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下称河中医一附院)重症医学科于2000年成立,是全省中医医院里最早建立的综合型ICU,目前是全国中医急诊专科医联体副主席单位,河南省中医急诊专科医联体主席单位,是集医疗、教学和科研于一体的中西医结合重症医学中心。凭借中医特色诊疗技术和急危重症抢救能力成为全省中医医院乃至各类综合型医院急危重症患者救治行列中的佼佼者。今年10月17日,在全省抗击新冠肺炎的战役中,河中医一附院重症医学科再次出征,参与此次抗疫到急危重症患者的救治工作中。
河中医一附院较大规模一次出征,重症医学科参疫人数创新高
本轮新冠疫情救治工作,在河南省卫生健康委统一部署下,河中医一附院此次派驻医疗队队员共计180名,其中重症医学科占41人,医生7人,护士34人。
对于本次救治工作河中医一附院党委领导高度重视,重症医学科积极相应本院号召,选派多名急危重症救治经验丰富的副主任医师、临床医师以及重症专科护士进驻新冠肺炎定点医院。该支重症医学科队伍中半数以上成员曾多次参加抗疫一线急危重症患者的救治工作,包括2020年疫情期间,作为河南省唯一一家新冠肺炎定点救治综合性中医院,河中医一附院重症医学科先后选派多名医生和护士圆满完成新冠肺炎急危重症患者的救治任务。今年7月,郑州爆发的本土聚集性疫情,有多种传染性疾病的两百余名急危重症患者的集中救治中河中医一附院重症医学科救治医疗队随院方一起充分发挥中西医并重的急危重症救治特色为“内防扩散”做出了相应贡献。
面对本轮新冠疫情防控定点救治任务,河中医一附院重症医学科再次出征,为保证救治任务的圆满完成,在充分评估此次救治任务艰巨的前提下,该团队合理调整救治人员配置,加强急危重症救治技术力量特增派专项技术医疗人员参与到本次工作中,顺利的完成了此次救治任务。
抗疫一线,他们分秒必争抢救危重患者
10月22日10点10分,值班医生何金波在为一位65岁长期卧床并携带气管插管的重症新冠肺炎患者例行床旁胸片检查时发现患者的胸片结果出现异常,经初步判断患者可能出现了气胸,何金波医生立即与带队主任朱智琦医师协同商议并结合患者检查结果判断患者出现继发性气胸。随着气胸程度不断增加,患者开始出现呼吸困难,呼吸机持续报警的情况,生命体征也马上变得不稳定。朱智琦主任当即决定为患者行紧急胸腔穿刺抽气术。由于前期救治工作中并无患者出现气胸的病例,因此该病区物资并未及时找到胸腔闭式引流需要的水封瓶,若临时申请水封瓶无法及时拿到床旁,可能会因为物资不到位而延误患者病情。
面对这一特殊情况,抢救患者进行胸腔排气成为重中之重,朱智琦立即组织抢救小组就地取材,明确抢救小组任务分工,两名医生协同立即行胸腔穿刺术,其中一名负责患者整体病情和穿刺风险评估,护士负责同步制作简易水封瓶以及患者血管通路的正常使用。
10点25分,胸腔闭式引流术顺利完成,由玻璃容器的无菌生理盐水瓶制作的简易引流装置里可以看到大量气泡溢出,患者的呼吸恢复到了最优状态,呼吸机也不再报警,患者转危为安。在这次抢救中,这支团队用精湛的专业技术成功并及时的挽救了患者生命,得到了患者家属的肯定和信任,在通讯中家属多次激动的说:非常感谢你们,你们又一次救了我的父亲!
中医彰显重症病房的温度
河中医一附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朱智琦、护师海娇等与其他重症医疗人员参与此次新冠肺炎救治定点医院救治工作。
为了减缓重症、危重症新冠肺炎患者病情变化,甚至转为轻型,缩短重症监护室住院时间,在遵照新冠肺炎第八版诊疗方案的基础上朱智琦带领团队执行“一人一治,中西医并重”的诊疗原则,积极探索新冠肺炎急危重症患者的中医救治方案。在此期间,朱智琦将本部重症医学中心成熟的急危重症患者救治机制因地适宜的引入到定点医院的重症医学科,每日上午组织全科开展多学科协作的患者查房,参与人员包括临床医生以及护士,大家针对上一班次出现的问题和疑惑制定并修改患者的诊疗计划,为后期工作打下基础,并适时的加入中医整体治疗方案。面对疑难病例,他们积极申请多层专家会诊,依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中医治疗和护理措施。
针对部分重症患者营养摄入充足,活动不足的情况,朱智琦与同行医生、护士协商后,指导制定出“一人一方”的中医健康管理方案。例如针对部分可以自主活动的新冠肺炎重症患者,通过与患者沟通加强中医健康教育,制定出依据患者作息习惯结合传统中医“即病防变,未病先防”指导理念协助患者开展涵盖中医传统功法练习如八段锦、六字诀以及间歇式肺康复训练如俯卧位通气、肺扩张的锻炼方案。
护理小组组长庞阿桃和其组员发现有位外省患者,在开始的治疗护理中依从性较差,不愿配合康复锻炼,患者的血氧饱和度波动较大,并且其饮食上也不如其他患者好。于是庞阿桃及时将这一情况与医生沟通后决定和患者一起练习中医传统功法,按照中医健康管理方案中的健康计划,每日上午和患者一起练习八段锦,下午鼓励患者吹气球、监督患者俯卧位通气等。在医护人员鼓励和帮助中患者情绪明显改观,并且愿意主动与医护人员沟通,不到一周的时间患者闷喘的现象明显较少,血氧饱和度也能维持在正常水平。该患者最后顺利的转出重症监护室,在帮助患者转科的途中他向这支医疗队表达了感激之情并说:我以为自己进了监护室再也出不去了,没想到在监护室还可以用中医,是你们帮助了我,也让我对监护室有了新的看法,谢谢你们!
作为救治新冠肺炎患者最后一道防线,中医一附院重症医学科医护人员坚守在抗疫最前线,无论在哪里他们都能用自己的专业和精湛的技术将患者转危为安。他们为我省新冠肺炎急危重症患者的中西医救治工作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