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欧洲芬兰的幸福滋味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2000多年前,孔老夫子就这样表达对于精细烹饪的肉类的极致追求,“有教无类”的老夫子,笑纳学生缴来的“束脩”(猪肉干),以此作为学费。

可见这位“万世师表”在道德修养之外,也与普通人一样,有着对于世俗生活、尤其是美味食物的热爱。

不过老夫子不曾想到,2000多年以后,来自北欧“千岛之国”芬兰的猪肉,会漂洋过海成为中国人餐桌上的美食,带给人们别样的幸福滋味。

来自欧洲芬兰的幸福滋味

1、首创动物福利化养殖,幸福感覆盖所有物种

这种幸福滋味,与欧洲芬兰所洋溢的氛围分不开,也与欧洲所执行的极其严格的“动物福利”分不开。

以冬季长夜绚丽极光而闻名于世的芬兰,不仅自然条件极为优越,拥有高达70%的森林覆盖率,而且其经济极为发达、是一个满溢着幸福感的快乐国度。

联合国年度报告《全球幸福指数报告》显示,欧洲芬兰连续七年保持世界最幸福国家的地位。

这种满溢着的幸福感蔓延到每一处角落,甚至于是围栏中饲养的动物。在芬兰,人们不仅关注于作为社会主体的“人”的福利,并且将这种福利扩展到身边的动物——不仅限于与人陪伴的宠物,更扩展到作为肉类提供者的圈养动物。

来自欧洲芬兰的幸福滋味

给予圈养动物福利,这绝不是天方夜谭,而是来自于欧洲的先进养殖理念。

欧洲早在1965年就开始致力于“动物福利”,这一年,爱尔兰医学科学家弗朗西斯·布兰贝尔(Francis Brambell)撰写了《动物福利的五项自由》,其中对于圈养动物,提出了几项最低限度的要求:

免于口渴和饥饿;

通过提供适当的住所而免于不适,免于疾病,疼痛或伤害;

免于痛苦和恐惧的自由,从事自然行为的自由。

这种“动物福利”、尤其是给“圈养动物福利”的主张,很快就被英国农场动物福利委员会所采纳,欧洲各国纷纷跟进推动立法落实。

或许这种针对圈养动物的“博爱”主张并不为一些人所理解,但是毫无疑问,针对圈养动物的种种“福利”,不仅显示着文明的高度,也很快具化为对肉类养成来源的极致化要求和规范。

这种“动物福利”,形成一种基于生态化、低碳化、可持续的现代养殖方式,间接成为给予人类的“福利”。

这种“福利”化的养殖方式,对芬兰而言,可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在养殖肉猪的“福利”上,芬兰执行着极高的欧洲标准。

在欧洲,圈养动物与人类一样,都享有高标准的宜居环境,这既是自然的馈赠,也是人类精心安排的结果。

欧洲芬兰拥有70%的森林覆盖率,拥有世界第一的人均森林面积,这自然带来鸟语花香和富含氧分子的空气;作为“千湖之国”,丰富的优质水资源,不仅滋养了芬兰人,同样也以高标准为包含肉猪在内的圈养动物所直接享受。

在农场,基于“动物福利”的理念,农场主为肉猪打造了舒适宜居的猪舍环境,不同于传统猪舍冷冰冰的水泥地面,芬兰农场的猪舍,采用垫料系统或漏缝地板,并提供充足的垫草、玩具等丰容设施,让猪只们也享受干净和暖和的住宿条件。

现代化的猪舍,还采用智能化环境控制系统,实时监测并调节猪舍内的温度、湿度和通风情况,确保猪只始终处于最适宜的环境中,减少应激反应,提高生长效率。

2、福利圈养+极致溯源=极致的品质追求

在欧洲芬兰,幸福不仅是人类的生活哲学,更是每一头猪的成长日常。

这片被森林与湖泊拥抱的净土,以纯净的空气、清澈的水源和严格的动物福利标准,孕育出全球瞩目的高品质猪肉。

芬兰的标准化农场,采用闭合产业链,仅与签约农户合作,统一管理运输与屠宰,保证全程透明、可追溯,也为我们示范着 “动物高福利转化为高标准肉质” 的故事。

圈养动物“福利”,体现在动物从生存空间到饲料的每一个环节,涵盖了一头肉猪从出生到成为餐桌“肉类”的全过程,无论是它的哺育、成长空间、喂养食料还是它的玩耍。

初生的小猪,采用最自然化的母乳喂养方式,让小猪们自由自在成长。等到它们成长到一定阶段,才采取人工措施,将其统一放置在新的圈养场所,进入到下一阶段的饲养。

不同大小的猪,会分配到不同的宿舍——芬兰农场的猪舍,划分为不同的功能区,包含有休息区、采食区、排泄区等。

这样做的好处显而易见,保证了猪的相对自由和猪舍的干净卫生。避免了类似传统猪舍那种食槽与排泄物同处一室的状况,让猪只们生活在一个舒适且卫生的环境里。

这样不会有传统上那种家猪在粪堆、泥泞里打滚儿的现象,也不会让猪只们感染到病菌和病毒,保证肉质的绝对纯净。

在圈养肉猪的投喂上,猪圈每日5次自动投喂与2次人工监督,饲料以本地大麦、谷物和液态蛋白为主,并添加70%的矿矿物质和维生素。这种标准,无疑远远高于普通饲料养殖,也杜绝了各种人工合成添加剂,减少了肉类来源中的“不明物质”。

来自欧洲芬兰的幸福滋味

肉类中的抗生素残留和各种病菌,一直是影响食品安全的主要问题之一。对于肉猪来说同样如此,那么在欧洲芬兰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

采用闭合式产业链的家庭养殖场,对抗生素和沙门氏菌采用零容忍的政策,并采用科技手段保证全程可追溯。

在农场,每只小猪出生后3天内佩戴绿色耳标,象征从出生到餐桌的全程无抗生素使用。若猪只患病,兽医仅限个体治疗并移除耳标,确保流入市场的每一块猪肉均无药物残留。芬兰的严苛标准,让抗生素耐药性风险降至最低。

沙门氏菌是猪肉最常见的病菌,已知的沙门氏菌有2500种,芬兰农场对此零容忍,若发现某只猪身上携带,会被立即清除,以此杜绝任何携带、传播的风险。

如果要问如此严苛的“动物福利”会带来什么?那么这种福利带来的好处是清晰可见的,那就是为人类提供了杜绝一切污染和致病因子的高品质猪肉。

来自欧洲芬兰的幸福滋味

在欧洲芬兰农场,一只肉猪提供的肉质是否达标?最终要经过农场的检测。这种检测不光是各种理化指标的检测,更为贴心的是口味的检测:从肉质的细嫩程度、到肉质的汁水含量、再到其中的脂肪含量、再到脂肪与肉质的间隔纹路是否均匀……

在芬兰,幸福是“躺平“在猪栏里小猪,更是农场主对每一份生命的珍视,更是消费者咬下第一口时的安心微笑。源自欧洲芬兰的农场猪肉不仅是一份食材,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对自然谦卑,对健康执着,对未来负责,更是对品质的极致追求。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