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大卫 编 | 锦瑟
GPS等大型医疗设备生产商长期靠贿赂销售产品
“国产医疗设备,尤其是国产大型放疗设备,在市场的占有量可能还不到10%。”
这是今年两会期间,原卫生部规划司司长赵自林说的一番话。
“十年磨一剑”,国产大型医疗设备这把剑还不够锋利。2009年新一轮医改方案里曾明确提出:政府负责公立医院基本建设和设备购置。这一提法的初衷,正是为了平衡医院在大型医疗设备采购上“厚外薄中”的倾向。
以西南地区知名三甲医院西南医院为例,该院2019年的一篇论文曾指出:放射科的国产设备占比仅为9.81%,德国西门子、美国GE、荷兰飞利浦是科室里用的最多的三个设备品牌。
“国产企业普遍无法生产256排CT、7.0T磁共振等高技术设备,医院招标只能选择进口。”不仅是陆军军医大学一附院,国内几乎所有三甲医院都存在这样的情况。
高端医疗设备和芯片一样,成为中国人长久以来的痛。今年两会期间,“加快解决一批药品、医疗器械、医用设备等领域的‘卡脖子’问题”已经成为高层领导都十分重视的问题。
可是如何破解,行业里多年以来并没形成答案。
GPS三巨头早就布局
医改曾鼓励买国货
美国GE、荷兰飞利浦、德国西门子三家公司合称GPS,是大型医疗设备领域的三巨头。
在三家企业当中,GE集团和旗下的GE医疗早在1979年就率先进入中国;1985年,西门子和飞利浦紧随其后。三家企业先后以独资或合资的方式在在中国成立公司,生产、销售医疗器械和设备。
医疗领域逐渐变成了三家企业的核心业务之一。飞利浦分别于2004年、2008年、2013年调整战略,逐步削减业务线,最后只留下照明和医疗两大重点业务。
外资企业先声夺人,国内医疗设备企业几乎没有得到发展的空间。
2010年,时任东软集团国家数字医学影像设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郑全录对媒体表示:“CT、超声、核磁等设备80%,甚至90%都被跨国公司垄断。而GPS三家就占据了70%以上的份额。”
10年之后,这一格局依然没有打破。
由于技术垄断,跨国公司在产品定价上也有相当的控制权。根据2010年的媒体报道,一台用于早期癌症、心血管疾病检查的PET机,中国市场定价高达3500万,使用成本高昂,因此患者每做一次扫描就要1万元。
高端治疗设备也是如此。以治疗肿瘤的放疗设备为例,国内所用的设备90%靠进口,每台单价都在1000万元以上,患者每做一个疗程,费用在3-10万元之间。
国家并不是没有想过办法,扶持本土医疗设备生产企业,提供更廉价又好用的设备。
2009年,为了配合分级诊疗制度,解决“看病难”的问题,国家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设备配置提出了要求,并提供设备购置经费。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等4部委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三年内,为落实医改方案,各级政府需投入8500亿元,其中,中央投入3318亿元。”
谁都想抢吃这“8500亿元”的大蛋糕,不过大家很快发现:这笔钱很大一部分投入到了基层医疗机构中,主要就是用来买医疗设备。
根据原卫生部的调查,2009年中国2000余所县医院装备配置平均缺口30%,西部地区缺口则超过50%。根据医改的部署,到2011年为止每个县至少要有1所县级医院基本达到二级甲等水平,同时规定了医疗设备的装备标准,包括CT、X光机、彩超在内的17类设备。
2009年中国的基层医疗机构的数量为88.2万个,8500亿就算全部撒下去买设备,平均下来每个基层医院得到的投入不到100万元。价格优势明显的国产医疗设备成为医改中基层医院设备配置的宠儿。
“国货”第一次有了扬眉吐气的机会。国产大型医疗设备公司开始在市场上活跃,联影、东软等是其中的代表。
大型医疗设备存在平均7年的更新周期,市场会有重复采购的需求,因此业界普遍认为:国货能够保持旺盛的需求。
国产设备进医院受阻
“国产数据写论文不被认可”
然而,不论在基层医院还是大医院,国产医疗设备的推进都不是很顺利。
基层医院的问题是使用率不高。2011年时,全国人大代表、张家界市市长赵小明就介绍过:“农村在医改后,医疗机构的硬件建设得到了极大的改善,X光机、B超、心电图、洗胃机、半自动生化分析仪为主的乡镇卫生院‘新五件’都配上了,但是许多都闲置,因为没人会用。”
当时,张家界全市所有乡镇卫生院里只有一个医生达到本科学历,专科生也数量不多。乡里病人还是要往县里跑,县里的要往市里跑。赵小明把问题的症结归因于:“乡村医生收入太低。”
这一问题实质上多年未被解决。2017年,时任国家卫计委医政医管局副局长焦雅辉在发布会上指出:“乡镇卫生院医疗设备闲置主要有两个方面原因,一方面是没有这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没有人会用,另一方面老百姓出于费用的考虑不愿意做。”
设备配置了不使用,自然产生不了价值。对设备生产商来说,也无法实现持续收益。
另外,“国货”的品质也让人不放心。2020年,一份来自广州医科大学的进口医疗设备采购清单,引爆了舆论。清单对155个医疗设备品种的评价为“国内同类产品达不到性能要求”。
虽然这份清单很快就被删除,但此事暴露出了国产大型医疗设备在医院面临的艰难处境。
以CT机为例,256排的CT机由于扫描范围大、时间短、成像清晰、辐射低等优点,被广泛使用。尤其在扫描心脏病变时,不用像64排CT一样,要求控制心率,使用起来比较方便。这个核心技术一直被跨国企业垄断,被列为“十三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
直到2020年,明峰医疗才在发布了国内首台256排CT。但是,中国绝大部分医院还是会选择GE等公司的产品。在一些核心技术上,国内企业确实无法与GPS三巨头抗衡。
仅在2021年3月第一周,泰安市中心医院、玉田县医院两家医院就采购了GE Revolution256排CT。国产不如进口的观念,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联影公司董事长薛敏曾对媒体表示:当联影PET-CT第一次进入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时,“一些医院领导对这第一台国产PET-CT的图像质量、设备性能心存疑虑,直至经过多次试行验证,确认图像优异后,才正式投入临床应用”。
这也是其它国货在拓展时面对的尴尬处境。在习惯性“歧视”背后,评估体系的“隐形歧视”也是国产品牌无法得到重用的原因。
上述陆军军医大学一院的论文揭开了行业中尽人皆知的“秘密”:三甲医院在采购设备时会考虑SCI论文的要求,如果使用未得到广泛认可的国产设备,数据的可信度会遭遇质疑,可能会导致论文被拒。
另外,一些医生长期的使用习惯也使得国货难以深入人心。
中国每年在临床、科研上支持了大批中青年医生前往欧美发达国家学习,他们学习期间接触和使用的大都是国外公司的产品。而且,大量的进口商赞助医生培训,讨论的都是进口产品,长此以往,中国的医生也就习惯使用进口产品了。
GPS行贿成习惯
国产品牌需要时间
如果GPS光是在质量、使用习惯等角度占据优势,国货依然有超越的机会。然而在国产大型医疗设备崛起的道路上,除了面对核心技术上的正面竞争,还要打破跨国公司在市场上长期贿赂形成的铜墙铁壁。
GPS等大型医疗设备生产商,靠贿赂销售产品成为家常便饭。
根据健康时报的报道,自2014年起至2020年,裁判文书网上关于GE医疗器械的贿赂判决书就至少有45份,GE代理商的行贿对象包括:卫生局领导、医院院长、影像科主任、采购科主任、心内科主任、器械科主任、检察院反贪局局长、乡镇党委书记等等。涉及到的采购医疗器械、设备款项近亿元,贿赂金额累计超过2500万元,而且90%以上都与三甲医院的招标采购有关。
飞利浦也多次被曝出行贿丑闻。裁判文书网的《龙镜宇行贿罪二审刑事判决书》显示,2011年至2016年期间,经过挂靠公司或得到飞利浦医疗设备授权的龙镜宇,为赢得医院的招标,先后贿赂时任来宾市人民医院原院长周方好处费共计188万元。
西门子则更加大胆,根据医药经济报的报道,2001年至2007年,西门子医疗集团向中国5家医院行贿金额累计达到1440万元。
GPS三家还互相打架。2012年,山东省庆云县人民医院准备采购核磁共振设备,三巨头GPS共同竞标。在开标之前,西门子医疗代理商韩某私下找到时任山东省庆云县人民医院原院长陈洪礼帮忙。在几轮的竞标之后,飞利浦和GE被踢出局,陈洪礼则收了西门子代理商90万元的好处费。
一方面技术上形成优势,另一方面通过长期的贿赂形成稳定的市场,这就是外资医疗设备企业在华不败的秘密。
自2009年医改以来,大型医疗设备的国有品牌如联影、明峰等企业逐渐突破了被跨国企业封锁的核心技术,一批产品陆续填补了国际和国内的技术空白。
但在实际使用中,除了突破“卡脖子”的核心技术问题之外,国货面临的还有隐形的利益关、医生群体的心理关、学术圈的数据关等等,国产品牌想要真正推广开,仍然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