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编、朗诵/梅思源
青竹夹火润茗草,
碾玉粒成活火烹。
石鼎煎泉翻蟹眼,
廿八之器韵华生。
(广东省英德市三圣岩红茶生态园(实景图))
茶经 作者 / 【唐】陆羽
第四篇:器
风炉:风炉以铜铁铸之,如古鼎形,厚三分,缘阔九分,令六分虚中,致其圬墁,凡三足。古文书二十一字,一足云“坎上巽下离于中”,一足云“体均五行去百疾”,一足云“圣唐灭胡 明年铸”。其三足之间设三窗,底一窗,以为通飚漏烬之所,上并古文书六字:一窗之上书“伊公”二字,一窗之上书“羹陆”二字,一窗之上书“氏茶”二字,所谓“伊公羹陆氏茶”也。置墆?臬于其内,设三格:其一格有翟焉,翟者,火禽也,画一卦曰离;其一格有彪焉,彪者,风兽也,画一卦曰巽;其一格有鱼焉,鱼者,水虫也,画一卦曰坎。巽主风,离主火,坎主水。风能兴火,火能熟水,故备其三卦焉。其饰以连葩、垂蔓、曲水、方文之类。其炉或锻铁为之,或运泥为之,其灰承作三足,铁柈台之。
(风炉)
筥:筥以竹织之,高一尺二寸,径阔七寸,或用藤作,木楦,如筥形,织之六出,固眼其底,盖若利箧口铄之。
炭挝:炭挝以铁六棱制之,长一尺,锐一丰,中执细头,系一小(钅展),以饰挝也。若今之河陇军人木吾也,或作鎚,或作斧,随其便也。
火筴:火筴一名箸,若常用者圆直一尺三寸,顶平截,无葱台勾锁之属,以铁或熟铜制之。
鍑:鍑以生铁为之,今人有业冶者所谓急铁。其铁以耕刀之趄炼而铸之,内摸土而外摸沙土。滑于内,易其摩涤;沙涩于外,吸其炎焰。方其耳,以正令也;广其缘,以务远也;长其脐,以守中也。脐长则沸中,沸中则末易扬,末易扬则其味淳也。洪州以瓷为之,莱州以石为之,瓷与石皆雅器也,性非坚实,难可持久。用银为之,至洁,但涉于侈丽。雅则雅矣,洁亦洁矣,若用之恒而卒归于银也。
交 床 :交 床 以十字交 之,剜中令虚,以支鍑也
夹:夹以小青竹为之,长一尺二寸,令一寸有节,节已上剖之,以炙茶也。彼竹之筱津润于火,假其香洁以益茶味,恐非林谷间莫之致。或用精铁熟铜之类,取其久也。
(夹)
纸囊:纸囊以剡藤纸白厚者夹缝之,以贮所炙茶,使不泄其香也。
碾:碾以橘木为之,次以梨、桑、桐柘为臼,内圆而外方。内圆备于运行也,外方制其倾危也。内容堕而外无余木,堕形如车轮,不辐而轴焉,长九寸,阔一寸七分,堕径三寸八分,中厚一寸,边厚半寸,轴中方而执圆,其拂末以鸟羽制之。
(碾(包括堕))
罗合:罗末以合盖贮之,以则置合中,用巨竹剖而屈之,以纱绢衣之,其合以竹节为之,或屈杉以漆之。高三寸,盖一寸,底二寸,口径四寸。
则:则以海贝蛎蛤之属,或以铜铁竹匕策之类。则者,量也,准也,度也。凡煮水一升,用末方寸匕。若好薄者减之,嗜浓者增之,故云则也。
水方:水方以椆木、槐、楸、梓等合之,其里并外缝漆之,受一斗。
漉水囊:漉水囊若常用者,其格以生铜铸之,以备水湿,无有苔秽腥涩。意以熟铜苔秽、铁腥涩也。林栖谷隐者或用之竹木,木与竹非持久涉远之具,故用之生铜。其囊织青竹以卷之,裁碧缣以缝之,纽翠钿以缀之,又作绿油囊以贮之,圆径五寸,柄一寸五分。
瓢:瓢一曰牺杓,剖瓠为之,或刊木为之。晋舍人杜毓《荈赋》云:“酌之以匏。”匏,瓢也,口阔胫薄柄短。永嘉中,余姚人虞洪入瀑布山采茗,遇一道士云:“吾丹丘子,祈子他日瓯牺之余乞相遗也。”牺,木杓也,今常用以梨木为之。
竹筴:竹筴或以桃、柳、蒲、葵木为之,或以柿心木为之,长一尺,银裹两头。
鹾簋:鹾簋以瓷为之,圆径四寸。若合形,或瓶或罍,贮盐花也。其揭竹制,长四寸一分,阔九分。揭,策也。
熟盂:熟盂以贮熟水,或瓷或沙,受二升。
碗: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岳州次,寿州、洪州次。或者以邢州处越州上,殊为不然。若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不如越一也;若邢瓷类雪,则越瓷类冰,邢不如越二也;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绿,邢不如越三也。晋·杜毓《荈赋》所谓器择陶拣,出自东瓯。瓯,越也。瓯,越州上口唇不卷,底卷而浅,受半升已下。越州瓷、岳瓷皆青,青则益茶,茶作白红之色。邢州瓷白,茶色红;寿州瓷黄,茶色紫;洪州瓷褐,茶色黑:悉不宜茶。
畚:畚以白蒲卷而编之,可贮碗十枚。或用筥,其纸帕,以剡纸夹缝令方,亦十之也。
札:札缉栟榈皮以茱萸木夹而缚之。或截竹束而管之,若巨笔形。
涤方:涤方以贮涤洗之余,用楸木合之,制如水方,受八升。
滓方:滓方以集诸滓,制如涤方,处五升。
巾:巾以絁为之,长二尺,作二枚,玄用之以洁诸器。
(滓方(左图) 具列(右图))
具列:具列或作床 ,或作架,或纯木纯竹而制之,或木法竹黄黑可扃而漆者,长三尺,阔二尺,高六寸,其到者悉敛诸器物,悉以陈列也。
都篮:都篮以悉设诸器而名之。以竹篾内作三角方眼,外以双篾阔者经之,以单篾纤者缚之,递压双经作方眼,使玲珑。高一尺五寸,底阔一尺,高二寸,长二尺四寸,阔二尺。
翻译(白话文)四、煮茶的用具
风炉,用铜或铁铸成,像古鼎的样子,壁厚三分,炉口上的边缘九分,炉多出的六分向内,其下虚空,抹以泥土。炉的下方有三只脚,铸上籕文,共二十一个字。一只脚上写"坎上巽下离于中",一只脚上写"体均五行去百疾"。一只脚上写"圣唐灭胡 明年铸"。在三只脚间开三个窗口。炉底下一个洞用来通风漏灰。三个窗口上书六个字的籕文,一个窗口上写"伊公"二字,一个窗口上写"羹陆"二字,一个窗口上写"氏茶" 二字,意思就是"伊公羹,陆氏茶"。炉上设置支撑锅子用的垛,其间分三格。一格上有只野鸡图形。野鸡是火禽,画一离卦。一格上有只彪的图形。彪是风兽,画一巽卦。一格上有条鱼的图形。鱼是水虫,画一坎卦,"巽"表示风,"离"表示火,"坎"表示水。风能使火烧旺,火能把水煮开,所以要有这三卦。炉身用花卉、流水、方形花纹等图案来装饰。风炉也有用熟铁打的,也有用泥巴做的。灰承(接受灰炉的器具),作一个有三只脚的铁盘,托住炉子。
筥,用竹子编制,高一尺二寸,直径七寸。也有的先做个像筥形的木箱,再用藤子编在外面,有六出的圆眼。底和盖像箱子的口,削光滑。
炭挝,用六棱形的铁棒做,长一尺,头部尖,中间粗,握处细,握的那头套一个小环作为装饰,好像现在河陇地带的军人拿的"木吾"。有的把铁棒做成槌形,有的做成斧形,各随其便。
火夹,又叫箸,就是平常用的火钳。用铁或熟铜制成。圆直形,长一尺三寸,顶端平齐,饰有葱台、勾鏁之类的东西。
鍑(同"釜",即锅)。用生铁做成。"生铁"是现在搞冶炼的人说的"急铁",那铁是以用坏了的农具炼铸的。铸锅时,内面抹上泥,外面抹沙。内面抹上泥,锅面光滑,容易磨洗;外面抹上沙,锅底粗糙,容易吸热。锅耳做成方的,让其端正。锅边要宽,好伸展开。锅脐要长,使在中心。脐长,水就在锅中心沸腾;在中心沸腾,水沫易于上升;水沫易于上升,水味就淳美。洪州用瓷做锅,莱州用石做锅,瓷锅和石锅都是雅致好看的器皿,但不坚固,不耐用。用银做锅,非常清洁,但不免过于奢侈了。雅致固然雅致,清洁确实清洁,但从耐久实用说,还是铁好。
交 床 ,用十字交 叉的木架,把中间挖凹些,用来支持锅。
夹,用小青竹制成,长一尺二寸。让一头的一寸处有节,节以上剖开,用来夹着茶饼在火上烤,让那竹条在火上烤出水来,借它的香气来增加茶的香味。但不在山林间炙茶,恐怕难以弄到这青竹。有的用好铁或熟铜制作,取其耐用的长处。
纸袋,用两层又白又厚的剡藤纸做成。用来贮放烤好的茶,使香气不散失。
碾槽,最好用橘木做,其次用梨木、桑木、桐木、柘木做。碾槽内圆外方。内圆以便运转,外方防止翻倒。槽内刚放得下一个碾磙,再无空隙,木碾磙,形状像车轮,只是没有车辐,中心安一根轴。轴长九寸,宽一寸七分。木碾磙,直径三寸八分,当中厚一寸,边缘厚半寸。轴中间是方的,手握的地方是圆的。拂末(扫茶末用),用鸟的羽毛做。
罗、盒,用罗筛出的茶末放在盒中盖紧存放,把"则"(量器)也放在盒中。罗用大竹剖开弯曲成圆形,罗底安上纱或绢。盒用竹节制成,或用杉树片弯曲成圆形,加上油漆。盒三寸,一寸,底二寸,直径四寸。
则,用海中的贝壳之类,或用铜、铁、竹做的匙、策之类。"则"是度量标准的意思。一般说来,烧一升的水,用一"方寸匕"的匙量取茶末。如果喜欢味道淡的,就减少茶末;喜欢喝浓茶的,就增加茶末,因此叫"则"。
水方,用翚、槐、楸、梓等木制作,内面和外面的缝都加油漆,容水量一斗。
漉水囊(滤水工具),同常用的一样,它的骨架用生铜铸造,以免打湿后附着铜绿和污垢,使水有腥涩味道。用熟铜,易生铜绿污垢;用铁,易生铁锈,使水腥涩。隐居山林的人,也有用竹或木制作。但竹木制品都不耐用,不便携带远行,所以用生铜做。滤水的袋子,用青篾丝编织,卷曲成袋形,再裁剪碧绿绢缝制,缀上翠钿作装饰。又做一个绿色油布口袋把漉水囊整个装起来。漉水囊的骨架口径五寸,柄长一寸五分。
(上为漉水囊,下为绿油囊)
瓢,又叫牺、杓。把瓠瓜(葫芦)剖开制成,或是用树木挖成。晋朝杜毓的《荈赋》说:"用瓠舀取"。瓠,就是瓢。口阔、瓢身薄、柄短。晋代永嘉年间,余姚人虞洪到瀑布山采茶,遇见一道士对他说:"我是丹邱子,希望你改天把瓯、牺中多的茶送点我喝。"牺,就是木杓。现在常用的以梨木挖成。
(瓢(葫芦))
竹夹,有用桃木做的,也有用柳木、蒲葵木或柿心木做的。长一尺,用银包裹两头。
鹾簋,用瓷做成,圆形,直径四寸,像盒子,也有的作瓶形,小口坛形,装盐用。揭,用竹制成,长四寸一分,宽九分。这种揭,是取盐用的工具。
熟盂,用来盛开水,瓷器或陶器,容量二升。
碗,越州产的品质最好,鼎州、婺州的差些,又岳州的好,寿州、洪州的差些。有人认为邢州产的比越州好,(我认为)完全不是这样。如果说邢州瓷质地像银,那么越州瓷就像玉,这是邢瓷不如越瓷的第一点。如果说邢瓷像雪,那么越瓷就像冰,这是邢瓷不如越瓷的第二点。邢瓷白而使茶汤呈红色,越瓷青而使茶汤呈绿色,这是邢瓷不如越瓷的第三点。晋代杜毓《荈赋》说的"器择陶拣,出自东瓯"(挑拣陶瓷器皿,好的出自东瓯)。瓯(地名),就是越州,瓯(容器名,形似瓦盆),越州产的最好,口不卷边,底卷边而浅,容积不超过半升。越州瓷、岳州瓷都是青色,能增进茶的水色,使茶汤现出白红色,邢州瓷白,茶汤是红色;寿州瓷黄,茶汤呈紫色;洪州瓷褐,茶汤呈黑色,都不适合盛茶。
畚,用白蒲草编成,可放十只碗。也有的用竹筥。纸帕,用两层剡纸,裁成方形,也是十张。
札,用茱萸木夹上棕榈皮,捆紧。或用一段竹子,扎上棕榈纤维,像大毛笔的样子(作刷子用)。
涤方,盛洗涤的水和茶具。用楸木制成,制法和水方一样,容积八升。
滓方,用来盛各种茶渣。制作如涤方,容积五升。
巾,用粗绸子制作,长二尺,做两块,交 替使用,以清洁茶具。
具列,做成床 形或架形,或纯用木制,或纯用竹制。也可木竹兼用,做成小柜,漆作黄黑色,有门可关,长三尺,宽二尺,高六寸。其所以叫它具列,是因为可以贮放陈列全部器物。
都篮,因能装下所有器具而得名。用竹篾编成,内面编成三角形或方形的眼,外面用两道宽篾作经线,一道窄篾作纬线,交 替编压在作经线的两道宽篾上,编成方眼,使它玲珑好看。都篮高一尺五寸,长二尺四寸,阔二尺,底宽一尺,高二寸。
思源说《茶经》
茶经四之器写作方式同二之具差不多,都是写了一张大的清单,每个项目后面再附上使用方法、用的原料、大小尺寸、用途作用。通过这篇文章对饮茶工具的介绍,我们可以整合出唐代饼茶的饮用方法及喝茶习俗。从这篇文章中我们不难看出,这些饮茶器具是围绕着茶汤的品质以及器具的美观性上来制造,可见陆羽对饮茶的实用性以及艺术性上的要求都是极高的。
一、生火工具
四之器里的生火工具包括风炉、灰承、筥、 炭挝、火䇲五种工具。先来说风炉,不论实用性的风炉,也是一件古香古色的艺术品。风炉整体看起来像个鼎,底部有三个支架,上边有两个耳朵。鼎是《周易》第五十卦,巽下离上。彖辞曰“:以木巽火,亨饪也。”鼎,燃木煮食,化生为熟,取得是革新之意。再看炉脚上铸的二十一个字,一只脚铸的是“巽下坎上离于中”,按照卦的解释即为风在下面吹以兴火,火在中间烧以烹饪,水在上面煮以备煮茶。
另一只脚铸的是“体均五行去百疾”,古代中医以五行对应五脏,运用生克乘侮的理论,来说明脏腑之间的生理现象和药理变化来治疗。这说明了茶的药理功能很好,为人们称赞。清代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云:“普雨茶,蒸之成团,西蕃市之,最能化物。普洱味苦性刻,解油腻牛羊毒,虚人禁用。苦涩,逐痰下气,利肠通泄。”在其卷六《末部》中又云:“普洱茶膏能治百病。如肚胀,受寒,用姜汤发散,出汗即可愈。口破喉颡,受热疼痛,用五分噙口过夜即愈。”清代吴大勋《滇南闻见录》云:“团茶,能消食理气,去积滞,散风寒,最为有益之物。”清代张泓《滇南新语》云:“滇茶,味近苦,性又极寒,可怯热疾。”清王昶《滇行目录》云:“普洱茶味沉刻,可疗疾。”
第三只脚上铸的是“盛唐灭胡明年铸”,说明了这只鼎的铸造时间,盛唐灭胡一般指安史之乱,安史之乱结束是在公元763年2月17日,这年的明年就是公元764年。
每个炉脚之间的间隔上分别铸了“伊公”“羮陆”“氏茶”各两个字,连起来就是“伊公羮,陆氏茶”,用以纪念伊尹用鼎煮羮,陆羽用鼎煮茶。除了字还铸有代表巽、坎、离的符号以及代表风兽的彪,象征火禽的翟 还有象征水虫的鱼。
(伊尹像)
灰承也是跟风炉一套的煮水用具,放置在风炉的下方接灰。样子就是一个有三个支架的铁盘,不得不说陆羽设计得十分周到。
还有盛炭用的筥,敲炭用的炭挝,夹炭用的火䇲。这些都是寻常物件就不再赘述。
二、煮茶工具
煮茶工具共有三件,分别是鍑、交床、竹夹。
鍑是装在鼎里头的,用来盛水、煮茶。陆羽精心设计,与鼎浑然一成。形状类似于电饭煲锅,不同处在于用来方便提拿的耳方,和宽阔的锅边,还有脐长比一般锅要长,及锅底弧度要大,不能是尖底锅。但鍑的大小、容量却没有明说。但从下列内容中可以得到一个大致的概念:碗:“受半升已下”。看:“可贮碗十枚”。水方:“受一斗”。竹夹:“长一尺”。这些内容提供了两个数据:深度在一尺以下(小于竹夹的长度),容量五升(0.5升×10)至一斗(水方的容量)。用竹夹搅茶汤,总要留出几寸,鍑的深度最多不过六七寸;注入每碗的茶,实际只有五分之一升(“凡煮水一升,酌分五碗”,见《五之煮》),十人之饮,用水不过二升,鍑的容量,不会有一斗之多,四五升甚至三四升已经足够了。所以,鍑的体积很小,前述鼎形的风炉也很小。同时,二十多种器可以放在一只竹篮里携带,分量也不会太重。鍑是没有盖的,这可能是为便于以视觉来辨别水或茶汤的沸腾情况和孕育沫饽的形成,但这对清洁卫生、热能和茶汤香气都会产生不利的影响,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设计上的缺陷。
交床的作用是盛放鍑,样子类似于蒸架。竹夹顾名思义就是竹子做的夹子。
三、烤茶、碾茶、量茶工具
烤茶、碾茶、量茶工具共有六种,分别是:夹、纸囊、碾(包括堕)、拂末、罗、合。
饼茶在煮饮前有两道工序,先是炙烤茶叶,再是把饼茶碾碎成末。烤茶用的是夹和纸囊;碾茶的工具是碾(包括堕)和拂末。夹与煮茶用的竹夹不同,它是用来夹着茶饼放在火上烤的,制作夹最好使用小青竹,可以借用它的清香来提高茶香,但是并不耐用。要是耐用就要选铁、铜之类的金属制作。纸囊就是拿双层纸做的袋子,用来盛放烤完的茶,以免香气流失。茶碾的样子与药碾相差无几,只是小一些,而且是木制。碾由碾和堕组成,碾是底座,堕是碾轮。拂末由羽毛制成,类似于小刷子。饼茶在炙烤、碾碎之后还需罗来筛,经过罗才能使茶末不致过粗。罗下的末,落在合里,罗合就是一面筛子和一只底盘的组合,犹如现在的标准筛。筛框是竹制的,筛网用纱或绢,底盘则以竹节做成。这是一种很小的筛,口径仅四寸(口径是直径,不是周长)。现在还不清楚的是纱或绢的孔眼有多大。根据《六之饮》中的要求,“碧粉漂尘,非末也”,又如《五之煮》中所说“末之上者,其屑如细米”,末不是粉,所以,饼茶碾成的末,不像日本的粉茶,倒是像红细茶的末茶。纱、绢经纬间的孔眼是相当大的。宋代的蔡襄说:“茶罗以绝细为佳,罗底用蜀东川鹅溪画绢之密者。”(见《茶录》)赵估也说:“罗欲细而面紧,则绢不泥而常透。”(见《大观茶论》)很明显,这里的细字,不是说孔眼细,而是说绢的质地细,即绢的经纬线要细。茶末要通过绢的孔眼,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关键在于要把饼茶烤得适度,既不能烤焦,又要把水分大量去掉,烤后的饼茶要用纸囊包起,就是要避免其吸收空气中的水分。
则,是一种量具,本来与碾茶无关。《茶经》说“则”是放在“合”里的,这是为了便于取用。在陆羽时,主要用贝壳作“则”,或以铜、铁、竹制作。贝壳可能是最合适的东西,因为使用这种量具,并不要求十分精确。对一个有饮茶习惯的人来说,一升水要用多少茶,随手取来,大致十不离九,现在的评茶技师,都有这种经验。所以,对于《茶经》所说的“则”,不能以量具来看待。则,罗、合、则不过是一种取茶末的工具。陆羽用了“则”的名称,又加上“则者,量也,准也,度也。可见当时“则”这种工具并不流行
四、盛水、滤水和取水的工具
盛水、滤水和取水的工具有四种,分别是:水方、漉水囊(包括绿油囊)、瓢、熟盂。
水的品质与茶汤的品质息息相关,这就有了漉水囊。用来盛水的水方,没有盖子易落灰尘异物,有必要在煮水前先过滤,毕竟《九之略》中的“瞰泉临涧”并不多。而陆羽本人对水的品鉴很擅长,又很重视水质
(现代水污染)
漉水囊是唐代“禅家六物”之一唐代僧人咬然《春夜赋得鹿水囊歌送郑明府》一诗(见《昼上人集》卷七,四部丛刊本)中说:
吴嫌楚练何白暂,居士持来遗禅客。
禅客能裁鹿水囊,不用衣工秉刀尺。
先师遗我或无缺,一滤一翻心敢除。
夕望东峰思漱盟,昵昵斜月悬灯纱。
这说明鹿水囊早就是禅家滤水的用具了。贮放漉水囊的绿油囊也是禅家用品,皎然在《因游支例寺奇邢端公》诗中有“诗题白羽扇,酒契绿油囊”之句。绿油囊是可以盛水不会漏水的袋子,是一种与饮茶卫生有关的用具,与漉水囊是一套用具。
陆羽与禅家往来很密,所以他深知漉水囊和绿油囊的用途,他用漉水囊来过滤煮茶的水,就不是偶然的事了。但后人并没有重视,因而在以后的茶书中,以及诗人的笔下,都没有出现过鹿水囊这一种禅家所常用的滤水用具。
熟盂则是一种用来盛水的碗,煮茶时会用到。瓢就是生活中常见的瓢,煮茶时用以舀水。
五、盛盐、取盐的工具
盛盐、取盐的工具有两种,分别是鹾簋和揭。鹾簋就是放盐的小瓷盘,揭就是取盐的工具。
六、饮茶用具
饮茶用具有一种,是碗。碗就是喝茶用的瓷杯,也是评茶时必不可少的茶具。现代评茶,都要用白色的瓷杯瓷碗,但陆羽却要求用青色的瓷杯,说“青则益茶”。邢窑在唐时是很有名的,李肇《国史补》曾述及“邢白瓷困……天下无贵贱通用之”。陆羽则说越窑比邢窑好,《茶经》里作了这样的比较: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瓷类雪,则越瓷类冰;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绿。结论是,“以邢州处(在)越州(之)上,殊为不然”。凡是白色黄色、褐色的瓷,会使茶汤分别呈现红色、紫色、黑色,所以“悉不宜茶”;而青色的瓷,可使茶汤呈现绿色,所以有益于茶。
当时,饼茶的汤色是淡红色的(“茶作白红之色”),《茶经》作者从艺术欣赏的角度出发,认为绿色胜于红色,因而选用青色的越瓷。由于陆羽的提倡,唐代诗人也纷纷作诗赞美越瓷。根据出土文物考证,唐时的碗(即盏)是一种敞口收底、碗身斜直的碗。不过每个时代的茶杯颜色都会因为流行的茶不同,使得汤色不同,要显茶汤的颜色自然要更换。就像到了宋代,饮茶也用茶盏,但因茶汤颜色白,所以就换成用黑色的茶杯。
不过在明代中期以后,饮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逐渐形成用瓷茶壶或紫砂壶冲泡茶叶的风尚。据冯可宾《界茶笺》记载:
(紫砂壶)
茶壶,窑器为上,锡次之。……茶壶以小为贵,每一客,壶一把,任其自勘自饮,方为得趣。何也?壶小则香不涣散,味不耽阁(耽搁,耽误的意思)。
饮茶由直接冲泡法转变为间接冲泡法(先在茶壶内冲泡,再将茶汤倒入茶杯),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进步,因为后一种冲泡法有益于茶汤的香味。茶壶的色与茶汤的色没有对比的关系,是为了调和茶壶和茶杯的色泽,也是为那份雅趣。后来茶杯的色也随着茶壶变化,逐渐的形成现在茶杯茶壶的色彩多样。
七、盛放和清洁工具
盛放和清洁工具共有六种,分别是畚、具列、都篮、涤方、滓方、巾。畚用白蒲卷编而成,相当于喝茶时的桌垫。具列类似于小型书架,在不喝茶时用来陈列。都篮以竹编成的大篮子,以能把所有茶具放下而得名。涤方盛放洗涤后的水,样子与水方一样,类似于木水缸。滓方用来盛放茶叶渣,样子与涤方、水方一般,但小一些。巾一种粗绸制成,要准备两块,用以交换擦拭茶具。
茶经简介:
(陆羽)
《茶经》是唐代陆羽编著,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茶的专著。在此之前,中国已经有不少与茶事有关的记载,但都是各书中的零散片断,直到《茶经》的出现,才有了完整而系统的茶学专著。《茶经》也引领了茶书写作的风潮,此后出现了大量有关茶和饮茶知识的专书,而《茶经》本身又成为后世茶书的范本。将饮茶提升为茶文化和茶道,给饮茶的程式灌注进了美学的意境和儒、释、道的思想。
陆羽生平
(陆羽)
陆羽十分嗜茶,精于茶道,唐朝上元初,陆羽隐居苕溪,撰《茶经》,对茶的性状、品质、产地、种植、采制、烹饮、器具等皆有论述。成为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
他一生坎坷,本是个弃儿,被善于考察茶事的智积禅师捡回,幼年寄养在李儒师家,与儒师之女李季兰青梅竹马,两小无猜。九岁回寺院,智积禅师授予茶艺。十三在戏班子学艺,后被太守李齐物收留,送书院攻读经书,其时与李季兰同窗共读,萌生爱情。
李季兰应诏入宫为才女,改名李冶,与陆羽中断音讯。陆羽因李齐物朝廷被害,断绝仕途之念,开始考察茶事,同时寻访李季兰。安禄山反唐,在杭州寻茶与李冶不期而遇。陆羽经余杭镇到达双溪乡将军山,开始写作《茶经》,后到湖州寄宿妙喜寺,与李冶重燃爱火,再定终身。陆羽因茶出名,进宫为代宗帝煮茶,建中元年,李冶因触怒德宗帝,被杖死。陆羽伤心欲绝。晚年浪迹东南各省,七十二岁死于湖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