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化历史研究】革命精神永不灭!1848年革命对于美国内战的影响

本文为“量化历史研究”第516篇推送

图1 反映革命者流亡的漫画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他好比大松树冬夏常青

——《星星之火》

1848年发生了席卷全欧的革命浪潮。在尚未统一的德意志地区,革命从巴登迅速蔓延到其他邦。1849年夏天革命失败,革命者或死、或逃。部分革命者只能在死刑或者流亡美洲之间选择。一旦选择去美洲,他们就可能永远不能回来(图1)。Wittke将这批因争取自由而流亡美国的德语人群称为“48年人”(Forty-Eighter)。由于生计等原因,1848年革命者登上新大陆后没有立刻重操旧业投入政治。但是1854年美国两会通过堪萨斯-内布拉斯加法案,该法案允许奴隶制扩张,从而将奴隶制问题拉回政治焦点,最终造成1861-1865年的美国内战。在废奴运动的浪潮中,“48年人”革命者的政治热情再一次点燃,而且这一次他们取得了成功。

Dippel和Heblich两位研究者收集了493位“48年人”的个人信息,结合当时美国镇级人口普查数据和联邦军队候选人名单进行分析。革命者到达美洲之后,先在登陆港(一般是纽约)盘桓,然后西进。到1856年,革命者已经遍布北美73个镇(图2)。数据分析发现,拥有1848年革命者所在的镇入伍率高90%。即使只选择那些在面积、人口等各方面条件都接近且位于同一州的镇进行比较,拥有1848年革命者的镇仍然较其他镇入伍率高60%。当时平均入伍率为每100名成年男性12人,拥有1848年革命者所在镇每100名成年男性则20人参军,

图2 1856年的革命者分布

为了解决反向因果问题。研究者利用了革命者流亡船只上其他乘客的目的地信息。与主动迁徙的德意志移民不同,革命者并没有明确的目的地。但是在船上的时光多达6-10周,有充分的时间供革命者与旅伴交流。因此,同行者目的地选择很可能影响到革命者。研究者找到152名革命者的136次航行记录,使用航行中其他船客目的地作为工具变量。工具变量回归之后加强了原来的结果。

在确定了革命者对于自愿入伍的影响之后,研究者开始考察机制。根据历史文献,1848年革命者可能通过至少4种形式来动员当地的其他民众,即创办地方报纸、组织废奴社团、发表公开演讲、主动参军等。于是研究者对于上述四条机制进行了全面的检验。各地德语报纸和特纳协会(Turner Society,该团体持有鲜明的废奴立场)代表报纸和结社的作用,可以解释1848年革命者影响力的三分之一。革命者演讲和入伍的影响更显著,在革命者发表公开演讲之后的两周,入伍率提高60%。革命者参军后的两周,入伍率也可以提高50%。但是,考虑到这可能和其他因素有关,解释的时候还要更慎重。

1848年革命者的影响力不仅仅体现在参军动员上,也体现在战争中和战争后。研究者匹配200万联邦军人的数据之后发现,革命者领导的部队逃亡率更低。革命者甚至在战争结束之后都存在长期影响,他们居住的镇直到民权运动之前更有可能参与全美有色人种协进会(the Advancement of Colored People,NAACP)。NAACP成立于1909年,是美国最早的推动种族平等的组织。

本研究不但有助于我们理解美国内战,也带给我们更多联想:世界近现代史中革命者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各国革命者为了理想,常常成为异乡的流亡者,反而牵动当地的革命发展。因此,我们必须站在全球史的角度,才能更好地理解革命的时代。该研究是对1848年革命者的礼赞,他们将个人作用与历史进程相结合,推动了正义事业,也鼓励了后人继续奋斗。

文献来源: Dippel,Christian,and Stephan Heblich. 2021. "Leadership in Social Movements: Evidence from the "Forty-Eighters" in the Civil War."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11 (2): 472-505.

轮值主编:熊金武 责任编辑:彭雪梅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