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登禹将军英雄事迹:率领大刀队让日军闻风丧胆,牺牲时仅39岁

著名的抗战歌曲《大刀进行曲》很多人都耳熟能详,其中有一句经典歌词:

大刀向鬼子头上砍去,

今天唱起来,依然可以感受到那种决绝、英勇的抗战精神。

这首歌传唱很广,但是很少有人知道,这首歌其实是著名抗日将领赵登禹的真实写照。在那个战火不断的年代里,赵登禹和千千万万的中华儿女一样,用热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保家卫国的最美赞歌。

1898年,赵登禹出生于山东省菏泽。7岁开始进私塾读书识字,不到9岁就因为家里出不起学费而辍学了。他出生的地方,民风尚武。小时候的赵登禹精力充沛,每天都闲不住,喜欢和同伴舞刀弄枪。父母见他喜欢武术,索性送他去当地武术高手朱凤军处习武。几年的时间过去了,勤学苦练之下,赵登禹刀枪剑戟样样精通,真的成了武林高手。适逢乱世,赵登禹有志参军报国,16岁那年,他和几个同乡,步行上千里路,投奔了冯玉祥的军队。

在军队里训练了两年,赵登禹已经是身高1.9米的,膀大腰圆的壮汉了。冯玉祥在一次阅兵操练中见识了他的好身手。经过了解,知道赵登禹识文断字,训练刻苦,就留在身边做贴身警卫。当时,常德城外的德山有老虎出没,经常伤及百姓。赵登禹在一次外出送信的路上,遇到猛虎拦路,赤手空拳的他凭一身好武艺打死了老虎。事情传开了,大家都称赞他是打虎英雄。冯玉祥还专门请照相馆给他拍了一张打虎的照片,留作纪念。

1929年,中原大战之后,冯玉祥的部队被改编,赵登禹被任命为29军第109旅旅长。赵登禹领兵,素来军纪严明,他秉承冯玉祥爱民如子的作风,竭尽所能地维护普通百姓的权益。一次,几个无良的日本混混,借着酒醉当街殴打中国摊贩,刚好被赵登禹碰到。他派手下兵士狠狠教训了他们一顿,又责令日本领事馆赔礼道歉,这件事很让中国人觉得解气,当地老百姓都感念他的正义和勇敢。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因为南京政府的消极抵抗,东三省全面沦陷,全国抗战形势吃紧。在29军军长宋哲元“宁做战死鬼,不做亡国奴”的号召下,赵登禹厉兵秣马,以日本鬼子为假想敌,督促官兵开展实战演练。

1933年3月,长城抗战爆发。日军铃木师团抵达平津和华北的重要关口喜峰口。驻扎在察哈尔的赵登禹被任命为前线作战总指挥,由217团作为先锋前往喜峰口增援守军。217团与日军争夺喜峰口东北高地,官兵英勇无畏,几上几下高地,都受制于日军强大的地面炮火。赵登禹率主力部队赶到之后,大举进攻,直至自己腿部受伤,高地还是拿不下来。3月11日夜,他亲率大刀手,身背手榴弹偷袭日军。很多敌人来不及反抗,就丧命在明晃晃的大刀之下。赵登禹拄着木棍,上阵杀敌,一举砍杀1000多个日本鬼子。这是九一八之后,中国军队取得的首个对日作战的胜利,史称喜峰口大捷。《大刀进行曲》就是作曲家麦新根据这一段战事谱写的,赵登禹的大刀队,从此闻名遐迩。

1935年6月,因为南京当局的妥协退让,赵登禹部随29军移至北平附近。1937年7月25日,日军开始对驻守平津的29军蠢蠢欲动,军长宋哲元任命赵登禹为南苑方面指挥官。7月28日,日军在30多架军机的掩护下,分东西两路进攻南苑。虽然兵力相差悬殊,赵登禹毫无惧意,指挥卫队旅和军训团学生兵与日军肉搏。接军部转移命令后,他乘坐的汽车在南苑大红门处遭日军机枪扫射,赵登禹受重伤。警卫劝他撤退保命,他坚决不肯,指挥士兵还击。日军以重炮密集攻击,他被炸断了双腿。临终之际,不忘交代下属照顾老母。赵登禹为国捐躯的时候,只有39岁。

赵登禹和同在南苑殉国的29军副军长佟麟阁是早期抗战过程中不幸阵亡的两位中国高级将领,他们英勇杀敌的行为给全国抗战树立了积极的榜样。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