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川,一条河流的名字,伴随着电影《金刚川》的热映,成为今天中国人民志愿军英雄气概的象征。70余年过去了,战火硝烟早已散去,但流淌的金刚川又把那一段段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带到了我们面前。
除了电影中炮火纷飞的渡口原型,在金刚川的渡口,志愿军某部工兵连的钢铁战士同样架设了一座炸不断的英雄桥。在我收藏的《英雄故事》(江苏人民出版社)一书中,压轴的篇章就是讲述这些将士的壮举。当年这支英雄部队的指导员叫王顺秀,今年已经90岁高龄,目前居住在南京,他在近期接受《新华日报》记者采访时,也描述了当时与敌人斗智斗勇的壮烈场景。那座桥清晰地留在老英雄的记忆里。
1953年初春,金刚川河畔依然十分寒冷。在渡口河段,冰排在激流的推动下凶猛地撞击着岸边的岩石,发出轰轰的声响;空中,不时有敌人的炮弹飞来,爆炸声更是震耳欲聋。这一切并没有吓倒工兵连的将士,他们腰间绑上绳子,在刺骨的冰水中开始了架桥作业。虽然不一会儿就冻得嘴唇铁青,头发眉毛结满了冰碴,但没有一个人退缩,许多人更是怎么叫都不肯上岸。经过一天一夜的奋战,桥,终于在曙光中架起来了。大家的高兴劲儿还没过,敌人的“油挑子”(敌机的绰号)轰隆隆一阵投弹,就把辛辛苦苦建起来的桥给炸断了。大家焦急万分,夜里将有运送弹药的车队从此通过,这可怎么办?
古人云:“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我们的志愿军将士之所以能成为英雄,不仅因为勇毅奋进,胆气干云天,更因为善于学习研究,能不断增加自己的战争智慧。
就在大家议论纷纷之际,副连长出了个主意:敌人发现我们桥建好了就会派飞机轰炸,既破坏我们完成任务,又会增加我们的伤亡,我们干脆把这座坏桥伪装成好桥,吸引敌人注意,再在隐蔽的山脚处另架一座。这一方法果然蒙骗了敌机,假桥被一再轰炸,而暗度陈仓的另一座桥已源源不断地通过了一辆辆运输车辆。敌人也并不愚蠢,很快就发现了真桥并进行了狂轰滥炸。“魔高一尺,道高一丈。”我们的将士又采取了架“夜桥”的方法,就是白天准备好材料,等天一黑,赶紧突击架桥,让车辆、人员快速通过。待到天亮前,再将桥中间拆去三孔,飞来的“油挑子”看到是座不能用的坏桥,就不再投弹。等到天黑,再将那三孔快速安装回去,恢复运输畅通。不过,这一方法也很快失效,敌人在夜间用照明弹、探照灯、低空侦察机等手段发现了“夜桥”的秘密,运输被迫再次中断。
都说“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此话再一次得到验证。怎么让敌人的侦察手段失灵,成为看不见的瞎子?工兵连上下又一次群策群力想办法、出点子。一位班长提出的架设“水下桥”的想法得到了大家的认可。精心完善方案后,一座“水下桥”被连夜建成了。这座“水下桥”其实并不神秘,只是桥面在水下约30厘米,其他没什么特殊构造。就是这看似简单的巧妙改动,让敌人彻底成了睁眼瞎。不管是白天还是黑夜,敌机多次侦察都没能发现“水下桥”的踪影,“水下桥”的秘密成为敌人的难解之谜,土办法再一次战胜了敌人的高科技。夏季反击战打响后,工兵连的将士又根据运输需要进一步拓展思路,在水下垒砌了一道能够承载更大重量的堤坝,我军的坦克和火炮能由此快速抵达前线,给敌人以沉重的打击。
“桥上水,水中桥,桥在水中泡,车在桥上跑,敌人飞机变瞎子,我们运输乐逍遥。”书中写下的这首打油诗,不仅道出了工兵连将士胜利的喜悦和对敌人的蔑视,更是闪烁着“以弱胜强”的真理之光。从“真假桥”到“夜桥”再到“水下桥”,每一次改变都是工兵连将士在战争实践中的智慧递进。
与此相呼应,当记者向王顺秀老人提问:当时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支撑着你们?老英雄笑着回答:“大概就是一种从来不讲困难,不怕苦、不怕死的精神和坚信我们能取得胜利的信心吧!”说这话时,老英雄胸前佩戴的那枚纪念抗美援朝胜利70周年纪念章熠熠生辉。
老英雄所言极是!正是充满必胜的信心,志愿军将士才能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寻找到制胜之道。由此,金刚川上的桥成为我们通往胜利的桥,成为敌人伤心胆寒的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