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宫遗址游记:唐朝官员上朝怎么走

利用在西安转车的两三个小时,我特意去了趟大明宫遗址。

初秋的西安天气极好,正适宜游览,绕过重修的丹凤门,眼前是一个硕大的广场,这在唐代是御道和左右金吾院所在,广场尽头是含元殿遗址。含元殿位于龙首原上,台基高十多米,两侧各有坡道,拾级而上,登上昔日殿基,南望丹凤门,足可回想王维笔下“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的盛况。

含元殿是唐代每年举行大朝会的所在,按照今天的理解,就是一个大会堂,每逢元旦、冬至这样的大日子,百官自南面入宫,走上六百余米,再爬上被称作龙尾道的台阶,方能抵达殿前。含元殿主殿有十一开间,占地面积三千余平米,刨去一米五厚的殿墙和数十根大柱子,也能容纳不少人,实际进殿的必然都是王公将相和天子近臣之属。

大朝会这一天,二王后——也就是白居易诗中的“周武隋文之子孙”,以及各藩属国使者都要参加朝拜,所以才会有“万国衣冠”之语。

含元殿往北三百余米是宣政殿,唐代每月的朔望朝参在此举行,这里还是举行制科殿试的场所,算是含元殿以外的第二大会堂。宣政殿是个四方大院子,百官进殿之前,要在南墙兴礼门外一棵树下接受安检,元稹诗“松门待制应全远,药树监搜可得知”,说的就是这里。

唐代中书、门下两省机关位于宣政殿院子两边,门下省在东,唐人习惯称左省,中书省在西,称右省,宰相办公的政事堂就位于中书省内,御史台在中书省南边一点。百官朝参完了之后,门下省官员出宣政殿大院东墙的日华门,中书省官员往西出月华门,回各自的办公区域。左拾遗杜甫给右补阙岑参的诗里说“君随丞相后,我往日华东”,很写实。

宣政殿东西两侧都有一道閤门,经过这道閤门,再往北过紫宸门,便是紫宸殿,这里既是皇帝日常办公议事的地方,所谓“负黼扆、正黄屋、飨万国、朝诸侯、人臣致敬之所”,同时也是寝宫,代宗皇帝就死在这里。

按照功能分区,规模宏大的含元殿、宣政殿为大礼堂,皇帝也不常去,紫宸殿才是皇帝正式上班的办公室,两天举行一次的常参通常在紫宸殿进行,参与者包括文武五品以上官员,中书、门下两省的供奉官,御史台官员等,在此共商国是。

杜甫担任过左拾遗,属于供奉官,因此能进入紫宸殿,他详细描述过紫宸殿上朝的情形:

户外昭容紫袖垂,双瞻御座引朝仪。

香飘合殿春风转,花覆千官淑景移。

昼漏希闻高阁报,天颜有喜近臣知。

宫中每出归东省,会送夔龙集凤池。

天颜有喜近臣知,可见紫宸殿常参时人员不多。在含元殿和宣政殿举行的朝会,形式大于内容,皇帝不太可能有丰富的表情,人一多,站在远处的官员恐怕连皇帝的脸都看不清。

宣政殿以北,包括紫宸殿在内都属于内廷范围,为皇帝和后宫起居之所,没有经过允许,外官是进不去的,有宫墙“隔绝中外”,明了这一点,对于理解唐代中后期的“内制”制度至关重要。

唐代前期,诏书颁布有规范的制度,中书草诏,门下封驳,尚书施行。按规定,草拟诏书通常由中书舍人进行,可皇帝们为了保密和方便起见,经常将中书舍人撇在一边,另外安排亲近词臣拟诏,唐玄宗正式设翰林学士院,这个翰林学士院的位置,就在宣政殿以北的皇帝寝宫区域内。

安史之乱以后,翰林学士制度继续强化,唐德宗将翰林学士作为分治相权的工具,翰林学士甚至有“内相”之称,这个内相的“内”怎么个理解呢?从地理上看,宣政殿隔绝中外的宫墙是一个关键。

无论中书省还是门下省,全在宣政殿那一道宫墙的南边,也就是说,宰相和其他大臣的活动区域到此为止,再往北就到皇帝家里了,就算宰相想进去,也需要皇帝许可才行。

皇帝有时候也偷懒,不去紫宸殿上班,改在宫中的其他场所,比如著名的延英殿,因为与中书省就隔着宣政殿那道宫墙,方便召集宰相,成为代宗以后经常议事的场所。

延英殿议事相对随便一些,大臣们能坐着和皇帝谈,假如哪天皇帝召见宰相们延英殿议事,其中一位宰相发现没有自己的名字,不用说,这就是被开除了,赶紧在延英殿门外磕头谢恩,以后再也不用来了。

皇帝扶持翰林学士以后,实际上打造了两套管理班子,一套是外廷以宰相为首的中书门下,一套是翰林学士院,后者变成了真正的中枢,而中书门下反倒成了执行机构。

正因为翰林学士院设置在宫中,其他人是进不去的,顺宗朝王叔文秉政,遭到宦官俱文珍等人反对,王叔文原本执掌翰林学士院,俱文珍等人免除了他的掌院职务。王叔文一下子就急了,进不了翰林院,他就没法议政,后来好说歹说,才被允许三五日一进院。假如不清楚翰林院的地理位置,是很难理解其中奥秘的。

简单一点理解,大明宫是皇帝居住、办公的小区,宣政殿以南属于举行典礼、大会的公共区域,宰相和其他侍从机构在这片区域内上班。宣政殿以北属于皇帝居住的地方,由内侍省进行管理,只有皇帝指定的宰相、翰林学士等人,能进入指定的宫殿和办公场所。

大明宫内还有其他太液池等休闲场所,包括寺庙和道观,皇帝得空,还可以出宫墙去看打马球。整个大明宫算下来有三点二平方千米,已经超过很多古代城市的规模,可放在今天,也就是两三个巨型小区那么大,何况还要切掉一半分给其他部门办公。这么点大的地方,房子多,人多,皇帝呆久了也会腻,所以像唐武宗这样性格比较跳脱的君主,喜欢跑到宫外去游猎。

唐代官员怎么进入大明宫上朝呢?因为大明宫在城市东北角,所以官员早朝时,先要到大明宫西南边的建福门等着,建福门外有一个待漏院,官员就在这等着开门,进了建福门,还要经过一道光范门,抵达含元殿下,假如大朝会,就是在这里上朝了。

如果是每个月初一、十五两天,宣政殿上朝,官员就要在含元殿两边的通乾门和观象门外排好队,文官在东边,武官在西边,往里头到宣政门外,在院子西边的药树下接受安检,再进入宣政殿。

两天一次的朝参,官员们还要再往里走,穿过宣政殿旁边的东閤门(国忌的时候走西閤门),这一道閤门很重要,进去谓之“入閤”,直到今天还在使用的“内阁”,就跟这道门有关系。过了閤门,还要穿过紫宸门,才进入紫宸殿上朝。

算一算,从建福门开始,杜甫和岑参上个朝得过六道门,前后走上半个小时,这还不算他们在城外的时间,通勤对谁来说都不容易。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