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疫情持续两年,公益慈善发生了什么变化?

2020年4月,印第安纳大学礼来家族慈善学院(IUPUI)发起了一项开放式定性调查,邀请了为2018年《世界公益慈善环境指数》报告做出贡献的专家,分享他们对于非营利组织在其国家和经济体中如何受到疫情影响和进行应对的观点,共收到了来自45个国家和经济体的55份具体回复。

当时,疫情对于公益慈善环境的影响还不明显,部分国家和经济体尚未经历疫情最严重的时刻。因此,时隔一年之后,IUPUI再次对这些专家发出邀请,让其就2020年调查问题再次进行回答,以了他们解随时间变化的最新观点。最终,在完成2020年调查的45个国家和经济体中,共有39个国家和经济体的代表进行了回复。

2020与2021年的两次定性调查,主要包括以下开放性问题:

非营利组织和公益慈善在应对疫情中所发挥作用的领域

非营利组织和公益慈善在应对疫情方面的创新举措和新趋势

疫情如何影响世界公益慈善环境;

疫情对世界公益慈善环境的预期影响

主要发现

● 政府与非营利组织的关系

在公益慈善发展环境受限、或者非营利组织高度依赖于政府和国际资源的某些国家和经济体,政府并没有充分参与或支持非营利组织应对疫情影响,如白俄罗斯、克罗地亚、加纳和塞尔维亚;此外,在部分国家,不稳定的政治环境影响了整个经济环境,从而对非营利组织的发展产生了不良影响,例如以色列和津巴布韦。

在部分国家,政府采取了减轻非营利组织财政负担的相关举措,也在监管上给予非营利组织松绑;如澳大利亚、英国等公益慈善发展环境较为良好的国家,还加强了国家之间的相互合作。

在中国,为了应对疫情所带来的影响,政府集中向有需要的人群提供了关键服务。

● 非营利组织能力快速发展

在全球各地,因疫情爆发而出现的各国之间封锁政策,导致非营利组织转向在线运作和服务,如线上筹款、交流和培训。

在中国、克罗地亚、加纳、匈牙利、印度、印度尼西亚、尼泊尔、北马其顿、罗马尼亚、新加坡、沙特阿拉伯、南非、韩国、土耳其、英国和美国等国家,疫情加速了非营利组织的数字化转型:如线上提供服务(包括教育和咨询)、众筹、协调活动、动员和吸引资源方、开展志愿服务和合作等。

● 合作扩大

合作成为疫情中的主要创新举措和主导趋势。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和广泛使用,非营利组织与志愿者、研究者、资助者和服务提供者建立伙伴关系,组成了新网络,进行广泛合作和协调。

● 公众公益慈善意识提高

接受调查的专家一致认为,疫情提高了公众对公益慈善事业重要性的认知,个人和企业捐赠者的捐款都有所增加。

随着来自社会的认可和支持的增加,公益慈善捐赠和非营利组织在缓解疫情危机影响方面,所发挥的关键作用越来越明显,并且得到了媒体的宣传和报道——更大的曝光度进而为非营利组织提供了为更多有需要的人发声的平台。

知识卡

疫情下的救灾捐赠

新冠疫情等社会危机的发生,对公众的公益慈善捐赠及其公益慈善意识起到了一定激励作用。美国的一项社会调查也佐证了这一点。

今年,“先锋慈善”(Vanguard Charitable)委托民意调查公司进行了一项针对公众公益慈善捐赠的社会调查。调查发现,在去年(2021年),37%的美国个人捐赠者将一半或更多的公益慈善捐款用于应对新冠疫情等危机的救灾工作,64%的人将资金捐给了他们以前从未支持过的公益慈善组织。

此项调查覆盖了1300多位美国个人捐赠者。调查结果显示,美国个人捐赠者进行救灾捐赠的首要原因包括:

希望帮助那些受人道主义危机影响的人(46%)

对某种情况感到不知所措并希望提供帮助(33%)

将公益慈善捐赠视为他们能够提供支持和帮助的唯一方式(30%)

与灾害或危机有个人联系(30%)

此外,这项社会调查结果还指出,为救灾工作捐款的捐赠者在总体上的捐赠数量更多,救灾捐赠也并不会减少或取代持续捐赠。

先锋慈善的主理人丽贝卡·莫菲特说:“从新冠疫情等社会危机中,我们看到捐赠者以鼓舞人心和有意义的方式积极响应救灾需求。”她认为,调查数据实际上反映了,救灾捐赠是捐赠领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由于捐赠者希望在最需要的时间和地点为他人和社会提供支持和帮助,这便扩大了捐赠的规模。这些捐赠往往在危机时刻反应更迅速,在经济不确定的时刻更能保持弹性。

应对未来

● 贫困和不平等问题的结构性原因难以解决:在疫情期间,由于非营利组织长期将资源用于缓解疫情带来的影响,导致人们忽视造成本国贫困和不平等的结构性原因。在比利时、加纳和尼日利亚,专家们预测未来对公益慈善的需求仍会继续增加。在新冠疫情结束后,许多之前未被关注到的领域,对资金支持的需求将出现高峰。

● 国际资助减少:埃塞俄比亚、加纳、印度尼西亚、肯尼亚和津巴布韦的专家预测,由于疫情危机持续时间延长,全球资金所提供的支持体量将有所减少。在某些情况下,如果国家内部的经济状况不佳,再加上国际资金减少,可能将会对公益慈善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 公益慈善发展萎缩:专家们还预测,人们收入的减少可能会导致失业、服务减少和一些公益慈善组织关闭。因此,专家认为,在那些公益慈善发展环境较为脆弱的国家,许多资金不足的小型公益慈善组织将面临最大的生存挑战,比如白俄罗斯、波黑、北马其顿、波兰、俄罗斯、塞尔维亚和津巴布韦。

● 公益慈善有机会获得更多认可:由于疫情这场危机,公益慈善有极大潜力在未来获得更大的社会认可,特别是在那些疫情前公益慈善的潜力未被广泛认可的国家和经济体。

知识卡

非正式公益慈善

(Informal Philanthropy)

非正式公益慈善是一种公益慈善新趋势,在GPEI2022年报告中,超半数的国家和经济体强调了非正式公益慈善的重要性。

非正式公益慈善存在于在所有文化中。未注册的、以社区为基础的组织和互助类项目,以及直接向自己的社区提供捐赠和帮助——这些都是非正式公益慈善中的一部分,它们塑造和改善了整体的公益慈善环境。非正式公益慈善通常被理解为直接向需要的人提供金钱或奉献时间,而不是通过正式注册的公益慈善组织去实现。因此,捐钱给公益慈善组织、在公益慈善组织中做志愿者、无偿献血等通常称为正式的公益慈善行为,而直接把金钱和时间捐赠给给朋友、邻居或陌生人,则被称为非正式的公益慈善行为。

在奥地利、中国、丹麦、德国、斯洛伐克、瑞典、瑞士和美国等国家,非正式公益慈善表现为对工作在疫情第一线的组织和工作人员的小规模支持。在土耳其,还出现了一些非正式的草根组织和基层网络。此外,必须强调的是,在公益慈善正式结构较不健全的国家和经济体中,非正式公益慈善也已经存在。

在加勒比海、南亚和东南亚以及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非正式公益慈善是当地社区慈善传统的重要社会价值和一部分。因此,在这些地区的许多国家,公益慈善的发展严重依赖直接捐赠和帮助。拉丁美洲、北欧和西欧国家的专家反馈说,新冠疫情和移民危机等社会危机,导致非正式公益慈善的活动和项目增加。其原因在于,非正式公益慈善可以提供以社区为重点、灵活和快速的措施,来快速应对各种危机和挑战。

从北欧、到南亚和东南亚,由于新兴的数字技术革新,以及捐赠者支持民间运动和草根组织的趋势日益增长,非正式公益慈善活动也有所增加。

我的意思,当然不是说让我们年轻人都去做这些事情,但是你光靠抽象的伦理不太能够解决问题,所以一定要回到所谓附近,重新构造附近。附近不完全是地理概念、空间概念。要重新构造身边的小的意义世界,这个意义世界不要从大的原则出发,说我们都是要做一个崇高的人什么的,不要从崇高出发,从细微出发,从每天怎样做一顿好吃的,和邻居一起做一顿好吃的,就从这些事情出发。

在公益事业里面,很重要的就是要培育各个地方满天星斗的小的自留地。如果看见有僵尸化的趋势,你可以退出来自己跑到一些自留地,在中国这样的事情有很多。我希望企业家真的要多去关注各个角落里面的那种附近的努力。不要搞成很符号化的东西,否则公益又变成一个资本的符号。我们不是说要对抗资本,因为这不是公益本身的任务,但是没有必要把自己变成一个为大资本服务的符号。

• 长期合作:专家们敦促,必须维持和加强在疫情期间所建立起的合作网络,以应对未来的危机和挑战。

• 在线捐赠:在世界各地,更多的筹款和公益慈善活动将通过网络线上进行,在线捐赠日益普及。

• 新的筹资结构:在疫情期间,专家观察到一种有关捐赠和资助的新趋势,即筹资可以更具灵活性。专家们希望这种新趋势在疫情好转后继续保持下去。

• 可持续性:许多非营利组织仍在为恢复财务稳定而努力,而其中一些组织,特别是其所在国家在疫情期间面临脆弱的经济状况时,则可能无法继续生存下去。只有展现出良好韧性和适应性的非营利组织,才有更多的机会生存下去,实现可持续发展。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