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放假啦,开心!
最近我的生物钟,在每周三还会有个特别提醒:《再见爱人》,又有更新了!有木有和我一样的?
这是一档婚姻纪实观察类节目,已经离婚或者正打算离婚的3对夫妻,在镜头前真实呈现他们的互动与关系。
跟追剧一样,昨天看了最新一期,都有点撒狗粮的意思了,尤其王秋雨!变化有点大: 在沙漠里,朱雅琼骑完骆驼不小心把拍摄的迷你设备给弄丢了,王秋雨回头默默去找了半小时,竟然没有数落朱雅琼丢三落四!
要知道,在前些集里,王秋雨对朱雅琼类似严父对女儿般的说教、否定,是多么让人窒息。很多小事儿,他好像都能抓住朱雅琼的小辫子,趁机教育一番: 比如明明在玩“正话反说”的游戏里,是他的表达深深刺痛了朱雅琼,说自己这些年一直很讨厌朱雅琼唱歌:
但当朱雅琼哭着跑去找他、表达愤怒时,最终又成了被王秋雨“教育”,要反思自己是不是经常不合时宜、不顾他人感受。
他俩一起单独坐一个车,也可怕极了,朱雅琼说话时不小心打断了王秋雨听导航,王秋雨会很生气,再把这个事儿上升到,“你这个人武断得很”……
前几天我给婆婆也推荐了这个综艺,陪她一起看第一集时,她对几个经典名场面的反应,和我最开始看如出一辙:愤怒! 好像这俩人在一起19年了,王秋雨认为工作最重要、仪式感很虚,所以当朱雅琼需要一个拥抱时,正在工作的王秋雨,会不耐烦地只给1分钟的时间,到点儿了就拍拍她,示意“你可以出去了”……
一两次没问题,关键他不是偶尔这么忙,而是经常如此…… 他俩结婚时没有办过婚礼,节目里第一集朱雅琼穿上了婚纱,想拍照留念。
现场布置得很温馨,老旧的电视机摆设里,播放着朱雅琼这些年拍摄的她和王秋雨一起相处的视频,我一个旁观者看了都觉得,走到今天很不容易啊,挺感动的,可是—— 当摄影师问王秋雨有什么感觉,王秋雨竟然说,“完全不记得,我没什么感觉。”
啊呀,是不是气死个人? 和家人一起看、“情绪同频”的感觉,真的是很好,但也因为我是第二遍看了,知道后面更多的内容和信息,我反而有点同情王秋雨,因为他不是不想给,而是——给不出。
王秋雨在后面播出的节目里被朱雅琼的闺蜜“怼”了以后,面对备采并不是没有任何“反思”。
他说,从小父亲对他进行的是“天才式”教育,5岁开始上学,8岁开始上初中,本该调皮玩耍的童年,他却没有任何的娱乐生活,每天都是在完成学习指标。
“所以说,导致我的性格出现了很大的问题。后来在对待婚姻的时候,不知不觉会带上我爸的影子……”
王秋雨还承认,“这种东西很害人”,就是大道理都懂、也知道婚姻生活里对方想要什么,但就是没办法做到。
看到这,真的是挺感慨的,好像找到了源头: 是啊,一个人怎么会无端端的成为今天的样子,一切,都是有迹可循的。
童年如何体验到被爱,往往和一个人成年以后如何去爱自己、去爱他人息息相关,有的人突破了,有的人没有:他们过去是怎样被爱的,就下意识地也用同样的方式去爱别人。
其实能“意识”到,已经非常了不起。但有觉察、有意识,和“真的有所改变”,还隔着很远的距离,这也是很多人在发问的: 我知道我的“问题”来源于原生家庭,可我还能怎么办呢?
我不可能换父母、重过一遍童年,有些东西根深蒂固,我也很无奈啊。 甚至还有很多人,连“觉察”都没有,可咋整?
仅就我自己这些年的学习、亲身的体验来说,我认为,觉察和改变,是可能被这些因素“真正唤醒”的:
1、痛苦是信使。
《再见爱人》里,看到王秋雨最新一集里的变化,演播室的嘉宾们分析说,王秋雨是因为“放下了”。 理由是节目组每晚都会给他递一张卡片,他从最开始每天都写,“不想离婚”,到后面,已经改成了,“离”。
所以他们猜测王秋雨是这样想的:既然很可能之后都不是夫妻了,又何必对对方要求苛刻呢?
我觉得这只是表层,更深的层面是,朱雅琼的坚持“要离”,唤醒了王秋雨的痛苦。
王秋雨在节目刚开始时曾经说过,这不是两口子第一次面对离婚,两年前朱雅琼就提出过了,只不过朱很快发现自己怀孕了,没离成,而这一次(有了孩子以后)她又提出来,他觉得不一样了——
他本来以为孩子生出来会是一个黏合剂,但没有,他必须直面俩人婚姻不和睦、要分开的痛苦了。
尤其是他觉得朱雅琼可能离不开自己、需要他的照顾,但朱越来越多公开、笃定表达自己坚定要离的想法,王秋雨“或许可以不离”的幻想,破灭了。
痛苦虽然真的很痛,争吵、分手、疾病、死亡、变故……但痛苦也是有意义的:痛苦是信使,提醒人们,什么才是重要的、我将如何审视我的人生。
所以很多生命里的大改变、那种“大彻大悟”的一瞬间,的确是被痛苦唤醒的。
我们常看到谁谁经历了一场变故,或是在一场灾难中幸存下来,整个人的价值观和人生观都不一样了,这便是“痛苦”的正向价值吧。
2、是不是足够想要?
可是谁想非到“痛苦”的份上,才“大彻大悟”呢?
痛苦也可能带来纠缠: 一条泥泞的路,明知道自己不喜欢,还是在里面没完没了的摸爬滚打,滚自己一身泥; 而如果这份痛苦是关系带来的,就像两个人都在污泥里打架,争了输赢对错又怎么样呢,两个人其实也都脏了。
——能愿意走出来、能愿意先走出来的人,才是要被点赞、能真正告别这个“泥潭子”的人:好好的,我去走柏油马路康庄大道不是更好吗,跟这儿较个什么劲儿呢?
但能不能走出来,其实意愿在先,无论境况多难,足够想,才有接下来发生变化、寻找资源、走出困境的可能。
就像我曾经分享过的这篇文(从被我妈“三连拒”,到“不用上班,羡慕”,是时候问出这个扎心问题了……)、这张图里所提到的:
困难很大、痛苦也很大,但“想要”需要大过“障碍”,我们才不会,被障碍所绑架、动弹不得,以为那就是全世界。
3、创造新体验。
一些我们在童年形成的、对事物“根深蒂固”的看法和行为反应模式,其实也是可以重塑的。
道理很简单:我们所能给出的,往往是我们所经验过的。就像王秋雨说的,他童年经历的教育是只谈学习、不聊情感,他所能给出的爱,也是他经验过的爱的天花板。
但童年不是一个人的全部,在人生的任何阶段,我们都可以去创造“新的经验”,就像为我们身体里的各个神经重新去搭路,再遇到同样的事情,可能反应就会不同。
不过经验这个事儿,是要和“很深刻的、直观的体验”息息相关的,因为我们毕竟用熟悉的模式,已经“运转”了几十年,打破一个习惯,是不容易的。
从我自己的体验来看,对我比较深的影响,更多是发生在线下能面对面的工作坊、心理剧、还有一对一的咨询里:
一个是它是“切身的体验”、不是“知识、知道、说教”,会更为深刻;二是会有“场域”的力量,帮助我们从多个角度,去真正面对自己人生的一些“真相”。
我曾经写过一篇,我在“心理剧”里疗愈自己对“死亡恐惧”的文章: 在此之前,我完全没有办法去想这个事儿,一直是比较逃避、害怕的态度,那为什么一场心理剧后,我是真的在心底里,解开了这个“结”呢? 我觉得里面的这份“新体验”,很重要:
在心理剧里,我已经“预演”了自己害怕发生的事情真正发生会是怎么样,我感受到了“死亡”的正向意义、不可憎的一面,我怎么看“死亡”这个事儿,已经和之前完全不一样了。
包括我们对父母、对小时候经历会有的一些愤怒、创伤,在现实中是不可能去大闹一场的,可这份经历、心结如何去疗愈呢?
也是创造新体验:无论是去创造机会、重新经验全然的被爱,还是在静心/正念里、在相关的活动里,去看见释放曾经积压的痛苦、情绪……
总之,真的是,有路: 我们可以不需要等到足够痛苦,但因为“想要”,而去为自己创造、经验一些新体验,重新改写我们的“程序”。
真的是很喜欢《再见爱人》这个节目,我们很少有机会,去近距离“观察”别人这么私密的人生,但其实,这些都是镜子:
我们经常聊孩子,希望给他们更好的人生,但再完美的人生,也是不可能没有痛苦的,再美好的原生家庭,也是或多或少会造成一些“伤害”的,这些都不重要——
有句话说,“没有转化的苦难,是会传递的。”我们如何展示“穿越”困境局限、去尝试活出新的版本,才是我们能够给孩子的最好礼物。
想起前阵子有一天,我在静心的时候泪流满面,当时本来因为什么事情比较低落,但在静心里,我发现,我成为了自己的“疗愈师”:
我把我无比期待从别人那听见的、对我的鼓励的话,对自己说了,然后有一汩汩能量涌来,特别温暖、特别感动。
很多时候,我们或许都像朱雅琼这样,期待着在一些低谷时刻,能有那么一个人,接住我们的情绪、给我们最深的鼓励和看见:
但其实,最该看见我们的,该是我们自己:
也许真正做到会有点难、有点慢,但当我们开始爱自己,无论离不离,我们已经走在了更美妙的旅途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