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照相馆》导演申奥:照片是舆论战的武器,我要把这个拍透彻

【文/新潮观鱼 严珊珊】

“英文片名Dead To Rights的直译就是铁证如山、证据确凿,与片中想传达的主题一致。另外一层意思在于,Dead To Rights给人一种向死而生、矢志不渝的情绪。所以我们选了这个英文片名——‘铁证如山、向死而生’。”

7月28日中午,导演申奥携《南京照相馆》主演刘昊然、高叶、杨恩又在上海与新潮观鱼等媒体分享创作经历,坦露拒把暴行、血腥当噱头的创作原则,回应角色名的隐喻,并分享从拍摄到路演一路走来所受的触动。

这可能是今年暑期档主创活动中气氛最特别的一场媒体对话,现场始终保持着一种肃穆的安静,尤其是三位演员,言语间流露出不忍、沉重的情绪,也许这些天的宣传活动又把他们代入了角色的心迹。

打开凤凰新闻客户端 提升3倍流畅度

截至7月29日19时,《南京照相馆》内地票房已破6亿,猫眼电影预测内地总票房已升至32.46亿。比提振中国电影市场更动人的是,每逢破亿时刻,片方发布的并非带有票房数字的庆功海报,而是别出心裁的“感谢X千万观众见证”的答谢图。

影片结尾有一行字幕:谨以此片献给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

不少观众认为,这段历史不应该只停留在中国人的集体记忆里,《南京照相馆》值得被全世界看到,该片已官宣将于海外上映:8月7日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上映,8月15日在美国和加拿大上映,并将陆续登上马来西亚、新加坡、俄罗斯、韩国、英国、德国和法国的大银幕。

7月28日,上海,(左起)电影《南京照相馆》演员刘昊然,导演申奥,演员高叶、杨恩又与媒体对话。 新潮观鱼 摄

申奥:照片是舆论战的武器,我要把这个元素拍透彻

《南京照相馆》是申奥执导的第三部上映的长片,前两部是《受益人》和《孤注一掷》(后者票房38.49亿)。

作为“85后”导演,第三部长片就敢触碰这样的题材,并且在题材深度的挖掘上明显上了一个台阶,除了有制作团队和资源平台的支持,这得益于导演本人非常清醒的创作价值观和清晰的电影项目执行方向——他知道自己想拍什么,也拍出来了。

据申奥介绍,一开始,他受到了1987年南京电影制片厂出品的《屠城血证》的启发。这部老电影讲述了侵华日军占领南京城期间,中国医生展涛不顾个人安危将证明日军罪行的照片送出南京的故事。申奥想对这个故事进行一个新时代的改编,他迅速联系版权方拿到了改编版权。

电影《屠城血证》由罗冠群执导,翟乃社、陈道明、雷恪生主演,于1987年上映。

接下来的创作方向,就是展现照片作为舆论战武器的重要性,他在路演时直言不讳地表达:除了硝烟弥漫的战场以外,还有一场看不见的战争——舆论战、宣传战和文化战,时至今日,这场战争依然没有结束。

申奥发现,开枪和拍照两个动词的英文都是“shoot”,在舆论战的对抗中,每张揭开日军摆拍的“亲善照”背后的屠戮真相的照片,都是射向敌人的武器,这激发了他的创作热情。

他在上海媒体会上表示:“我本身是一个摄影爱好者,也是一个胶片相机的忠实用户,我从小就在爸爸手把手指导下冲洗照片,所以我对胶片、对摄影的感情都很深。众所周知,照相馆是一个凝聚了所有幸福美好瞬间的地方,但是在战争期间,在铁蹄踏破南京时,照相馆里充满了需要被侵华日军掩饰的罪行,也充满了需要被曝光的真相。暗房的红灯在刹那间变成了一种‘血色曝光’。”

“这两者的链接给了我强烈的创作冲动,照片作为一个在硝烟弥漫的正面战场背后的宣传战和舆论战的武器,我觉得要把这个元素给它拍透彻,所以就选取了这个角度。”

打开凤凰新闻客户端 提升3倍流畅度

电影自点映以来,不将血腥和凌辱镜头对准受害者,在慰安妇等史实上保持克制的画面呈现,得到了不少观众的认可。

饰演林毓秀的高叶回忆,她拿到的第一稿剧本里,有一场记录林毓秀去给日本人唱戏被凌辱的戏份,但第二稿把这段内容隐去了,直接切到林毓秀从戏院回来的崩溃。她问导演为啥删掉了那场戏,申奥回答她:“没有为啥,就是不想。”

对于尺度的把握,申奥表示,关于这场战争,关于侵略者的劣迹,历史课本和很多影视作品上都有所呈现,所有中国人对此都十分熟悉且对同胞的遭遇悲痛欲绝。所以,他在创作《南京照相馆》时,原则就是不把镜头直直地对准暴行和血腥,不想让这些元素成为电影的噱头,不想贩卖这种情怀。

“我们更多的是希望让观众看到,普通人,朴素的劳动人民,在战争背景之下所能绽放的人性微光,用照相馆的一点点光亮,去照亮整个南京城所有老百姓的内心,同时也点燃真相。”

片中,王骁、周游等南京籍演员说南京话台词,王传君说上海话、高叶说常州话、刘昊然说普通话、王真儿说徐州话。谈及在一部背景设在南京的电影里展现方言的多元性,申奥阐述了自己的考量。

“南京在当时是首都,是一个兼容并包、海纳百川的城市,选演员时,我也希望可以选到南方、北方的,江苏省内和江苏省外的尽量多的地域的人。同时我想让演员尽可能用他们最擅长的语言去表演……南京不只是南京人的南京,也是中国人的南京。”

申奥透露,片中令人印象深刻的童谣“城门城门几丈高,三十六丈高”就是王骁和周游两位南京演员不约而同想到的,编剧张珂也关注到了这首老南京人熟悉的童谣,于是大家一拍即合,将其融进了洗照片计时的情境。

这次路演,经历过淞沪会战的上海是第三站,据申奥介绍,这是有意为之。路演首站是抗日战争的起点沈阳,第二站是大连。

“路演重走了这一条抗战之路,我们发现沈阳、大连包括上海,每一个曾经被日军铁蹄践踏过的都市,都已绽放出现代化繁荣昌盛的模样。这种变化,真的非常令人振奋。”

打开凤凰新闻客户端 提升3倍流畅度

刘昊然:角色名承载着角色底色和我们的希望

演员刘昊然在《南京照相馆》中出演苏柳昌,作为一名邮差,被日军抓住时,他临时套用了照相馆学徒“陈永泰”的身份。有观众猜测,阿昌阿泰,寓意繁荣昌盛国泰民安。

对此,刘昊然分享了另一个网上的解析——最后真正逃出去的两个人,一个姓金(金承宗的小儿子),一个姓林(毓秀),是不是寓意最终站起来和活着走下去的是我们的“金陵”?

“我们中国人,非常讲究名字的寓意,我觉得导演一定是在剧本创作初期就希望,名字承载着每个角色的底色、承载着我们的希望。”刘昊然说这段话时,申奥在旁边笑着点头。

打开凤凰新闻客户端 提升3倍流畅度

刘昊然提到,自己之前在东北拍戏,发现曾经遭受过苦难和屠戮的地方都有烈士陵园,他每次都会去走一走、逛一逛。这次《南京照相馆》上映后,他看到很多历史和军事类博主做了战争走向的推演和科普,评论区出现了很多年轻人和小朋友,“这就是一种历史的交接。”

他回忆道,《南京照相馆》拍摄期间,地下室的戏份让他印象最深。因为,在照相馆和南京街头的戏都相对紧张和压抑,只有回到了地下室,暖黄的灯光中,大家守望相助,那种紧张和紧绷的情绪才有所缓和。

有一幕让他很受触动:藏在照相馆的中国人合拍完那张全家福后,他拿照片去逗老金家儿子,襁褓中的婴儿当时是睡着状态,但在那一瞬间,婴儿醒了,伸手去够那张全家福。

“那一刻,我感受特别强烈。孩子是最敏锐的,当真实的情感和情绪在演员之间传递时,最敏感的小朋友是能捕捉到这个瞬间的。”

高叶:繁华的中国就是这部电影的彩蛋

作为片中让人印象深刻的女性主演,高叶饰演的林毓秀把一个在历史夹缝中艰难求生的龙套演员刻画得有股特别的劲儿。林毓秀有可爱的一面,她如数家珍地向别人展示自己在电影里和大明星胡蝶同框的胶卷,也有坚强的一面,把“生”的机会让给别人时,嘴角的颤动和心里的挣扎,选择后的从容和勇敢坚毅。

“在那样的时代背景下,一个普通的老百姓,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无论TA是否在那场浩劫发生之前身上有各种各样所谓的缺点,但是遇到这样的家国大事,每一个中国人都会做出一个选择。无论是男人,还是女人,身上都会迸发出潜意识里的,也许他们自己都不知道的坚韧、勇敢和担当。”

7月28日,上海,演员高叶与媒体对话。 新潮观鱼摄

高叶用克制的情绪诠释好了一个战争中闪着人性光芒的普通人,林毓秀可以被视为高叶在《狂飙》大嫂“陈书婷”后又一个代表角色。

高叶感谢观众读懂了她表演时的感受,看到了林毓秀流泪时眼中升腾的复杂情绪,可能有胆怯,有绝望,也有向死而生。

“几乎演到后来,我都忘了自己是高叶了,我就觉得自己是林毓秀,所以每一场分别的戏我都会忍不住喊出一句‘一起走嘛’。”她感谢导演保留了剧本里没有的这句话。

路演期间,导演申奥的一句话让高叶特别感动:因为《南京照相馆》的题材和不可规避的史实,很多年纪太小的小朋友可能不太适合观影,“但是没有关系,电影已经拍完了,电影就在那里,电影可以等到他们长大。”

《南京照相馆》正式上映后,高叶关注到,有观众说电影没有彩蛋,她认为,推开电影院的门走出影院,看到现在这样繁华的中国,就是这部电影的彩蛋。

“是一群朴素、坚韧、勤劳的中国人创造出了这样的新中国,他们不仅创造了繁华的城市,更是创造了一个奇迹。”

打开凤凰新闻客户端 提升3倍流畅度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