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C们看互联网项目的时候,很多人会问创业者,如果阿里、腾讯做和你一样的事,你怎么办?但极少有创业者敢反问VC们一句,红杉、高瓴都在做和你一样的事,你怎么办?这个问题恐怕是一般的VC唯恐避之而不及,但却切切实实在发生着的。”今年10月,青锐创投创始管理合伙人吴斌在知乎专栏中写下了自己对于这一问题的思考。
吴斌与链家创始人曹晖在2015年创立青锐创投,除了投资人这一身份,他还是一名知乎大V,拥有超18万粉丝,时常分享一些关于创业、投资和生活道理的思考,这些回答在过往曾获得超20万赞同。
上述对投资机构灵魂拷问的背后,是VC行业正遭遇凛冽寒冬的残酷现实:优胜劣汰洗牌加速,寡头化趋势愈加明显。吴斌认为,对于中小机构而言,要想不下“牌桌”,差异化竞争是破局关键。近日,《每日经济新闻》对吴斌进行了专访,他谈及了创业五年来,带领一家几乎零基础的股权投资机构成长的思考、收获与方法论。
图片来源:受访者供图
在细分领域建立起自己的生态和深度话语权
青锐创投目前管理着总规模折合人民币10亿元的双币基金,成立至今共投资60余个项目。吴斌介绍称,与那些VC 2.0时代大机构裂变出来的新基金不同,青锐创投没有知名机构背景的加持,成立之初整个团队也几乎没有早期投资经验,像一家创业公司一样,以很低的起点开始一点点摸索,逐步构建起自己的投资框架与方法论。
“作为一个初创型的投资团队,什么都看、什么都投是最忌讳的。我们很早就明确必须要专注,尤其是在一个下行的周期里,力量薄弱更要密集去投射才有可能取得一些局部的胜利。”吴斌这样表示。
专注之外,如何形成自己特殊的、差异化的竞争力,是青锐创投成立以来一直在思考的。他分析道,在具体的投资中,中小机构与红杉、高瓴等大机构存在的差异可能来自于:第一,项目来源的差异化;第二,估值的差异化;第三,提供增值服务的差异化。“在估值方面,大机构资金充裕,对早期项目更容易给出高估值,也有更强的风险承受力,中小机构几乎不具备优势。但在第一点和第三点,中小机构是有机会实现突围的。比如,更早发掘到大机构还未注意到的好项目,为创业企业提供细分领域更有针对性的增值服务,这需要投资机构离产业更近、扎得更深,能够在细分领域建立起深度话语权和自己的生态。”
“而这一点也恰恰是大型投资机构的盲区。”吴斌表示,VC行业迄今为止依然高度依赖于人,在特定领域触角更长、扎得更深自然需要更多人,但这可能触及到大机构的管理极限,它们无法通过管理更多的人实现在几十上百个产业的深度扎根。这其实为中小机构留下了一定的发展空间,“将你的目光不断聚焦,深耕某一个细分产业,和里面的创业者打成一片,多年的心血和精力投入其中,等到这个产业崛起的时候,话语权和收益自然就来了”。
押注消费品投资,对巨头诞生持乐观态度
消费领域是青锐创投2018年底确立的一个主要投资赛道。谈及这一方向的确立,吴斌表示,相较于硬科技、生物医药等领域,消费投资的门槛低一些。此外,不同于TMT领域大型美元基金驰骋多年,有深厚的积累和绝对的优势,彼时消费投资的竞争对于各机构而言相对公平。
青锐创投将这一领域的创业项目分为需求拉动型、供给推动型两大类。寻找需求拉动型项目时,重点关注哪些原有的需求还未被满足,新人群、新的生活方式带来产生了哪些新的需求;供给推动型项目更多是基于中国供应链的特点,比如供应链能力的溢出、中国工程师红利等。沿着这样的思路,青锐创投投资了国内最大的纸品新品牌之一“植护”,以及小米生态链聚焦清洁、个护家电领域的企业“追觅科技”等。“青锐创投在行业研究方面做得比较扎实,通过研究预判出新趋势后,去市场上寻找合适的项目和团队。近两年,我们也在尝试更多地走出去,通过投资和更广泛的合作搭建起自己的网络,为被投企业提供更多赋能。”吴斌表示。
去年以来,消费品投资开始爆发,完美日记、元气森林等明星公司不断涌现。到了2020年,消费品更是成为To C领域少有的、几乎全员追捧的热门赛道。“从2019下半年开始,消费品投资的竞争越发激烈,大量的美元基金进场抢项目。”吴斌告诉记者,即便在天使到Pre-A这样的早期投资阶段,青锐遇到的已经不是平日交手的早期机构,红杉、高瓴、IDG等巨头入场厮杀,好项目备受追捧,估值也持续走高,尤其是到了后期,有些项目的价格已经非常惊人了。
他认为,消费品投资之所以出现如此火热的局面。一方面原因在于,随着国内移动互联网红利见顶、To C领域优质项目减少,大量曾聚焦于此的美元基金开始转换赛道,寻找新的投资方向,而消费品门槛相对较低,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另一方面,更重要的原因在于消费品开始成为一个“可融资”的标的。近年来,互联网基础设施的普及和坚实为消费品公司的快速持续增长插上了翅膀,尤其在营销投放方面:社交媒体、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介平台不仅帮助消费品触达更多人群,而且从触达到转化每一个环节数据都可以被打通,真正实现了品销合一。“很多消费品公司本质上更像投放公司或者算法公司,流量运营能力非常强,在足够大的市场里通过砸钱营销在两三年内赢得高速增长。这样的打法更接近互联网公司,因此颇受VC青睐。”
在这样的背景下,对于投资人而言,吴斌认为还是要依靠底层常识来做投资的逻辑判断。需要从更客观的角度、更全面的数据去评价一个项目的优劣,而非仅仅着眼于估值数字的高低。“总体而言,有些品类如果做得好,天花板是很高的。未来中国市场有望诞生比肩茅台市值的其他消费品巨头公司。”
投资“非标”且极致的创业者
在早期投资中,“识人”是投资人必备的一项技能。作为曾经的创业者,在创始人的选择和判断方面,吴斌向记者分享了他独特的思考。
“从股权投资的角度来看,人人都希望尽早捕获到‘独角兽’,我认为有能量撑起这样公司的创业者内心都有着巨大的欲望——渴望做出伟大的产品、缔造伟大的公司,对所做的事情有极致的追求。”吴斌表示,这样的创业者一定是“非标”的,具备超强的驱动力和坚韧的品性,往往不是普通人嘴里的“好人”,甚至会被评价为有些“变态”。
“识人是难度非常高的事情,里面坑很多,对于我来说,‘非标’和极致是很重要的筛选标准。”吴斌表示,遇到那些成长经历顺遂、学历工作背景良好的创业者自己会更加谨慎,太符合社会期待的标准对于创业者或许并非好事。内心巨大的欲望通常需要一些不同寻常甚至经历来激发,比如,很多伟大企业家的童年都比较坎坷。而在漫长的创业过程中,对产品和公司的极致追求也需要创始人承担常人不可承受的巨大压力。“我从来不鼓励创业者都来做资本推动型的创业,这项工作本身就很反人性,普通人很难做好。”
在巨大的欲望之后,吴斌更看重一位创业者是否具有长期主义的价值观,为了达成目标愿意长期坚持做正确的事,而不是短期冒险做风险巨大的坏事。“具备这两点特征之后,我们才会考察创业者具体的能力。在创业越来越专业化、职业化的当下,具体的技能是最容易学习的。符合上述条件的创业者,青锐创投会长期坚定支持和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