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6-28日,刚刚获得201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Gregg L. Semenza(格雷格·塞门扎)院士到访华南理工大学,开展学术交流和访问活动。此次是Semenza在获得诺贝尔奖后首次访问中国,首站抵达华工。Semenza受聘华南理工大学名誉教授。
谈及诺奖,Semenza说,“获得诺贝尔奖并不是我的毕生追求,我的毕生追求是研发出一款能够彻底治疗癌症的药物”。Semenza受访时透露,与华工的合作,将重点放在癌症的治疗研究上。今后还将参与华工生物医学科学与工程学院肿瘤学研究所的建设。
27日上午,Semenza为华南理工大学师生作学术报告。摄影:胡程伟
“破解”氧气感应机制谜题
Gregg L. Semenza是美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医学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
2019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3位获奖者的贡献是“发现了细胞如何感知和适应氧气变化机制”,据悉,这将有助于未来人类对抗贫血、癌症等疾病。Semenza院士是该奖项的3位获奖者之一。
“研究细胞如何感知和适应氧气,这与生活息息相关。”Semenza对记者说。
先来简单看下他们如何“破解”氧气感应机制谜题。
感到缺氧时,人体细胞就会分泌一种激素,让身体多生产点儿红细胞,尽快恢复氧气的供应。可见,缺氧并不可怕,因为人体细胞能够探测氧气的浓度,并随时作出反应。
人体细胞是怎么做到的?
美国医学家GreggL.Semenza和英国医学家Sir Peter J.Ratcliffe发现,这是因为在人体细胞中,有一种懂得“垃圾分类”的细胞因子,叫作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
他们发现,如果氧气浓度太低,缺氧诱导因子-1α就会进入细胞核,给相关的基因通报情况,让细胞赶紧做出反应。
当人体不缺氧时,缺氧诱导因子-1α又在做什么呢?它完全不发挥作用,因为它被人体当作垃圾分解掉了。
这是怎么回事?
美国医学家William G. Kaelin Jr.和Sir Peter J. Ratcliffe陆续发现,这是因为在人体细胞中,还有一帮分子在默默地搞“垃圾分类”。当人体不缺氧时,氧气和一种叫作VHL的分子,会将缺氧诱导因子-1α标记成“易腐垃圾”。于是,细胞就会把它分解掉,防止人体过度反应。
这种缺氧保护机制十分重要。正常细胞固然离不开它,但癌细胞更加离不开它。科学家推测,如果用药物打破癌细胞的缺氧保护,就有可能抑制癌细胞的生长,甚至杀死癌细胞。
为了表彰他们发现细胞感知和适应环境含氧量的相关机制,诺奖委员会授予William G. Kaelin Jr.,Gregg L. Semenza和Sir Peter J. Ratcliffe201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他们开创性的发现为我们了解氧水平如何影响细胞代谢和生理功能奠定了基础。他们的发现,也为抗击贫血、癌症和许多其他疾病的新策略铺平了道路。
与华工合作重点将放在癌症治疗研究
“获得诺贝尔奖并不是我的毕生追求。”谈到此次获得诺奖,Semenza表示,对他而言,“研发出一款能够彻底治疗癌症的药物,这才是我毕生的追求。”他认为,这也应该是年轻学子们追求的目标,而不是获得诺贝尔奖。
Semenza告诉记者,世界上有非常多的实验室会根据其科研发现来进行应用的尝试,“实际上,根据我们的研究成果,已经有一项药物正在接受测试看其是否能治疗肾癌。此外也有一些药物是针对贫血进行测试的,有一款药物得到认证但还没开始生产。”
从研究到应用还需要经过哪些步骤,要花多长时间?他介绍,实际上,从科研成果的发现,到成果应用通常都要十几年时间,“我们的药物从发现已经用了很长时间,接下来我们还要把药物拿到动物身上进行测试,还要到病人身上测试,一开始是小范围的病人身上测试。虽然我们已经在这条道路上走了挺远,但还没有到达在病人身上测试药物的程度,所以可能还需要好几年的时间。”
Semenza介绍,癌症是一种影响非常大的疾病,“我们和华南理工大学的合作,会重点放在癌症的治疗研究上。这项研究和人们息息相关。”他介绍,将主要集中在癌细胞中氧气含量的研究上。“一些癌细胞在没有获得足够的氧气的情况下,仍然非常有活力,并不断发展乃至杀死病人。现在许多药物集中在如何让癌细胞不能适应低氧的环境,这将是我们今后研究的重点方向。”据悉,目前双方研究的癌症主要包括肝癌、皮肤癌、乳腺癌等。
据悉,Semenza已与华南理工大学签订合作协议,今后将参与生物医学科学与工程学院肿瘤学研究所的建设,在国际化科研合作、课程和教学改革、联合指导和培养研究生、学院和学科发展规划等方面提供咨询和指导,并定期访问华南理工。此外,Semenza教授还与华南理工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开展了学术交流与访问。
采写:南都记者 贺蓓 通讯员 卢庆雷
相关报道:2019年诺奖得主Semenza院士受聘华工名誉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