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醉日|细听夏雨,赏竹修心

“五月风炎竹尚醉,九衢日长柳亦眠。”

每年农历五月十三,是我国民俗节“竹醉日”。相传此日竹子都似醉酒似的,沉迷不觉,便于移栽,种下的竹子容易存活,因此“竹醉日”也称为“竹迷日”。清人 陈淏子的园艺学专著《花镜》专载花草竹木种植、莳艺,其中有载:“五月十三为竹醉日,是日种者易活。”

竹醉日“种竹”的节俗活动形成于南北朝时期,此时节栽竹易活确是有科学依据的。五月至六月间,旧笋长成新竹,但根还未扎下,因此便于移栽,明代邝璠(fán)曾在《便民图纂(zuǎn)》中对此有过记载。

墨竹图|清·郑板桥

竹醉日的节期还有另一说为农历八月初八,并传往日本。江户时代俳谐师松尾芭蕉曾在《竹》中写道:“种竹日/不下雨/也要蓑和笠。”日本也为九月赋予了“竹醉”的别称。

次韵史少庄竹醉日移竹

宋·魏了翁

艳艳洒妆斗姚魏,冥冥花影逢石丁。

醉生梦死何如竹,三百五十九日醒。

农历五月十三临近夏至,即青龙七宿在天空中位置最高的时节,因此世人便将龙生日与竹醉日联系起来,宋代范致明 《岳阳风土记》就有言:“五月十三日谓之龙生日,可种竹,《齐民要术》所谓竹醉日也”;此外,农历五月十三也是我国传统节日“雨节”。夏季的雨多为对流雨,常出现一边下雨,另一边却是晴天的景象,古人便将其与龙王分管不同区域降雨的说法联系在一起,称之为“分龙雨”。

两节都提到“龙神”信仰,诗文中也多在写竹醉时提到雨事,因此容易将两节混淆,实则不然。

“雨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唯一以自然现象命名的节日。我国自古以农业立国,对天气雨水十分仰赖。农历五月间,正是决定一年庄稼收成的关键时节,人们关注到“分龙雨”,便创造雨师、龙王等来奉祀,也设置了驱逐旱魃的“雨节”,祈求风调雨顺。旱魃为主旱之怪兽,行至所处均要大旱,相传为关羽所降服,因此人们便将关公的诞辰农历五月十三作为“雨节”。由此可见,“竹醉日”与“雨节”的起源、节俗、内涵均有不同,自不可混为一谈。

竹醉日诗

明末清初·彭孙贻

众人苦爱醒,是恶知醉意。

即有解醉者,惟与酒为比。

醉可令人远,不在曲蘖事。

萧萧竹数竿,廉虚寡外嗜。

清疏见妙理,其志谅可异。

真得茗之神,醉醒各有寄。

余亦沃醉泥,笑彼独醒类。

然非公荣俦,不饮亦无寐。

竹醉以得雨,雨多竹如睡。

醉竹竹萧散,醉雨雨苍翠。

我醒起对竹,欣然忘醉思。

不知竹醉日,竹与我谁醉。

我国地大物博,花树众多,却只有竹、莲等少数有专门的节日,这源于人们对其独特的偏爱。

竹,身躯清瘦,并不粗壮,然从不惧严寒酷暑、风雨侵袭,始终正直,挺立不倒,既位列“四君子”,也是“岁寒三友”之一,象征君子之道,《花镜》中言其:“值霜雪而不凋,历四时而常茂,颇无妖治,雅俗共赏。”世人也多用以喻指清高拔俗之人。

古代文人墨客也多对竹倾爱有加,留下过无数咏写名篇。

“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明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凤池。”新竹生于老竹,老竹扶持新竹,世代攀援而上,清代郑燮赞咏了竹在传承中拼搏向上的勇敢;

“露涤铅粉节,风摇青玉枝。依依似君子,无地不相宜。”管他风摇,随他何处,自有君子竹,唐代刘禹锡称颂了竹不随环境而改变的清高自立;

“一迳森然四座凉,残阴余韵去何长。人怜直节生来瘦,自许高材老更刚。”竹生来便是不破不立,且越老越刚强,宋代王安石揄扬了竹在悠悠岁月中坚贞不屈的凛凛气节……

英国学者李约瑟曾说:“东亚文明乃是‘竹子文明’。”虽然如今“竹醉日”已远离人们的生活,但从“竹”中传承下来的刚正、勇毅、无畏却留在了民族的血液中,激励着中华儿女扛起民族复兴的责任与担当,奋勇向前。

今日,细听夏雨,静坐赏竹。不止要记住一个已逐渐被遗忘的古老节日,还要守一份清气于心。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