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写穿越小说?抗战时的延安是最好模版,能炼石油还能造水电站

网络上一直有段话,“现实比小说更离奇,因为小说作者被逻辑所桎梏,但现实没有”。在一班穿越小说里,主角总是可以利用各种已知的知识在剧本里大杀四方,成就事业。当然这都是虚幻的,然而中国历史上有那么一个时期,有那么一个群体,他们的努力和奋斗实在不由得让人怀疑,他们真是一群“穿越者”。

陕甘宁边区大生产运动

这群人就是抗日战争时期的我党我军.这样一群人,在被日伪进攻,被国民党封锁的艰苦年代,完全没有躺地等死。相反,他们利用了自己的全部智慧,在贫瘠的边区创造出了很多穿越小说作者都不敢想象的奇迹。那么,他们都做了什么?是怎么做到的呢?

边区的照片

以延安为例,在根据地创立的初期,条件异常艰苦,要啥没啥,还有面对敌人的各种围攻。同时,陕甘宁边区几乎没有丁点近代工业的苗头,大部分老百姓都是文盲。在这种严峻的情况下,我党在1940年9月开办延安自然科学院。并且还把自然科学院与军委军工局、边区政府建设厅所属的工厂、农场结合起来,共同组成“学校管理委员会”,在他们的努力下,一个犹如穿越者的场面逐步成型:由于我党重视宣传教育工作,陕甘宁边区书报印刷需求很大,纸张就成为紧缺物资,陕北的树木有少,在封锁情况下怎么办?延安自然科学院教员华寿俊在和老百姓的接触中,发现了当地特有的一种草,叫马兰草,这种草不但长的多,而且牲口也不吃,正好拿来造纸。于是他们立刻行动,利用马兰草为原料,建立了数个造纸厂,一下子解决了边区用纸难的问题,甚至,连边区的纸币生产都解决了。

延安造纸厂

早年流行的“边区票”

延安地区原本一直缺盐,在封锁的情况下,一度盐价飞涨。但是延安自然科学院的教员们在华寿俊的带领下经过仔细寻找,硬是从一堆堆看上去不可能的“盐井”里,用自己开发的倒灌技术把深处的井盐给灌出来,经过蒸发后得到了精盐。不但满足了自身需要,还出口向了国民党统治区,成了边区经济的一大亮点。除此之外,为了解决布匹的缺口,延安自然科学院的李丹、华寿俊、王士珍等人共同研究,最终利用了边区产量甚丰的麻提取麻纤维,制成麻棉布供应整个边区的军民使用,而且从各种野生植物里成功提取染料,制出了酱红、青灰、咖啡色、绿色、等近十种染料,广受军民欢迎。

八路军纺织厂

边区的玻璃制品在边区创立初期也奇缺,无论是科学实验还是医疗器械,都需要大量的玻璃器皿。为解决这些急需,本是油类工业专家的林华承担了试制玻璃的任务,他本来对玻璃一窍不通,但是通过自学成才和跟当地工人民众虚心学习群策群力,硬是在边区各地找齐了生产玻璃的原材料。在他们攻克了高温均匀锅炉和连续煅烧半自动控温技术难关后,居然建立起年产针管 14万支、疫苗管4万支及各种玻璃器皿的工厂。除了生产民用医用玻璃器皿,他们甚至还成功的制成了生产硫酸、盐酸、硝酸、浓缩硫酸和无烟火药用的成套陶瓷设备。

延安玻璃厂的工人在吹玻璃瓶

由于石油是工业的血液,在延安地区,经过我党人员们四处勘探,居然打出了数口油井,到了1943年时,延安地区的石油产量达到了到6.34万多桶,不但满足自身需要,一样向封锁边区的国民党出口了大量石油制品。更令人吃惊的是,为了保证边区的工业生产,在安塞西部的杨桥乡,我党还利用自然落差建立了一座隐秘的水电厂!利用电力来为我方工厂的机器设备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延安石油厂

如此种种只是当年无数的奇迹的一个个小片段,无论多么艰苦的环境,只要坚持以我为主,自力更生的精神和理想,就一定能创造奇迹,这也是早年的我党为后人留下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