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水城县阿戛镇电光村,苗族同胞喜欢将路边随处可见的火棘制作成造型各异的篱笆和盆景,村里因势利导成立合作社,联结贫困户抱团发展,使之成为激发村民内生动力的新产业——
红红的火棘 火火的产业
火棘又名救军粮、红刺檬,为蔷薇科常绿野生灌木果树植物。因为树形优美,果实留枝时间长,大山中的贵州人经常用作篱笆,防鸡防鸭“破坏”小菜园。而在水城县阿戛镇电光村,火棘在这里玩出了新花样。
走进电光村最偏远的大坪子组,只见房前屋后和串户路两旁,都栽上了火棘。且这些火棘都依据自身形态被修整为各式各样的造型,既有美化绿化的功能,也能看出村民的独具匠心。
大坪子组,是一个纯苗族寨子,全寨69户437人,以种植苞谷、洋芋为主,一直居住在海拔1900米的大山之巅,七成以上都是建档立卡的贫困户。
2012年,村民杨正安培育的一棵火棘,被人看中,出价800元买走,“开始没想到种火棘还能赚钱,只是自己喜欢摆弄罢了。”杨正安也成为苗寨里卖火棘盆景第一人。这几年,他靠出售火棘就挣了上万元。
在杨正安的带动下,李忠全、杨正刚等越来越多的村民也纷纷加入进来,全村69户都成了制作火棘盆景的“大部队”。
李忠全的手艺最好,经他修枝整形出来的火棘,民族特色浓郁,物体形状栩栩如生。他种植在小菜园边上的十棵火棘,有人愿以3万元相购,李忠全也舍不得。
村民们的业余爱好怎么转化成为经济优势的呢?这就不得不提电光村驻村第一书记苏维。
苏维,连续五年驻村,他用心用情用力,团结村支“两委”带领全村群众兴产业、强基础、提素质,最“穷”的电光村贫困发生率由56.79%%降至17.47%,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也增加到8576元,最先在大坪子村组建起的“牛得很”一号养牛场成为村民脱贫的希望。
今年7月,苏维通过相关部门请来园林专家,给大坪子组村民开展火棘扦插培训技术,并整合了55万元的扶贫资金,8月注册成立了“贵州六盘水市红火园林绿化农民专业合作社”,将火棘盆景制作作为一个产业来发展。
取名“红火”,一则火棘名字中有“火”,红色的果实常年挂果;二则寓意村民日子越过越火。通过“三变”改革模式,合作社吸纳了9名都是贫困户的爱好者入股,村集体以扶贫资金入股,并量化为贫困户股份,产业产生效益后按1∶2∶7的比例分红。
火棘种植属于低成本、零风险,合作社成立之后,目前大坪子村组的盆栽火棘已经达到了3000棵,加上村民们自种的2000余棵, 5000多棵火棘成为一道风景,每天在聘请的20名贫困户“精心照料”下长势良好。
值得一提的是,原来村民是挖已经长成的火棘树来制作盆景,不仅损坏植被,还破坏了生态平衡,极易造成水土流失。如今,掌握了扦插技术的村民将原生火棘当作母本加以保护,适时剪枝进行盆栽育苗,在造型上也“脑洞大开”,整形出的“贵人骑马归来”、“五朵金簸”的盆景栩栩如生,声名远播。
在苏维看来,红火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成立,不但能改变贫困偏远的大坪子组村民过去各自为阵、小打小闹的散乱局面,还有利于建立更大的销售平台,让“土专家”也有用武之地,通过发展火棘产业激发村民的内生动力,过上红红火火的好日子。(六盘水日报记者 颜春匀 郭 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