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弹子、滚圈子、扯铃子、造房子、刮片子……“九子”游戏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沪上弄堂里的鲜活况味、百姓生活里的不可或缺。就在上周,在上海工作的南非小伙范睿杰收到“九子”运动会邀请,两眼放光、爽快答应:“这听起来很‘上海’,必须参加。”
因为群众基础好,黄浦区南京东路街道承兴小区在1988年举办了第一届弄堂九子游戏活动。后来,活动升级成“弄堂运动会”。再后来,沪上有了国内第一座以专项体育运动项目命名的公园——上海九子公园。至今,“九子”运动依然深受市民喜爱且历久弥新:人们以此观察沪上弄堂文化,亦向世界展现独特的海派体育。
城市的体育文化有了具象的样子——它与上海文化相伴而生:海纳百川、兼收并蓄。
上海,正加快建设全球著名体育城市,并将建设更具全球影响的体育文化中心设定为重要目标。“九子”运动的发展颇具参考意义——体育运动是社会文明建构的方式,体育与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发展密切相关,对于城市形象的建立具有独特的意义与价值。体育文化不是运动爱好者的专属,群众基础必然是体育文化的植根土壤。如何让市民主动、积极、文明地运动,成为上海的孜孜以求。
壮体魄也强心智
青少年群体是运动习惯、运动文化培养的聚焦所在。在上海,“学生每天综合运动2小时”的制度要求正在各校的探索中,升华为学生的成长自觉。
初夏的长宁区校园,一派生龙活虎:学生们在智能交互屏前,通过动态捕捉系统挑战体能闯关;在教学楼连廊改建的运动空间里参加跳绳比赛。即便在家,学生亦可通过数字系统随时参与锻炼。AI动作捕捉、物联网感知等技术让学生们的运动时长、强度、体质健康数据形成可视化成长曲线,帮助学校提供定制化的运动处方……长宁区正在校园构建时时可锻炼、处处能运动、人人有项目的全时域运动生态。学生们运动不再局限于体育课,锻炼也不只在操场上。
体育活动提升了学生的身体素质,也丰盈着他们的精神世界。
宝山区高境科创实验小学,“人人会跳绳”是学校的办学特色,更是学校教育中的重要一环。
毕业于该校的学生黄俊凯,是30秒交互跳绳的世界纪录保持者,多次斩获世界金牌。但他也有过败绩:在一次上海举行的比赛中,他和搭档仅获第四名。学生的“塞翁失马”反而让老师觉得弥足珍贵:在体育运动中经历挫折和失败,不失为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金牌之外,学校更想看到通过跳绳,让原本脆弱、敏感的孩子变得坚韧。
好的体育教育,不仅能壮体魄、也能强心智。业内学者认为:“要发挥运动项目在青少年培养中的育人价值,扩大运动项目文化在上海青少年中的影响力。体育的具身感、号召力和陶冶性对人的行为感染力度大,是对学生甚至社会公民进行政治思想教育有利、有效的路径与方法。”
赢得青少年,体育让城市充满朝气。
眼下,上海体育大学开设的馆课融合大思政课程颇受市民欢迎。学校依托校内武术博物馆、中国乒乓球博物馆这两个全国科普基地,结合教学资源开发了人文行走、精品研学线路,开展体验式科普活动,推进体育精神和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
全民运动蔚然成风
即将举行的2025中国坐标·上海城市定向户外挑战赛规模空前:共有24条主题线路、超万人参与。回望15年前赛事初创时,仅有1条线路、7个点标、350人参与。这场被誉为户外运动金字招牌的赛事,早已通过定向打卡形式串联文化、旅游、商业等元素,成为了全民参与的潮流体育IP。
全民运动正蔚然成风,这离不开丰沛的赛事供给。
一度,上海的自主品牌国际赛事只有上马和上海超级杯。眼下,上海已重塑整个赛事矩阵,打造国际顶级赛事和自主品牌赛事双轨并行。不少新赛事被创设、引进,如2024巴黎奥运会资格系列赛、FISE极限运动世界巡回赛·上海站、国际滑联四大洲花滑锦标赛、泳联世界杯等。自主品牌赛事框架中,上海马拉松、上海赛艇公开赛、上海帆船公开赛、明日之星系列赛、上海超级杯、环上海新城·自行车赛等彰显城市特色的赛事持续火热。
更高品质的体育赛事不仅带动人气、促进消费,也正助力培育市民对体育文化的认同感、提升体育文化素养。譬如,上海久事集团对旗下的久事男篮俱乐部、申花足球俱乐部等加强管理引导,要求俱乐部组织球迷签订文明观赛承诺书,各自发动球迷志愿者,以球迷管球迷。在F1中国大奖赛、环球马术冠军赛期间,该集团为青年志愿者提供专业培训并编制服务标准化手册,形成了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国际赛事志愿服务管理模式。每逢大赛,上海发布、上海足协等官方账号都会发布观赛指南,倡导文明出行、文明观赛。
既有高大上的赛事可观可赏,也有接地气的运动可感可触。目前,全市正着力提升文明实践中心及特色阵地的体育文化承载力,开展羽毛球、篮球比赛和亲子趣味运动会等;同时打造友好型、开放式社区公共运动空间;推动“体健结合”、体医融合,推出运动促进健康指导方法等加码社区体育文化建设。
处处可健身,体育成为了一种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