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暖是一场骗局吗?【图文版】

今年夏天,极端高温笼罩中国南部。汛期的长江出现严重旱情。

在整个北半球,有史以来最严重的高温、干旱、暴雨和洪水在肆虐。

对很多人来说,在这个字面意义上热死人的夏天,“全球变暖”这个喊了几十年的狼,好像真的来到家门口了。

但之前你可能多少听过一些反对的观点,比如说与自然增加的温室气体相比,人类排放的二氧化碳微不足道;历史上曾经有过更热的时期,所以现在的变暖并不算什么。

比这些更耸人听闻的说法是,全球变暖压根儿就是被人捏造的,是一场科学家们精心策划的骗局,是一些强大的国家为了霸权而推行的阴谋。

这里是视知研究所的阴谋论解剖计划,这期我们来聊一聊关于全球变暖的阴谋论。

气候变暖是怎么从小众研究变成全球问题的

1856年,美国科学促进会的年会上,物理学家约瑟夫·亨利教授替人宣读了一篇论文。

Credit: AIP Emilio Segrè Visual Archives, E. Scott Barr Collection

论文作者是一位37岁的女士,叫尤尼斯.牛顿.富特(Eunice Newton Foote)。她把不同的气体灌入玻璃瓶,然后测量瓶子里被太阳暴晒后的温度,发现装着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的玻璃瓶里,温度会更高,散热的速度也更慢。

这是我们目前所知的人类第一次温室气体实验。

40年后,也就是1896年,瑞典化学家斯凡特•奥古斯特•阿累尼乌斯(Svante August Arrhenius)计算了大气中二氧化碳对温度的影响,大概是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一倍,全球平均气温会升高5摄氏度。

斯凡特•奥古斯特•阿累尼乌斯

但当时的人们认为,温室效应有利于让地球保持温暖,不会像冰河期那样被冻住,所以是天大的福报。而且一直到上世纪70年代,人们都更担心地球变得越来越冷,对全球变暖的关注程度,大概和某些流量明星的演技差不多,虽不能说完全没有,但要说有也过于勉强。

但在70年代末期,科学界逐渐注意到温室气体排放带来的气候升温问题。1984年,第一次关于气候变化的国际会议在法国召开,1988年,世界气象组织、联合国环境署合作成立了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英文缩写是IPCC。它的任务是向全球提供提供有关气候变化的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认知状况、气候变化原因、潜在影响和应对策略的综合评估。

科学界关于气候变化的警告越来越多,终于,在上世纪90年代让各国领导人感到这么下去地球有累卵之危,人类有倒悬之急,开始凑一起开会,商量怎么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别让地球热崩了。于是就有了后来我们都知道的承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京都议定书》,以及花了几十年撕扯碳排放蛋糕怎么分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

当气候变化成了一个热度超强、持续时间超长的议题,关于它的争议也出现了。

气候问题阴谋论的背后是谁?

首先是来自学术界的不同声音。

2000年,科罗拉多州立大学威廉·M·格雷教授(William M. Gray)就发表文章,质疑全球变暖。

“我们全球气候的温度一直在上下波动,而且还会继续波动,不管我们向大气中排放多少温室气体。”

这本来是正常的科学探讨。但格雷教授质疑了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动机:

“它被那些希望利用人们对这一问题的无知而获利的人扩大、严重夸大和滥用。这包括发达国家的政府、媒体和科学家,他们愿意牺牲自己的客观性来获得政府对这一课题研究的资助。”

到2006年,格雷教授升级了他的说法,称全球变暖是“有史以来对美国人民犯下的最大骗局之一”。

2007年3月8日,英国电视节目导演马丁·杜尔金(Martin Durkin)制作的一部纪录片上映,名叫《全球暖化大骗局》(The Great Global Warming Swindle)。

马丁·杜尔金表示,全球变暖“是一个价值数十亿美元的全球产业,由狂热的反工业环保主义者创造,得到科学家们兜售恐怖故事以追逐资金的支持,并得到顺从的政客和媒体的追捧。”

通过采访多名对全球变暖持怀疑态度的专家,影片还质疑了全球变暖与人类活动有关,提出的论点包括:

1940年至1975年人类排放的二氧化碳不断上升,但气温却连续30多年下降,可见二氧化碳和气温上升没有关系;

中世纪温暖期的气温比2007年高,但那时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比现在低得多;

人类每年排放的二氧化碳约65亿吨,但自然产生的二氧化碳达1300亿吨,可见人类对气温的影响很小。

今天你在中文世界里能看到的各种营销号一本正经对全球变暖的质疑,大部分都是这部纪录片的剪刀手和搬运工。

《全球变暖大骗局》

另一个气候阴谋论的重要人物是美国参议员、参议院环境和公共工程委员会主席詹姆斯·因霍夫 (James Inhofe),他在2012年出版了一本怀疑气候变暖的巨著:《最大的骗局:全球变暖阴谋如何威胁你的未来》。

他在书中质疑,全球变暖的论调之所以盛行,是因为一群利益集团精心制造了这个骗局。

比如政府想通过监管温室气体排放、征收环境税,割美国人民的韭菜;新能源公司想骗人们抛弃化石能源,这样他们才能发财;联合国想通过控制全球的温室气体排放,从各国手中夺取权力。

在各国为争夺温室气体排放的份额僵持不下的同时,气候阴谋论在这些怀疑者的鼓吹下逐渐成为显学。美国是欧美发达国家中气候阴谋论信徒比例最高的。

2019年的一项调查中,17%的美国受访者认为“人类活动导致全球变暖的说法是一场骗局”。

当然,在气候阴谋论上集大成的,莫过于懂王。他最震撼美国人心灵、几乎把美利坚建国先贤气活过来的说法是:全球变暖是中国捏造的,用来打压美国的制造业。

这一招直接把广大发展中国家们给整不会了。因为更早的阴谋论是,发达国家炒作全球变暖,压制发展中国家。现在美帝捕蝉,中国在后,阴谋套娃了属于是。

在懂王的以身作则之下,气候阴谋论在美国愈演愈烈,终于在2021年2月份,德克萨斯州的一场暴雪,给全世界人民带来了全新的美利坚反智笑话。

一群初中物理不及格、搞不懂水的融化和升华的美国网友发现,雪被火烧之后没有化成水而是染上黑色,于是断定这场暴雪是人造的,用来伪造极端气候吓唬人民群众。

至于背后的大阴谋家,要么是美国政府,要么是比尔盖茨,要么两个都是。

科学家们对气候问题到底怎么看?

之所以气候变化会催生许多阴谋论,和气候的科学问题本身就很复杂有关。

在研究气候问题的科学家中,总会有不同的观点,比如我们前面提到的,认为人类活动不足以造成气候变暖的格雷教授。

他们和主流气候学家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具体写了啥,一般人既看不懂,也无法通过个体经验去验证真伪,无从判断谁更有道理。

举个例子。IPCC今年发布的报告《气候变化2022:影响、适应和脆弱性》一共有3068页,而整个第六次评估报告里有三份这么大的文件,外加一份综合报告,字面意义上的著作等身。

让你我这样主要用于人口凑数的普通人都去读一遍,还要读懂,那堪称伤天害理。所以,大部分人都只能通过媒体和网络上的二手消息,来理解气候问题。

而支持全球变暖的科学家们,也总会有人犯错。比如2009年发生的“气候门”事件。黑客入侵了东英吉利大学(UEA) 气候研究部(CRU)的服务器,窃取了几千封电子邮件和文件,气候问题怀疑论者从中截选出一部分有学术不端迹象,或者争议性的言论,宣称找到了科学界操纵气候数据、捏造全球变暖危机的证据。

人们对“耸人听闻”的消息的偏爱,不成比例地夸大了这些声音,让你很容易产生一种感觉,就是气候变化到底存不存在,跟人类到底有没有关系,这些问题科学家们还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互相之间打出狗脑子来。

那么,到底“气候变化”“全球变暖”在科学界算不算一项共识呢?

我们找到了一个相关的数据研究,《气候变化的专家可信度》。研究者制作了一个包含1372名气候研究者的数据库,统计了他们的气候相关研究论文、被引用次数。然后,他们设定,必须要至少撰写20篇气候相关论文,才能算是气候研究专家,于是,数据库人数减少到908人。

通过对数据库的分析发现,其中超过97%的专家支持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对人类活动导致气候变化的描述。

研究者还在不同观点的专家中分别抽取了发表论文最多的前50人,发现支持人为导致气候变化的顶尖科学家平均有408篇相关论文,而反对组平均只有89篇。

与此同时,支持组科学家的论文被引用数也大大搞出反对组。这意味着支持气候变化论述的科学家们在学术水平上总体高于持反对意见的同行。

该研究的结论是,科学界对“人类活动导致气候变化”的问题,分歧并没有媒体、营销号和网络信息中呈现的那么大。无论是数量还是专业性和权威性,支持方都压倒性地盖过了怀疑论与反对者。换句话说,气候问题,在科学家那里是存在共识的。

不然我们也无法解释,为什么自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为了温室气体排放吵得天昏地暗,但也没有任何一个脑子正常的国家会指责这是骗局、阴谋。

如果你还对这个问题有所疑问,我们可以看看中美两个大国在气候变化问题上的联合声明:

“中美两国特别注意到,对于人为气候变化及其日益恶化的影响已形成强有力的科学共识,包括过去一百年全球平均温度显著上升、海洋酸化令人担忧、北冰洋海冰迅速消失,以及世界各地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双方都认识到,有鉴于气候变化不断加速的最新科学认识和加强全球温室气体减排努力的紧迫需要,中美两国采取强有力的国内适当行动,包括大规模的合作行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至关重要。”

为什么他们会相信气候阴谋论?

于是我们又不得不回到那个问题: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会执着地相信气候阴谋论呢?

如果去问一个普通人,他是不是认为自己比全世界绝大多数科学家和各国政府首脑都更聪明,懂的更多,他大概率不会这么自信。

但如果把这个本质问题换一个阴谋论的包装,变成“科学和政治精英们有没有可能在搞一个巨大的阴谋忽悠全人类”,说是或者认为有可能的人就会多得多。

这是因为人们天生更喜欢戏剧性的故事。“主流科学界在集体说谎”,“真理掌握在少数勇敢者手里”,这样的故事听着顺耳,足够刺激,更容易被关注和传播。

还有一种可能是关于阴谋论者的道德偏好。

总的来说,人们都更愿意相信自己是有道德的、未来是乐观而美好的。持有这样的信念会让人更加愉快舒适。而人类活动造成气候变化的论点,让人对自身产生道德负担。于是,否认气候变化,相信它是阴谋论,有利于获得精神上的peace。

另外一个有意思的研究也解释了气候阴谋论者非常顽固、难以说服的原因。

Science Advances 7月20日发表的一篇论文《知识过度自信与对有争议的科学问题的反共识观点有关》。嗯,题目有点拗口。总结一下,该研究测试了2133名对科学共识持反对态度的人,他们反对的事各有不同,包括反转基因、反气候变暖、反疫苗、反进化论等等。

研究者测试了他们在自己所反对的问题的相关领域的实际知识水平,也就是客观知识水平;也测试了他们对自己在相关问题上知识水平的自信程度,也就是主观知识水平。

结果你大概也猜到了:越是反对科学共识的人,客观上知识水平越低,但自以为的知识水平越高。二者之间的差异也越大。总结成六个字,就是越无知,越自信。

客观知识水平越低(黑线),主观知识水平(蓝线),客观知识水平与主观知识水平之间的差异(红线)

当然,并不是说科学共识就不会出错。

只是在人类面对气候变化带来的不确定未来时,科学研究方法所得出的、被绝大多数科学研究者所认可的共识,是我们人类有限的能力所能获得的认知中,犯错的概率最小的一种。也只有在这个共识的基础上,才有可能最有效地应对气候危机。

地球或许不需要人类拯救,但人类需要尽力给自己找到未来。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