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南旧事:“小英子”记忆中的老北京(二)

 老北京南城延寿街附近的惠安馆,琉璃厂附近海王村公园,都曾是林海音童年生活、玩耍过的地方。然而,不只是在羊肉胡同,小英子还在新帘子胡同、虎坊桥、梁家园、南柳巷、西交民巷、永光寺等地居住和生活过。

《城南旧事》书中“惠安馆”最后一页有这样一段话:”到了!到了!英子,新帘子胡同到了,新的家到了!快看!“

在羊肉胡同生活的一段时间里,小英子的妈妈多次提到要搬去新家,然而不知道在什么时候,小英子所乘坐的洋车就把她和宋妈拉到了这个新家:新帘子胡同。

null

这是一张民国时期的地图,新帘子胡同是位于和平门北,横穿北新华街的一条胡同。小英子的家应该就位于蓝线左边起始的位置。

起始的位置?是为什么呢?

“我们去看海”文中开篇写道:“妈妈说的,新帘子胡同像一把汤匙,我们家就住在靠近汤匙的底上,正是舀汤喝时碰到嘴唇的地方。从地图上看,新帘子胡同东边窄,西边宽。如果像小英子妈妈们所说他们是住在汤匙碰嘴唇的地方,那么就应该是图中标蓝线最左边的这个位置了。

null

 建国后,新帘子胡同被改为东新帘子胡同和西新帘子胡同。2000年左右,西新帘子胡同由于拆迁,已不复存,只剩下了东新帘子胡同。如今,再走进这里,已无法找到小英子当年的足迹了。

“我们去看海”文中:“小姑娘,你几岁了?念书了没有?”。“七岁,在厂甸附小一年级。”常常有人问我同样的话,所以我能一下子就回答出来。

null

“厂甸附小”其实是当时的“北平师范大学附属小学“,该学校始建于1912年,1955年改名”北京第一实验小学“。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也曾就学于该学校,和小英子应该也算是校友了。

在后文“兰姨娘”中,兰姨娘和德先叔走的时候,小英子是三年级,这时候她的家就已经搬到了虎坊桥。可见,小英子在新帘子胡同生活的时间也不过一年左右。

“我们去看海”文中:出了新帘子胡同照直向城门走去,兴华门虽然打通了,但是还没有做好…… 过了兴华门,过了高高低低的土坡,再走一小段路,就到新帘子胡同了。

这里面提到的兴华门,其实就是后来的和平门。北洋政府时期,为了解决交通问题,在前门和宣武门之间开了一个门,取名为“新华门”。段祺瑞执政时改名为“和平门”,1927年张作霖进北京后,此门又被更名为“兴华门”。次年,东北易帜,民国形式上统一,就又改回“和平门”。1958年和平门门洞被拆除。

null

想想文中写到“兴华门”的时候应该是小英子八岁左右,八岁的孩子自己跑来跑去上学,放在今天或许大家想都不敢想吧?

”爸爸说,小孩子要早早养成自立的本事,现在,你知道不知道,新华街城墙打通了,叫做兴华门,我就不用绕顺治门了。“

刚刚说完兴华门,小英子又说起了顺治门。这是哪个门?我想很多人应该能猜个八九不离十,这当然就是宣武门了。说小英子是老北京,这一点都不假。宣武门在旧时,一直被北京人称之为顺治门,或者因为口音也被称为顺直门。就像很多人说哈德门(崇文门)、齐化门(朝阳门)一样。

null

 图片右上是一张明信片,从名称上看写的就是“顺直门”。下图位于城墙上的火炮,是在溥仪被赶出北京,钟鼓楼不做报时之后,民国政府在宣武门和安定门两个城楼放置火炮,用于报时之用。

对于小英子,她在新帘子胡同生活的时间并不长,随后小英子一家人又搬到了虎坊桥。《城南旧事》中“兰姨娘”一章讲的就是小英子生活在虎坊桥的故事,那些“出红差”、挂”黛玉“、”绿琴“招牌的有趣的故事……关于这些故事,我们下期再讲。谢谢您的关注!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