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云端坠落ICU:人形机器人泡沫被欠薪戳破

有业内人士分析称,尽管达闼机器人在人形机器人领域投入了大量研发资源,但其产品在市场上的表现未能达到预期。

来源|极速财讯

上海9200平方米的独栋办公楼被悄然挂上招租平台,广州分公司自有物业或被拍卖抵债,国内人形机器人明星企业达闼机器人境况,成为其崩盘的注脚。从估值223亿元的独角兽到欠薪、停摆、被执行超3530万元的“弃子”,一个曾经的“天选之子”,被曝“凉了”。

据相关媒体报道,机器人独角兽达闼突陷生存危机:总部大楼人去楼空,全国分公司断水断电,400余名员工遭遇欠薪断保。创始人黄晓庆持续“画饼”签署新合作协议,但核心研发团队已解散,人形机器人项目实质性停摆。从生成式AIChatGPT,到Sora、DeepSeek,再到人形机器人宇树科技,春晚花棉袄机器人引爆全球围观,资本狂热催生数千家AI企业,人形机器人正经历从人工智障到具身智能的蜕变。然而,明星独角兽达闼科技却闪崩在行业爆发的前夜。

01 高光时刻:资本追捧的“云端机器人”神话

在2023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上,号称全球领先云端机器人的达闼风光无限,机器人“小姜”现场表演着“千手观音”,跟着律动扭动的舞姿展现了技术的神奇。

从放弃“金饭碗”,到研制“机器人”,达闼机器人创始人黄晓庆是通信领域资深专家,任职UT斯达康高级副总裁兼首席技术官、中国移动研究院院长。2015年,他毅然放弃央企高管“金饭碗”,下海创业,研制“人形机器人”。经过8年潜心耕耘,迎来AI大爆发,人形机器人受追捧。

2015年成立的达闼机器人,凭借“云端大脑+机器人终端”的架构,迅速成为资本宠儿。作为具身智能行业的独角兽企业,软银愿景基金、阿里巴巴、富士康、华登国际等顶级机构争相注资,六轮融资累计超50亿元,估值一度高达223亿元。2019年,达闼甚至启动纽交所IPO计划,试图以“全球首个云端机器人公司”的身份登陆资本市场。

彼时,达闼描绘的蓝图令人心潮澎湃:其自主研发的智能柔性关节(SCA)号称突破硬件瓶颈,人形机器人XR4在展会中能灵巧抓取鸡蛋、熨烫衣物,云端操作系统“海睿”则被赋予“机器人安卓系统”的野心,上海闵行基地更宣称要打造“全球最大机器人关节工厂”。

有业内人士分析称,尽管达闼机器人在人形机器人领域投入了大量研发资源,但其产品在市场上的表现未能达到预期。公司推出的双足机器人在功能多样性、运动态势和用户体验上与竞品相比存在差距,并且云端大脑和柔性关节的实际应用效果也未能得到市场的认可。

在追求技术领先的同时,高昂的研发成本成为不可忽视的问题。以柔性关节为例,每台机器人需配备数十个精密驱动装置,这部分成本占据了总成本的60%。尽管如此,2024年的量产计划中,GingerXR的预期售价仍超过20万元,这使得其难以在消费端市场取得突破。与此同时,竞争对手如优必选、宇树科技等,通过边缘计算与本地化AI技术的融合,在工业应用领域实现了更加稳定的性能表现,从而进一步压缩了达闼机器人在市场上的份额。

此外,达闼长期依赖政府和企业采购的试点项目,如机场服务、医疗辅助等,但这类订单规模小且分散,未能形成可持续的收益模式。即便2024年营收达6亿元,2025年新签订单预计2-3亿元,仍难以覆盖高昂的研发和运营成本。

对于公司目前现状,达闼创始人、董事长兼CEO黄晓庆表示,公司业务的确遇到很大困难,为此进行了人员缩减,同时战略调整,聚焦人形机器人和云端大脑等业务,目前正在积极融资,拓展业务,并努力解决前员工的“欠薪”问题。

02 崩盘前夜:“平庸”产品与资本运作失灵

光鲜背后暗流涌动。2024年初,达闼员工发现工资延迟发放,随后演变为“万元以上工资折半”“全员仅发1万元”的窘境。同年6月,大规模裁员启动,近500名员工被迫离职,社保、公积金断缴,劳动仲裁与讨薪拉锯战持续至今。一名前员工回忆:“年会筹备如火如荼,除夕前一天却被告知工资砍半,创始人黄晓庆的‘画饼’会议再无下文。”

崩盘的导火索直指资金链断裂。尽管2023年7月C轮融资10亿元,但达闼的“烧钱”速度远超预期:十余个分支机构的高额运营成本、28家控股企业的无序投资、研发投入(如58关节人形机器人Ginger2.0)未能转化为市场竞争力。业内人士评价,其产品在运动性能与场景适配性上远逊于宇树、优必选等竞品,“云端大脑”概念也因商业化滞后沦为空中楼阁。

更致命的是,达闼长期依赖资本输血。招股书显示,2019年第一季度营收为1240万美元且持续下滑,净亏损为5990万美元。公开数据显示,IPO前,软银为达闼科技大股东,持股为34.6%;黄晓庆为第二大股东,持股为17.4%;KIT Mobility Limited持股为7.6%;张哲持股为2.1%。2024年,融资环境收紧,国资与风投不再为“故事”买单,达闼迅速沦为资本“弃子”。

除员工薪资之外,达闼机器人还拖欠了巨额供应商货款及银行贷款。爱企查显示,仅达闼机器人(北京)有限公司被法院列为被执行人达19次,主要涉及合同纠纷与知识产权诉讼。这些案件不仅暴露了现金流危机,更引发投资者对管理层履约能力的质疑。

03最后的挣扎:风口下的结构性矛盾与“ICU”中的自救

讽刺的是,崩盘前夕的达闼仍在制造“正常运营”的假象。2025年3月17日,其与厦门松霖科技签署合作协议,宣称共同研发“灵巧手”康养机器人;同年1月,天津津南区的投资协议高调落地。然而,员工透露,这些合作“仅是纸面承诺”,上海总部早在2024年12月搬空,广州分公司水电断供多日,创始人黄晓庆四处“找钱”却无果而终。

4月1日,达闼发布声明,称2024年营收6亿元,2025年新订单达2亿-3亿元,并强调“在寒冬中稳步前行”。但这份回应被外界视为公关话术——相关数据显示,其被执行总金额已飙升至3530万元,供应商货款、银行贷款、员工薪资均成烂账。

达闼的崩塌并非个案。2024年以来,蚕丛机器人、领贝机器人等同类企业接连倒闭,金沙江创投朱啸虎公开宣布退出人形机器人赛道,直言“商业化路径模糊,估值泡沫严重”。高盛报告同样警示,人形机器人技术拐点未至,距大规模应用仍需十年。

与此同时,2024年特斯拉Optimus量产延期、波士顿动力业务收缩等事件,迫使投资者重新评估行业成熟度。当风口退去,达闼机器人这类依赖持续输血的未盈利企业首当其冲。

达闼的困境揭示了一个残酷现实:在技术尚未成熟、商业模式未通的领域,资本的热钱可能成为催生泡沫的催化剂。当潮水退去,唯有真正具备核心技术突破和商业化能力的企业,才能穿越周期。而对于整个行业,达闼的案例无疑是一记警钟——在追逐“下一个特斯拉”的狂热中,理性与耐心或许比估值更重要。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