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一座承载着岭南文明辉煌记忆的千年古城,孕育了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这座古城的独特历史风貌和居民们的集体记忆正逐渐被现代化的浪潮所淹没。为了唤醒城市记忆,重塑古城活力,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启动了“东莞记忆”老城复兴项目,我院组织了策划与城市设计所、市政综合所和交通一所的专业团队积极参与其中,共同见证了老城的复兴与蜕变。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东莞记忆”,感受它的独特魅力与规划亮点。
东莞记忆首开区实景
重塑古城边界,再现城水关系
规划巧妙运用景观手法,使古城墙范围得以重现。通过街头展墙、铺装地刻、光影技术等多种手段,让城门、城区历史信息重新焕发光彩。同时,重现了珊洲河东段等历史水系,依托历史街巷规划了古城历史之径,为市民提供了一个充满纪念意义的公共空间。
重要廊道与节点空间规划结构图
珊洲河实景
构建公共轴带,培育活力引擎
规划依托中兴路、大西路等街巷活化了骑楼文化轴,依托珊洲河形成了滨水文化带。通过增加社区生活配套、改造街道景观、提升步行空间等措施,培育活力引擎,让这片街区重新焕发生机。
公共轴带规划结构图
公共轴带之历史之径实景
公共轴带之东莞记忆城市展厅实景
活化记忆节点,唤醒历史记忆
规划对迎恩门、却金亭等历史遗存周边环境进行提升,对已消失的城门等节点实施了遗址保护。同时,对承载古城历史记忆的核心载体进行地标型建筑活化升级,打造六大特色节点,让市民在漫步中感受历史的厚重。
迎恩门(南侧)实景
优化交通体系,提升交通品质
规划通过完善路网体系、增加停车设施、提升慢行网络品质等措施,打造以人为本、适应历史文化街区特点的交通体系,以期为规范交通秩序与交通微循环提效,为市民提供了更加便捷、舒适的出行环境。
慢行空间建成实景
完善市政设施,做好底盘支撑
规划通过基础设施及管网改造、完善市政消防体系等措施,构建了韧性的市政支撑体系。同时,还规划了5G智慧网络,为市民提供了更加智能、便捷的服务体验。
市政设施规划
规划助力文化复兴,打造城市新地标
在东莞记忆项目中,我院集合了策划与城市设计所、市政综合所和交通一所的专业力量,开展了法定规划编制,承担了市政和交通专项规划,保障了项目的实施。此外,我们还会同万城城市设计研究(深圳)有限公司,共同完成了项目的城市设计工作。值得一提的是,该项目继荣获2023年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奖二等奖和2023年东莞市优秀城市规划设计奖一等奖之后又获殊荣,在广东省自然资源厅和学(协)会联合举办的2024年度金粤自然资源科学技术奖中荣获工程与规划设计奖二等奖。这不仅是对我们团队专业能力的认可,更是对“东莞记忆”独特魅力和深远价值的肯定。相信,随着“东莞记忆”的不断发展与完善,能为市民提供更加丰富多元的文化体验和生活空间,成为东莞城市文化复兴的标志性项目之一。
2024年度金粤自然资源科学技术奖奖状
项目组成员:李硕、黄皓彬、张璐、张丽平、梁舒欣、谢敏仪、崔洋、胡茗茗,朱勇辉、靳朝阳、陈豪、崔永越、梁佩恩、香颖怡、李海东、冯展超、陈婉玲、邢海强、于英、吴尚恒
图纸来源:《“东莞记忆”老城复兴规划研究与实施计划》技术团队
照片来源:中心城区建设指挥部
凤凰网广东发自东莞
来源:东莞规划院
编辑:袁方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