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地.世间坏成(20):安立世界(5)约有情辨(4)六种依持

六种依持

云何六种依持?

一、建立依持:谓最下风轮、及水轮、地轮。令诸有情不坠下故起,是名依持。

二、藏覆依持:谓屋宇等,为诸有情离流漏等所损故起,是名依持。彼屋宇等略有三种:或由造作、或不由造作、或宫殿化起。

三、丰稔依持,为诸有情段食故起,是名依持。

四、安隐依持:为诸有情离刀杖等所害故起,是名依持。

五、日月依持:为诸有情见色故起,是名依持。

六、食依持,谓四食:一段食,二触食,三意思食,四识食,为诸有情任持身故起,是名依持。

《瑜伽师地论》卷第二

辰三、六种依持(分二科) 巳一、征

云何六种依持?

释遁伦集撰《瑜伽论记》卷第一 (之下):六依持中,「或不由造作」者,则劫初成,非人功作。殿化起」者,如六天中,复随福业,宫殿自起。「安依持」者,谓城等。

怎么叫做「六种依持」呢?

巳二、释(分六科) 午一、建立依持(分二科) 未一、出体

一、建立依持:谓最下风轮、及水轮、地轮。

第一个是「建立依持」。世界的最下边就是有风轮;风轮之上还有水轮,水上面有大地;或者地轮就包括金轮在里面。为什么它名之为「建立依持」呢?

未二、释名

令诸有情不坠下故起,是名依持。

「令诸有情不坠下故起」,因为世界上居住的有情,可以不坠落到下面去,就是因为风轮、水轮、地轮的建立。它是这个世界的有情的依止处,「是名依止」。「依」,是居住、是所住的地方、所依止的地方。它为什么众生可以在上面依止?它有这种摄持的力量。其实,也还是众生的业力。

午二、藏覆依持(分二科) 未一、略

二、藏覆依持:谓屋宇等,为诸有情离流漏等所损故起,是名依持。

第二个是「藏覆依持」。「谓屋宇等」,营造的房子。「宇」,也是房子。「为诸有情离流漏等所损」,为什么要有房子这一类的东西呢?「为诸有情」,为了这些诸有情的众生可以在里面居住。居住的情形就会「离」──远离了「流」和「漏」的损害。

「流」,是动,就是如果你没有一个居处,当然这个人就是等于没有房子,那么就是一个大地了,没有一定的住所,那么就是各处流动了。所以有了房子,就是在那里安居下来了,所以就没有「流」的过失。

「漏」就是:你有什么财物可以藏在里边就不会失掉、不容易失掉,所以叫做离漏,远离漏的损害。「是名依持」。

未二、广

彼屋宇等略有三种:或由造作、或不由造作、或宫殿化起。

屋宇有三种的不同,或者是你自己设计造作的、你自己建筑的。「或不由造作」,不是造作的,那么原来就有的,那么这也是一种情形。「或宫殿化起」,或者是你居住的那个更好的地方,是凭你的福业就自然的现出来了,不需要自己造。或者在山洞里面,那可能也不是造的,也是自然有的。

午三、丰稔依持

三、丰稔依持,为诸有情段食故起,是名依持。

第三个是「丰稔依持」,就是有丰富的粮食。五谷也是人所必需的一种生命存在的条件了。「丰稔依持」是什么呢?「为诸有情段食故起」,欲界的众生还是有段食,这也是必需的,所以有丰稔的依持。「是名依持」。

午四、安隐依持

四、安隐依持:为诸有情离刀杖等所害故起,是名依持。

第四个是「安稳依持:为诸有情离刀杖等所害故起」。「安稳依持」是什么呢?这也就是保护安全的。「为诸有情」要远离刀杖的伤害,这件事固然自己要想办法保护自己的安全,如果从大多数来说,应该是有政府了,保护老百姓的安全,就叫「安稳依持」。「是名依持」。

午五、日月依持

五、日月依持:为诸有情见色故起,是名依持。

第五个是「日月依持」,太阳和月亮,这也是众生生存的依持。「为诸有情见色故起」,没有明、没有光明,就不能见色了;为了见色,所以要有日月的依持。「是名依持」。

午六、食依持

六、食依持,谓四食:一段食,二触食,三意思食,四识食,为诸有情任持身故起,是名依持。

第六个是「食依持」,饮食的依持。「谓四食」,四种饮食能够滋养生命体里面的四大种,因为四大种本身有生减变化、消耗,一定要补充它。

第一个就是「段食」,本来色、香、味、触,这个色不说了,只是香、味、触。它经过了消化,就能够滋养身体。

第二个是「触食」,就是六识依止六根接触六境,接触的时候能摄取到喜乐,内心里面能感觉到欢喜、快乐,这也是一种营养,叫做「触食」。人不但是有饭吃就可以维持生命,也还要心情快乐,这个人才能活下去,所以「段食」之外,还要有「触食」。

第三个是「意思食」,就是内心的希望。譬如说佛教徒佛菩萨的法语,知道还有圣人,可以得无生法忍,自己感觉到有希望,那就能继续不断的走这条路,那他就能生存。从这上面说的意思,「段食、触食」,不是只是说有了财富就可以的,人还是要有自由,思想要快乐,所以一定要有个「触食」,只是有饭吃还是不够的。佛菩萨大智慧,看得很全面,看到这个问题。所以说,不给人家自由,不合乎生存之道,当然不合道理也是不行。三是「意思食」,这就表示人都有欲望,欢喜做医生、工程师、出家当和尚,各有各的希望,也要给他希望的自由,这也是一种。他所希望的事情被断绝了,他的生存就会因难,也是个问题。

第四个是「识食」,这是阿赖耶识。前边有段食、有触食、有意思食,还要有阿赖耶识的支持。没有它,还是不能生存的。

有四种饮食,「为诸有情任持身故起」,因为,这一切的有情要能摄持生命安乐的生存,一定要具足四种食;不具足就有问题。「是名依持」。

韩清净《披寻记》:「六食依持等者:长养诸根大种,是名食。任持有情令住不坏,故名依持。此有四种。一者、段食,相。欲界系香味触三,于食事。二者、触食,触境相。有漏触纔取境受喜等能食事。三、意思食,希望相。有漏思与欲俱,希可境能食事。四者、食,相。有漏,由段、触、思力增食事。(如成唯识论四卷一页说)此中段食,于食物段段吞食,故得是名。余可易知。

六、食依持等者,这是解释这四食。能长养眼耳鼻舌身诸根及地水火风四大种,称为食。保任执持有情安住不坏,称作依持,这有四种。

1. 段食,变坏为相。唯属于欲界香味触三种,于食物形体嚼碎变坏时能为身体吸收,长养诸根大种,称为食。欲界有情所吃的食物只有香味触三,没有色声,它变坏后,若能为身体吸收,长养诸根大种,才称为食。

2. 触食,触境为相。这是指有烦恼的触,才取着色声香味触法的境界时,有摄受喜乐等,长养诸根大种,所以称为食。例如有的人喜欢看报纸等,这些精神粮食都属于触食。能够使生命依持增益下去是喜与乐,会损减生命的是苦与忧。

3. 意思食,希望为相。是指心里的思想,愿望,包括有烦恼的思想与欲同时活动,对于可爱境界有所希求,能长养诸根大种,所以称为食。譬如说希望学习佛法,若没有修行成功,决定不要死,这个人有希望,就会一直活下去。若没有希望,放弃希望就可能会死。世间的事也是一样。

4. 识食,执持为相。这有漏的阿赖耶识,由于段、触、思食势力增长,而使识得到滋养,能继续执持色身,长养诸根大种,所以称为食。如《成唯识论》卷第四说此中段食,是指于食物段段吞食,所以名为段食,其余容易明白不再赘述。

延伸阅读:

《阿毘达磨大毘婆沙论》卷第一百三十:问:段食是何义?答:分段而食故名段食。问:若尔!所饮吮等非段食耶?答:1.从多分说是故无过。2.复有说者:饮吮等时亦作分段。3.有余师言:从初而说。谓劫初时人受用地味,皆作分段而吞噉之因名段食。......

问:于何界有几食?答:欲界具四,段食偏增;色界有三(触、思、识),触食偏增;无色亦三,下三无色思食偏增,非想非非想处识食偏增。有说:非想非非想处亦思食增,一思能感八十千劫寿量果故。......

问:于何趣有几食?答:地狱具四,识食偏增。

问:地狱之中有何段食?答:饮镕铜汁,吞热铁丸以为段食。

问:夫为食者有所滋益,此物入身烧唇舌腭咽喉胸腹。从下出已焰赫转增举身燋然,云何名食?答:虽为烧恼而有食相,初入身时暂除饥渴故。

傍生具四,随一偏增,种类处所有差别故。

鬼趣具四,思食偏增。曾闻「一时尊者满愿为乞食故,将入布色羯逻伐底城,于城门前忽然见一老饿鬼女。问:言汝今何为住此?鬼女反问尊:见我耶?尊答:如是。鬼女便曰:我夫入城,希此城中有长者等痈肿溃烂,当因挤搦收取脓血还共食之,为是我今于此住待。复问:汝夫入来久近。鬼女答曰:饥渴所迷不忆我夫入城久近,然唯记此城边大河,七移城南七移城北,于今未还。尊者愍伤悒然舍去。」如是鬼女饥渴多时,希望所持身相续住,故知鬼趣思食偏增。

人及欲天皆具四食,然彼种类段食偏增。色、无色天如界中说。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