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密集参与期货套保 大手笔应对汇率风险

证券时报记者 许孝如

面对大宗商品价格以及汇率波动加大,在期货市场上进行套期保值的上市公司数量大幅增多。

2024年开年以来,海大集团、赣锋锂业等多家上市公司发布期货或者外汇套保公告。统计数据显示,年内已有124家上市公司发布相关公告,拟动用资金之巨更是超预期。这一现象也引发市场关注。

此外,如何利用好期货和衍生品工具管理风险,也成为上市企业的“必修课”,之前不乏有上市公司因期货投机导致大额亏损的案例。

密集公告参与套保

近年来,随着期货期权市场品种加速扩容,我国风险管理工具的供给速度明显加快。2023年,期货市场累计上市期货及期权新品种21个,工具的丰富为企业避险提供了更好保障,利用期货市场进行风险管理的上市公司数量也不断增加。

避险网数据显示,2023年共有1311家非金融类A股上市公司发布了套期保值相关公告,相对2022年增加了15.7%。套期保值参与率由2022年的22.95%增至2023年的25.18%。

今年开年以来,多家上市公司密集发布期货或者外汇套保公告。截至上周末,2024年已有124家非金融类A股公司发布了套期保值相关公告。其中,上周就有9家A股公司发布了18条套保公告。

2月24日,天康生物公告称,拟开展商品期货套期保值业务所需保证金和权利金最高不超过10亿元,在额度内资金可以循环使用,套期保值期货品种为大商所挂牌交易的玉米、豆粕、大豆、豆油、棕油、鸡蛋、生猪等期货及期权合约,郑商所挂牌交易的郑麦、菜油、菜粕等期货及期权合约。

同日,铜冠铜箔公告称,该公司及子公司结合自身生产经营实际,拟开展境内期货交易所挂牌交易的铜期货合约套期保值业务,占用的保证金最高额度不超过5000万元(含),任一交易日持有的最高合约(单边)价值不超过20000万元(含)。

《中国上市公司套期保值评价年度白皮书(2023年)》显示,上市公司参与套期保值明显改善了上市公司的财务指标,而且参与套期保值的时间越长,效果越好。

大手笔应对汇率风险

此前,由于美联储的加息,美元指数一度刷新20年新高,人民币汇率波动也显著加大,令一些有国际业务的上市公司深感压力。为规避汇率风险,一批上市公司开展了外汇套保。

避险网数据显示,2023年,公告对冲汇率风险的上市公司家数为1093家,排在第一位,远多于利率风险和商品价格风险。

2月23日,长安汽车公告,该公司远期外汇交易业务额度为4亿日元,国际公司远期外汇交易业务额度为15亿美元、98亿日元,长安俄罗斯远期外汇交易业务额度为1563亿卢布,泰国销售公司远期外汇交易业务额度为137.5亿泰铢。该公司及下属子公司预计动用的交易保证金和权利金不超过44亿元人民币。

值得注意的是,有3家上市公司发布的外汇套保公告,从拟套保的资金规模上来看,明显超出不少人的预期。其中,一家不超过90亿元,一家不超过150亿元,还有一家额度高达50亿美元。

2月5日,赣锋锂业公告称,为了有效防范经营过程中存在的利率及汇率风险,同意该公司及纳入该公司合并报表范围内的子公司,使用自有资金不超过(含)150亿元人民币或等值外币,开展外汇套期保值业务。

2月2日,比亚迪公告称,该公司及控股子公司拟开展的外汇衍生品交易业务额度为50亿美元或其他等值货币,上述额度在期限内可循环滚动使用,预计动用的交易保证金和权利金在期限内任一时点占用的资金余额不超过1亿美元或其他等值货币。

1月24日,特变电工发布开展套期保值及远期外汇交易业务的公告称,预计未来12个月内套期保值交易保证金和权利金不超过90亿元,预计任一交易日持有的最高合约价值不超过604亿元;预计未来12个月内任一交易日持有的远期外汇交易业务最高合约价值不超过40亿美元(含已持有远期外汇合约)。

套保成为

上市公司必修课

套期保值成为上市公司应对原材料价格波动、利率波动的一项重要的风险管理工具,如何利用好这项工具,也成为上市企业的必修课。

不过,面对期货套保,此前不乏有上市公司因期货投机导致大额亏损的案例。诸如,2022年7月,上市公司金字火腿曾违规炒期货,未及时披露期货交易重大损失,未及时披露收到大额赔偿款。浙江证监局拟决定对金字火腿责令改正,给予警告,并处以50万元罚款,对包括董事长在内的多名高管给予警告并罚款。

中州期货蒋维波表示,上市公司要理解套保功能并坚守风险管理的初心,同时要理解套期保值的风险,包括基差风险、资金风险,以及套保执行过程中人为因素导致的操作风险。

此外,对于期货套保,上市公司既要“想用、敢用”,更要“会用、善用”。企业需要有一套科学合理的制度和严格的流程,同时要坚持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