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段时间我听说了个故事,有个在大厂工作了7年的员工,离职以后自己创业,开了个搞园艺的小公司。
这些年像他这样自己创业的大厂前员工有很多,但不是每一个都能有好结果。
折戟沉沙的人多了,甚至还创造了一个都市传说:
大厂思维是小公司毒药。
意思是,正因为他们把大厂病带到了小公司,才加速了小公司的死亡。
描述有夸张,但情况也确实存在。
按理说大厂能成为大厂,它那套东西肯定是有用的,不然凭什么是它杀出来。
又不是刘禅和赵子龙组队在长坂坡杀了个七进七出的那种【杀出来】。
可为什么很多人在大厂干得好好的,一离开就事事不顺?
因为厉害的本来就不是你这个人,而是你所处的这个平台。
开F1的车手离开车去骑OFO,还能加速起飞吗?
押金都给他薅了。
我有个朋友,以前在大厂做公关,认识了很多KOL,自认为和他们的私交很好,处成了朋友。
后面他不知道哪根筋搭错了,觉得他手握这么多媒体资源,可以自己做MCN 啊。
于是火速裸辞,注册公司,租办公室,这些事情弄完了才发现,他的【朋友们】根本没有人愿意跟他签约。
我听到这个故事的时候觉得简直是离谱的妈妈给离谱开门,离谱到家了。
大厂要钱有钱、要人有人、要资源有资源,人家当然愿意和你合作。
但人家看重的是你吗?
不,是你背后的那个公司,是你的预算。
钱、人和资源都是公司的,你什么也带不走。
一旦离职,你身上所有的光环和魔力就会立刻烟消云散。
你可能会说,我学会了大厂的方法论呀。
别傻了。
在小公司照搬大厂的方法论,这就相当于把F1的发动机强行装在三轮车上。
先不说三轮会不会散架,光是这个发动机的成本也赚不回来啊。
但,真的什么也带不走吗?
也不尽然。
有一个你能带走的,那就是你的工作习惯,好的工作习惯和善用工具的意识。
因为习惯,它就像你从小到大吃下的饭菜,看似消失在了胃里,其实早已在无声无息间化成了你的骨骼与血肉。
2
当然,创业毕竟是一件极为复杂和艰辛的事情。
就算再怎么把大厂思维嚼烂吃透,也不可能真的就顺风顺水、所有难题都迎刃而解。
文章开头提到的那个园艺公司创始人,当初刚创业的时候信心满满,觉得以自己的大厂资历,开个小公司还不是手到擒来。
他都已经开始幻想,自己作为创业独角兽,被投资人们抱着大腿求投资的场景了。
到时候他就掷骰子决定,你来投A轮,他来投B轮,那个谁,投个C轮吧。
事后证明,他的判断很对。
那确实是幻想。
公司架子刚搭起来,业务还没跑上几个,他就遇到了极为严重的精神内耗:
千头万绪的事情太多太杂,把他弄得手忙脚乱。
经常是白天开了一天会,感觉精神已经很疲惫,晚上复盘才发现还有很多更重要的事情没有做。
这真不是他不够拼,实在是精力一滴都没有了。
真的,就差背后有头熊追着他了。
想象一下,你操持着一家刚起步的小公司,领着一群刚进入这个行业的新人,关键是你自己严格意义上也属于行业新人。
你不知道自己应该先干什么后干什么,只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马上要见投资人了,你知道自己该准备见面材料了,但财务总监的人选还没定下来,也需要你见完所有候选人以后亲自拍板;
上次和你们公司合作过的某公司老板约你打高尔夫,但对方约的那个时间你好像还有其他饭局;
你左边第三颗牙疼了很久,本来想去公司附近的医院检查一下,但眼看着花卉换季,你又得抽时间飞全国各大鲜花基地考察。
长期工作、短期工作、生活琐事和生理病痛像一锅大杂烩一样混在了一起。
如果处理不好,你就只能牙疼着见投资人,在高尔夫球场上整理资料,在鲜花市场选择你的财务总监。
你试图让员工帮你理一下思路,结果举目四望,每一个员工都只能看到自己眼皮底下的那一摊子。
这种感觉就像你是流落荒岛的鲁滨逊,身边只有一个不会讲话的野人星期五。
你是老板,只有你最清楚所有事情的轻重缓急和次序,没有人能像你一样看清楚整个公司的运转。
这是你的责任,也是你的诅咒。
3
公司像草台班子一样闹哄哄了一段时间,他的身体先扛不住了。
创业是来赚钱的,不是来把自己搭进去的。
有的人创业氪金,有的人创业氪命。
他不想氪命,但命运不饶他。
表面上这是创业者才能体验到的痛苦,实际上它是一种所有人都会得的【人生通病】。
无论是小公司创业者,还是大厂的职场人,抑或是其他各行各业的从业者,比如像我这样做自媒体的,其实都会遇到相似的问题:
怎么才让无关的事情靠边站,怎么从琐事中抢回自己的节奏?
怎么才能从【人被事推着走】,变成【人掌控事】?
最复杂的问题,往往会有着最简单直接、最命中要害的答案。
你需要的不是任何花里胡哨的骚操作。
开一扇大门可能只需要一把小小的钥匙。
他看着企业微信上的“日程”功能,将自己的日程规划一件件填了进去。
而在做这件事情的时候,他又有了意外之喜——
企业微信的日程是和手机的系统日历打通的,所以可以把对生活的安排合并进去。
企业微信的日历上,所有事务井井有条地排列着。
它们蓝红相间,代表着工作与生活的并行不悖。
接下来的日子依然很忙。
但不会乱。
忙不是问题,问题是忙了之后能得到什么,能留下什么。
4
大部分创业者之所以心力交瘁,往往是因为习惯了事必躬亲,无法把一些相对不重要的工作分出去。
一但发现有任何问题,他都会马上把自己气成河豚。
哪怕这事情和他的生意没啥关系。
而且在理清楚自己的日程前,你确实也没办法清晰地分辨出哪些事情必须亲自做,哪些事情又可以假手于人。
一旦用上企业微信的日历,绝大部分创业者应该都会恍然大悟:
之前我那么忙,好像都是在瞎忙。
另外,如果什么事情都要自己干,你还当什么老板,创什么业?
老板最重要的任务,不止是跑业务,更是招人和用人。
只会跑业务,业务跑到极致,你能成为一个伟大的销售,但你依然不是一个合格的老板。
优秀的创业者,要向历史上的名将学习。
名将不需要成为单打独斗最强的人,那是兵王的活。
但他们必须擅长募兵、练兵和用兵。
为公司招人,这就是募兵。
别以为这件事情很简单,如果是在大厂,你当然可以每天躺在那里,等HR把雪花般的简历推过来。有的大厂招人的时候甚至会随机丢掉一半的简历,用来筛选应聘者的运气。
但如果你只是一家小公司呢?
如果你压根没有一个成熟的人力部门呢?
你又不能让下面的总监们由着自己性子乱招,毕竟这些总监是你亲自招的,你知道他们是什么水平。
他们识人能力怎么样,你心里没数吗?
不是说眼光一定不好哈,主要是招来的人不一定合适。
万一眼光太好了,给你招回来一个超级赛亚人,非要教你龟派气功怎么办。
你又不敢拒绝,你一拒绝,人家一生气,地球都有危险。
那每一个基层岗位,都由你亲自面试?
好像也不对。
本来就是为了节约精力才招人,这样不是反而增加了工作量吗?
完犊子,好像卡住了。
那个园艺公司的创始人也遇到了这个问题,但他在大厂干过,他知道怎么解决。
壕无人性的大厂都有自己的一套招人系统,打开简历,旁边就有推荐的面试问题,可以说闭着眼睛问一遍,也能招到不错的人。
但小公司没这个系统啊,难道花钱买一套?
创业团队没必要花这个冤枉钱 ——
他花了一下午,用企业微信的“文档”建了一个面试题库,把公司的面试模板搭了起来,并且将其开放给公司所有总监。
这样招来的人不一定完美,但起码能认同公司理念、能胜任对应岗位。
不然的话,说不定就会发现人虽然招进来了,但大家道不同不相为谋。
【募兵】问题解决了,但事情还没完。
新招来的员工确实很认真很努力——但毕竟欠缺成熟经验,让老板直呼带不动。
没办法,作为一家小公司,对人才的吸引力是很有限的。
简单说,就是小庙装不下大佛。
你只能自己【练兵】,一点点培养你的员工,引导他们蜕变。
那个园艺公司的创始人在大厂工作的时候,用部门预算给员工组织各种培训,养活了大量的知识付费。
那些搞培训的人可能说得很对,但他们不了解你的公司。
泛泛而谈的知识如果不能用来解决问题,那就只是无用的屁话。
公司的确需要一个专门为自己服务的知识库,这没有错。
但要为了知识库专门买一个系统,那没必要。
烧钱都不是大问题了,主要是维护麻烦,管理更麻烦。
那哪是搭了个知识库啊?那是给自己找了个爹。
中国人最大的智慧之一,就是物尽其用。正在用的企业微信,只能做面试题库,不能做知识库?
嗯? 怎么不能呢?
他利用企业微信在线文档,很快就搭建了一个定制化的知识库,搞好后,还挂在全员群的公告里。
所有人都可以慢慢看,慢慢学习,分歧点还能随时讨论,热心的同事们想主动往里面补充内容,也特别方便。
隔三差五,他还会让有经验的员工开个直播,园艺本来就是门实践科学。
自此他参悟了一个道理——
企业微信的在线文档功能,就像一个虚拟世界的乐高,只要你能把内容装进去,想要什么库都可以。
所以最后连企业人才库、员工的晋升要求公示,他全用在线文档解决了。所有的晋升标准和考核要求都写在了里面,不但方便,而且流程透明,让员工感受到自己受到了公正对待。
随着时间的推移,公司的业务也走上了正轨,需要他额外操心的事情已经越来越少。
横亘在他面前的,只剩下一个问题:
怎么把控整个公司发展的大方向。
船开得再快,也怕前面有冰山。
5
大海航行靠舵手,作为一家公司的创始人,最重要的事情当然是把控公司的发展方向。
但这方面确实是很多创业者的弱项,尤其是那些从大厂出来的人,他们习惯了被OKR支配的生活,一旦没了OKR连开会该说什么都不知道了。
作为一家小公司,没有IT能力,自己开发OKR系统不现实。
那是不是只能花钱买?
看看公司现金情况和预算表,你不觉得这东西的价格简直是割韭菜吗?
堪称闪电旋风割。
关键是,被割韭菜了以后,还不一定能解决问题。
最重要的是维护成本太高了,很多人一到月末,活都不干光写OKR了。
想想你在大厂时的快乐摸鱼回忆,你就会意识到OKR也只是一套工具而已。
不能太为难它。
说白了,重要的从来都不是OKR,而是公司有上下一致的目标。
具体怎么落实呢?在每周的周会记录里体现。
公司今年的目标,拆解成每个时间的具体的执行动作,用企业微信在线表格把公司所有目标清清楚楚列出来,每次开会,就围绕目标说进展,说下一步计划。
一句废话都不允许有,核心目标固定在顶栏长期不变,每一周都能看到进度一点一点往前拱。
维护成本?每周开完周会,维护就已经完成了。
这就叫,
怕什么千难万难,进一寸有进一寸的欢喜。
6
上面这个真实故事,主角原型来自某个大厂。
他确实带不走大厂的平台光环,但他带走了那个环境下培养出来的工作方式与习惯。
而在这些优秀习惯和企业微信的帮助下,他真的做起了一家很棒的创业公司,现在已经是园艺赛道的王者。
我们不一定会去创业,但这些习惯和意识其实是职场乃至人生通用的秘籍。
它们会一直伴随着你,为你提供源源不断的好处。
这些东西,才是真正的大厂思维。
至于那些满口方法论,要教你大厂是怎么怎么做的人,让他们滚就行。
他们那么懂,怎么没见他们做出来?
从现在开始,用这套秘籍完成你的人生游戏。
这一关,不能存档。
谁承担后果,谁说了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