舰艇。和当时世界其它国家的同类水面舰艇,以及当时国民党海军装备的大部分舰艇相比,01型护卫舰的火力、动力和舰载设备,也都是相当优越的,01型护卫舰的建造还培养了人才,成为此后中国护卫舰研制工作的主力,01型护卫舰服役时,正是中国海军初创时期,这型军舰和自苏联进口的07型驱逐舰一起,为海军储备了大中型现代化水面舰艇的使用人才,保障了舰艇部队能够有足够的中级指挥员。

成都级护卫舰是我国在苏联里加级护卫舰的基础上改进而来

首开自研先河的“江南”级护卫舰

20世纪50年代,我国从苏联转让制造了“成都”级护卫舰,进入60年代后,由于南越在南海地区频繁挑衅等原因,南海地区形势日益紧张,只有一艘老式护卫舰“南宁”号的南海舰队,急需一种火力强、航程远、适航性好的水面主战舰艇,担任南海辽阔海域的巡逻任务。由此,一型新的护卫舰的研制任务,提到了议事日程上来。1961年12月,为了加强南海舰队的实力,海军提出利用现有材料设备设计建造护卫舰,在1965年前,造出首舰,并在“三五”计划内造出4艘。此即为65型护卫舰,北约称其为“江南”级护卫舰。

人民海军在1962年初下达了设计建造护卫舰的任务,由七O一所承担65型护卫舰总体设计。为了抢时间,决定选用现有装备,在现实的基础上力求先进。在主任设计师俞伯良主持下,65型舰总体设计采用长艏楼船型,既能容纳尺寸高大的主机,又具有宽裕的容积和甲板面积,同时还提供了较好的大倾角稳性和船体刚度。1963年,首舰在江南造船厂开工建造。1965年,后续舰在广州造船厂开工建造。两舰均于1966年建成交付部队使用。从1965年到1969年,中国共造了5艘65型护卫舰护卫舰,大大增强了南海舰队的实力,大振国威、军威,重要护航、警戒任务得到保证。

65型护卫舰采用长艏楼线型,正常排水量1200吨,满载排水量1250吨,标准排水量时吃水2。92米,相邻两舱对称进水不沉,主机为2台3300马力的9EDZ43/67柴油机,双轴推进,最大航速20。50节,续航力2700海里/16节,自持力10昼夜。该型舰第一次采用了中国自行研制的901舰用钢材;首次采用了380V的交流电制;首次使用了空调系统等。通过试航、使用,特别是经历了12级台风的考验,充分证明设计是成功的,性能是优良的,建造的质量是好的,设备是可靠的。

在当时的条件下,65型舰的反潜火力可算强大,舰艉有4门64式432毫米深弹发射炮和深弹投掷架,舰艏有2具1200火箭深弹发射器,1200系统是我国当时性能最好的反潜武器,它使用2具65式5联装250毫米火箭深弹发射炮和62式火箭深弹,该弹最大射程达到了1000米以上,弹型改进后,下潜速度也比投掷式深弹提高约2倍,还可使用定时引信进行10枚齐射。65型舰的主炮采用从岸防阵地拆卸的100毫米炮,副炮为4门37毫米炮。由于有3门主炮、4门副炮和2座双联14.5毫米机枪需要布置。

多年来,65型护卫舰执行过各种远航任务,经受过12级台风考验,安全航行10万余海里。这些实践证明,中国第一代护卫舰的设计是成功的,建造的质量是优良的。它的研制成功使中国自行研制水面舰艇的技术水平得到提高,为中国大中型水面作战舰船从仿制到走向自行研制奠定了基础。

65型“江南”级护卫舰南充号,是我国独立自主研制的第一代护卫舰

历经磨难的“江东”级防空导弹护卫舰

20世纪60年代,我国虽然已经装备“成都”级护卫舰和“江南”级护卫舰,但国外护卫舰当时己开始实现导弹化,使护卫舰的作战性能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江南”级护卫舰已经难以满足我国的需求。鉴于护卫舰的这种发展趋势及未来中国海军的作战需要,中国一方面对己有护卫舰进行改造,加装反舰导弹武器系统,使其成为导弹护卫舰,另一方面我国开始了新一代导弹护卫舰的研制。

60年代中期,七O一所开始防空型导弹护卫舰的研制,确定其使命是在近、中海对敌舰船实施导弹和火炮攻击,并进行对空防御。新一代防空型导弹护卫舰国内称之为053K型,国外将其称为“江东”级。在有关厂、所的协同下,七O一所从1966年下半年至1969年上半年进行舰总体方案的研究设计,并将燃气柴油联合动力装置改为全柴油动力装置,同时,还进行了船模试验研究和总体与设备之间的技术协调等工作。1969年9月,由七O一所、沪东造船厂、海军使用部门的技术人员组成的三结合设计组集中在沪东造船厂现场进行设计。70年代,沪东造船厂基本完成“江东”级护卫舰的总体建造工作。

作为中国第一种防空护卫舰,“江东”级舰上装备了中国第一代近程舰空导弹系统“红旗”61和100毫米中口径舰炮、37毫米小口径舰炮及雷达系统,可以胜任中近海的护渔、护航、反舰、防空等作战任务;动力装置采用了新研制的大功率中速柴油机,具备了较好的航行性能及适航性。可以说,作为中国研制的第一种防空护卫舰,“江东”级的出现对提升中国海军防空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但“江东”级护卫舰的研制并不顺利,由于舰载“红旗”61舰空导弹系统的一些技术问题长期无法突破,以致“江东”级首舰建成后一直在等待舰空导弹系统的最后定型,而当“红旗”61导80年代末最终定型时,“江东”级的性能己明显落后,无法满足新时期中国海军的作战要求。结果,唯一的首制舰在80年代末退出了现役,“江东”级护卫舰的发展也就此画上了句号。

“江东”级护卫舰鹰潭号,舰上装备了中国第一代近程舰空导弹系统“红旗”61和100毫米中口径舰炮、37毫米小口径舰炮及雷达系统,可以胜任中近海的护渔、护航、反舰、防空等作战任务

“小步快跑”的“江湖”级护卫舰

鉴于“江东”级防空型导弹护卫舰的研制工作并不顺利,中国开始在其基础上发展一种对海型护卫舰,即将对空导弹改为对海导弹,双管100毫米舰炮改用现有的单管100毫米舰炮,仍由沪东造船厂利用对空导弹护卫舰的舰型,负责设计、建造。1976年,对海型导弹护卫舰建成。导弹护卫舰的研制经过一段曲折的道路,终于初步满足了海军对导弹护卫舰的迫切需要。这就是中国海军第一种批最生产的053H型导弹护卫舰,国外将其称为“江湖”I级。

“江湖”I型为高干舷平甲板型,双机、双桨、双舵,艏柱前倾,舰艏有较大的舷弧和短舷墙,以改善大风浪航行时的甲板上浪。主船体采用纵骨架式结构,选用高强度合金钢材料。全舰共分12个水密舱,在任意两个相邻舱室进水情况下可保持不沉。全舰总长103.2米,宽10.8米,吃水6.3米,标准排水量1600吨,满载排水量2000吨,最高航速26节,续航力4000海里/18节,无海上横向补给接受装置,但可接受纵向油、水补给。主机为2台12E390V中型柴油机,转速480转/分,单机功率8000马力。2台主机集中布置于主机舱,4套柴油发电机组设于两个辅机舱,总容量1320千瓦。机舱设集中控制室,可对主机、辅机进行集中监视和远距离控制。

053H“江湖”I型是人民海军六、七十年代“海岸防御”作战指导思想的典型产物,反舰火力强大。图为21世纪初期我国改进的053H型护卫舰“九江”号

总体来看,“江湖”I型导弹护卫舰是人民海军六、七十年代“海岸防御”作战指导思想的典型产物,反舰火力强大,但防空反潜能力薄弱,只能在岸防导弹和岸基航空兵的掩护范围内作战,排水量偏低,海上续航能力和自持力差。除了执行常规海战任务之外,还可以用于执行护航、护渔、巡逻、警戒、布雷等多种任务。053H基本型于1981年停止建造。

80年代初,双管100毫米舰炮系统研制成功,并安装在对海型导弹护卫舰上,改称为对海I型导弹护卫舰(053H1),国外称其为“江湖”Ⅱ型。

“江湖”Ⅱ型舰型与“江湖”I型大同小异,舰艏舷墙已取消,仍采用双机双舵柴油机动力。国外推测“江湖”Ⅱ采用了法国皮尔斯蒂克柴油机,航速增至28节,动力和电站功率都加大,烟囱形状有所变化。

80年代后期,“江湖”Ⅱ型舰逐渐配齐了雷达探测控制设备:舰桥顶部设一个“黄蜂头”343型火控雷达,用于2座100毫米主炮的控制;4座37毫米舰炮则由安装在舰艉甲板室上部的“赖斯兰普”341型火控雷达控制;为加强对空探测,“江湖”Ⅱ型舰还配备了一部对空警戒三坐标电扫描雷达,该型雷达后来配备到新型的“江湖”Ⅲ护卫舰和“旅大”Ⅲ导弹驱逐舰上。

“江湖”Ⅱ型护卫舰金华号,其是在“江湖”I型的基础上改进而来

1983年,沪东造船厂、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系统工程部和航天部三院又共同对对海I型导弹护卫舰进行改进。主要是将“上游”1号导弹双联装回转式发射装置改为8座“鹰击”8号导弹固定发射装置,作战指挥室装备简易的作战情报指挥系统;增设电子战系统,全舰改为封闭式。改进后的护卫舰称为对海Ⅱ型导弹护卫舰(053H2),国外称其为“江湖”Ⅲ型。

“江湖”Ⅲ型于1985年入列服役,舰体仍然是由“江湖”Ⅱ发展而来,标准排水量1700吨,满载排水量2100吨,2台柴油机总功率超过20000马力,最高航速达30节,电站功率也明显增大。动力装置实行机舱集控室、舰桥和机旁应急三级控制,正常情况下可实现无人机舱。舰体采用全封闭、全空调、长桥楼结构,是人民海军第一种具备“三防”作战能力的水面舰只。

“江湖”Ⅲ型舰的作战系统分为六大部分,即反舰导弹攻击系统,100毫米火炮系统,37毫米高炮系统,反潜系统,电子战系统及作战情报指挥控制系统。

值得一提的是,江湖”Ⅲ型舰还以较高的费效比击败了众多对手,出口到泰国,进入了国际市场。与此同时,中国还积极利用“江湖”Ⅲ的电子设备改装“江湖”Ⅱ型舰,提高了江湖”Ⅱ型舰的战斗力。

1988年,在上海举办的国际防务展览会上,中国展出了“江湖”Ⅳ型(053HT-H)护卫舰模型的照片。据称,这是新近开发的反潜型护卫舰。此后不久,该舰下水,舷号544,成为中国首型携载舰载直升机的护卫舰。

“江湖”Ⅳ沿袭了“江湖”Ⅱ型舰的舰体和桥楼甲板,甲板室顶板设有机库,机库甲板延伸至舰艉,形成一个长21.6米、宽10.8米的直升机起降平台,甲板上有直升机助降装置。机库长15.2米,宽8.5米,高5.6米,可容纳一架直-9A多用途直升机。该舰其余的武器系统还有:单联100毫米火炮系统,37毫米舰炮系统,反潜系统,电子战系统。

进入90年代后,最后一批建造的053H型导弹护卫舰取消了原有的手动双37毫米高射炮,换装双联37毫米自动防空速射炮,烟囱改为具有减低红外辐射的设计,这种最新改装型被称为053H1G型,外界称为“江湖”V型。值得注意的是,尽管这些053H2型是最新建造的“江湖”级,但却仍然使用老式的“上游”1号反舰导弹,而没有像053H2型那样换装“鹰击”8反舰导弹,以致使其战斗力大打折扣。053H1G型的建造一直持续到90年代中后期。此外,部分“江湖”级导弹护卫舰装备有“霹雳”8防空导弹与双联37毫米高炮组成的弹炮合一防空系统,以提高该级舰的防空能力。

053H1G“江湖”V型护卫舰汕头号,其换装了双联37毫米自动防空速射炮,烟囱改为具有减低红外辐射的设计,但没有换装“鹰击”8反舰导弹

“江湖”V级建造工作完成后,“江湖”级护卫舰的发展即告结束。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江湖”级首舰列编,到90年代中期最后一艘“江湖”改进型服役,一共经历了20年的时间,建造数量也达到了30多艘,成为当时我国的主力舰艇之一。

但由于受技术水平的限制,“江湖”级的性能并不十分令人满意。“江湖”级虽然在服役期间多次改进、改型,但无论哪种改型的技术性能都难以与同期国外装备的新型护卫舰相比。特别是“江湖”级平台性能的限制(吨位小、干舷低、内部空间有限),导致其改装的幅度极为有限。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