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喀则扎西吉彩金银铜器加工厂厂长拉巴琼达(前排左一)在指导工人金银锻铜(3月9日摄)。新华社记者孙非摄
西藏日喀则市扎西吉彩金银铜器加工厂厂长拉巴琼达最近有点忙,他要扩建工厂,招收更多工人。
拉巴琼达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藏族金属锻制技艺(扎西吉彩金银锻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1964年出生。
从1980年开始,他便随父亲学习金银锻铜技艺,凭着热爱和天赋,很快出师。1985年起担任锻打小组组长,1996年出任厂长。拉巴琼达接手时,工厂正面临困境,濒临倒闭。
在扎西吉彩金银铜器加工厂工人正在检查打制的银器坯子(3月9日摄)。新华社记者孙非摄
“当时厂里的工人大多是利用农闲时间来做工,不是很专业,产品质量不稳定,加上管理不善,厂子很困难。”拉巴琼达说。
扎西吉彩厂历史悠久。据考证,七世班禅从尼泊尔请进工匠,在如今的日喀则市桑珠孜区扎西吉彩社区附近建起加工场地,加工寺庙所需的金属制品。从那时起,扎西吉彩就成了金银锻铜匠人集中区。
为了让工厂重振旗鼓,拉巴琼达实施一系列措施:鼓励“以老带新”,让老工匠“一对一”培训新工人,实现工匠专业化、职业化;潜心打磨工艺,满足市场对各类产品的需求……
“扎西吉彩从最早的扎什伦布寺的专用作坊,发展到为普通群众加工生活用品,我们一直在寻求更大的市场。现在我们还在研发制作旅游纪念品,为游客提供可以从西藏带回家的礼物。”拉巴琼达说。
现在,扎西吉彩金银铜器加工厂拥有民族特色产品、寺庙金属制品、古建筑装饰品以及旅游纪念产品等四大类数百种产品。
扎西吉彩金银铜器加工厂工人正在给银器錾刻花纹(3月9日摄)。新华社记者孙非摄
记者了解到,扎西吉彩金银铜器加工厂现有20多位工人,其中15人是拉巴琼达带出来的徒弟。年轻人进厂,前三年学徒期所有费用全免,厂里还给发放生活补贴。
走进加工厂车间,叮叮咚咚的敲击声此起彼伏。32岁的巴桑扎西正在制作一个家用小银碗,他一手捏紧钢钉,一手拿着小锤不停敲打,“从一块完整的银片到打出一个有精致图案的碗坯,需要‘捶打’两到三天才能完成。”他说。
扎西吉彩金银铜器加工厂工人在银器上錾刻花纹(3月9日摄)。新华社记者孙非摄
除了银碗,巴桑扎西还会熟练地制作茶盘茶架、腰扣、礼仪酒壶等日常用品,“入行”6年的他说:“我的技艺水平只是中等,每月收入在4500元到6500元之间。”
扎西吉彩金银铜器加工厂的精湛技艺广为人知、深受欢迎,这些年,他们先后参与了山南桑耶寺、拉萨甘丹寺、江孜白居寺、甘肃拉卜楞寺、青海塔尔寺等著名寺庙金属制品的修复和制作。
这是扎西吉彩金银铜器加工厂的产品展示间(3月9日摄)。新华社记者孙非摄
2021年,文化和旅游部发布《“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西藏自治区和日喀则市据此先后制定了相关的非遗保护和扶持政策。其中,《日喀则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明确提到对“金属锻造”传统技艺的保护和传承,增强了拉巴琼达传承、发展这门技艺的信心。
“过去,这门手艺主要通过家庭式传承,以避免技艺‘外流’,现在无论是谁,只要真心想学,我都尽力传授。”拉巴琼达说,等新厂房盖起来,肯定能吸引更多人学艺。
记者:曹槟、旦增尼玛曲珠、孙非
编辑:廖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