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学编》二卷
清·方守道初辑
清·高赓恩覆辑
杨世文校点
李文泽一审、王智勇二审
清光绪二十七年锦江书局重刊本
编者简介
方守道肄业于尊经书院。高赓恩(一八四一—一九一七),字曦亭,宁河(今天津市)人。光绪二年(一八七六)丙子恩科进士,改官。历官太常寺卿。谥文通。有《思贻堂诗集》。伍肇龄(一八二六—一九一五),字崧生,大邑人。道光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后授编修、侍讲及侍讲学士。长期从教,先后主讲邛州书院、成都锦江书院和尊经书院,任山长多年,培育人才众多,有“天下翰林皆后辈,蜀中名士半门生”之誉。工书法,善诗文。著有《石堂藏书》、《石堂诗钞》等,并与董贻清等合修《直隶绵竹志》。
内容简介
巴蜀自文翁启化,蔚为大邦,学风之盛,比于齐鲁,魁儒硕学,历代继踵,汉、唐以来,含章之彦,史不绝书。清末方守道等人将自汉代张宽起,至清代的川籍学人传记汇编成书,谓之《蜀学编》。据书前伍肇龄序及凡例,是编为甯河高赓恩学使课士尊经书院时,以“蜀学编”命题,命肄业诸生搜集巴蜀先哲言行,考订学术。后来高赓恩因方守道、童煦章所辑本加以厘正,汇为一编,与伍肇龄共同参订刊行。高氏差竣回京,复考正史及历朝学案、先儒传记、《理学备考》正续编,增入二十二人,并对前收诸人也增补了一些事迹,“大率增者什三,删者数十,而一其人皆无关于学脉者也”(高赓恩《续刻蜀学编序》,《蜀学编》卷首)。计收汉人十四,唐人一,宋人三十二,元人三,明人十五,清人九。
该书参考《北学编》的体例,于文章、经济并有采录,但收录范围还是比较严格,“是编固以学问为归,而兼有经济者,也并述其政绩,采其奏议,以著体用兼备之谊。但或学术不传,第以勋业节烈著闻,蜀中名臣如何武、田锡、陈尧叟、杨栋、任伯雨者尚多,不敢泛入”(《蜀学编旧例》,《蜀学编》卷首)。
此书之作,意在清理蜀学学脉。高氏认为:蜀学之脉凡四五,汉则传经重大师,为洙泗之脉。宋则有伊洛之脉、湖闽之脉。元承宋学,明初承元学,嘉靖之后薛、吕、陈、王之学皆有趋之者,是为津会姚泾之派。清代名儒宗派虽各不同,也应据此为断。其说虽较粗略,也可为研治蜀学者参考。至于引用文献,不下百种,大抵采自诸书,集萃成编。(杨世文)
书影
原文见《儒藏·史部·儒林史传类》第七十九册
《蜀学编》提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