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浅析闽都建筑的形成条件
我院于近期完成了《福州闽都建筑风格研究》课题,立足闽都地区,以时间为轴、以类型为纲,从无诸建冶城起直至近代末端1949年,将历史遗存建筑按功能分成居住建筑、宗教建筑、公共建筑和工业建筑四种类型,进行案例梳理、提炼风格。笔者发现,许多前人的研究始终停留在对建筑类型的描述上,“就事论事”的情况比较多,而对应挖掘建筑背后的文化源流则略显苍白。为此,特意翻找古籍,对闽都建筑的形成条件进行了一点粗浅的探索,以飨读者。
一、概念及范围界定
1.概念界定
福建简称“闽”,而“闽都”一词则最早出现在宋代《三山志》中,作为福州的别称。明代《福州府志》中论及“在八闽为闽中,地平衍,西北控瓯、剑,注众溪之流,东南负大海,环以崇山,带以长江……七郡辐辏,闽越一都会也。”也将福州称之为“都”,而“都”的本义是城邑,是古代行政区划的名称,“州十为都”,按现在的意思可理解为首府。明清以后,沿袭历史传统,统称福州为“闽都”。由此可见福州作为八闽首府,长期居于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地位显赫。
2.范围界定
从文化学范畴上看,闽都原共有“十邑”,分别为闽县(今福州)、侯官(今闽侯)、长乐、福清、连江、古田、永泰、闽清、罗源、屏南及平潭。后期由于行政区划的改变,原本的“十邑”如今只剩“七邑”。为了更加精准定义建筑类型,笔者以行政区划和河流水系为界,将“闽都”范围界定在福州市建成区,即鼓楼、台江、仓山、晋安(除宦溪镇、日溪镇、寿山乡外)和马尾(除琅岐岛外)五区。(图1)
图1 福州市建成区范围图
二、地理环境
闽都位于福建省东部,西枕鹫峰与戴云山脉,又处于闽江下游、东临东海,因此地势由西向东渐次下降,由山地、丘陵、冲积平原三部分组成。闽都外围被群山峻岭环绕,海拔多在600~1000m之间,由莲花山、鼓山、旗山和五虎山组成“外一环”;初入闽都,又有金鸡山、金牛山等组成“中四峰”;深入闽都,海拔85m以下的小山丘错落其间,更有所谓“城在山中,山在城中”之说,是闽都地理特色的形象体现。(图2)
自古以来,闽都城址沿河流而布置,有许多为各朝代扩城而开凿的护城河遗迹,东湖、西湖、南湖环列城外。城外有全省最大的独流入海河流——闽江;城内河网密集,呈“串珠式”分布,共有白马河、晋安河等六大水系共107条内河。(图3)
特定的地理区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自然地理特征,其山川、河流与城郭,构建起集“山、水、城”于一体的城市特色。
图2 闽都“山”的格局
图3 闽都“水”的格局
三、 聚落形成与城市建设
闽都最早的聚落形成于近山平原地区,平潭县壳丘头遗址、闽侯县昙石山文化遗址证明,早在新石器时代闽江下游地区已出现原始小村落。
闽都城市发展历史悠久,共经历了2200多年。公元前202年闽越王无诸建冶城为闽都城垣之始,西晋时期中原人民大批南迁入闽,遂有了子城的迁址,奠定了以后历代都城的基础。为适应城市发展和防御外敌之需,先后拓建了唐罗城、梁夹城、宋外城,形成了“三山两塔”的城市空间格局和标志性建筑。(图4)
图4 历代福州城
四、文化特色
闽都地区的文化受到不同历史时期社会、经济的影响,在逐渐演变的过程中兼容并蓄,不断吸纳外来文化,笔者认为,大致由闽越文化、农耕文化、海洋文化和船政文化四类型组成。
1.闽越文化
闽越文化,指的是商周至闽越国时期由闽越族人创造的文化,由“先秦闽文化”和今浙江省境内的“于越文化”融合而成。“闽越”所代表的地域范围大体上和现在的福建全境相吻合,其主要特征是山多、水多。三面环山的环境使得闽越古时交通不便,与中原地区形成相对分隔、独立的态势,促成了其内陆文化的特质,像位于闽都各地的齐天大圣府就是闽越文化的代表之一。(图5)由于多山多猴,居住在此的远古人类对猴子的图腾崇拜便是大圣信仰的起源。
图5 玉封齐天府
2.农耕文化
农耕文化,指的是农民在长期的农业生产中所形成的文化,集合了儒学与各类宗教文化。闽越人原不懂儒学,随着王审知兄弟入闽后提倡儒学,最终形成了崇尚儒学的文化氛围。除此之外,中原移民还将他们的宗教信仰带到了福建,如泰山崇拜、石敢当信仰都随着唐代移民而进入闽都,成为盛行的民间信仰之一;王审知主政期间,兴建或修复了百余座佛寺。
图6 福州文庙大成殿
位于鼓楼区圣庙路的福州文庙,可以说是农耕文化的代表之一。(图6)文庙坐北朝南,占地面积7552m²,由前导空间、祭祀空间和露台与正殿四部分组成。主轴线由南至北依次布置有照壁、棂星门、泮池、大成门和大成殿,为传统礼制建筑布局。前导空间由棂星门、泮池、大成门组成,露亭为祭祀空间,露台则在大成殿前,两侧有廊庑各十一间;正殿为大成殿。
3.海洋文化
海洋文化指的是以海洋作为自然环境和背景生成的文化。自古以来,闽越人造船操舟,创造出了富有东南特色的“舟楫文化”,正是海洋文化的源头。海洋文化中,最典型的崇拜是海神信仰,为祈求妈祖佑护而生的天后宫,正是其代表之一。
以三坊七巷中郎官巷17号的天后宫为例,(图7)该建筑始建于元代,现有遗存系清代重修。清道光年间,许多建宁人在闽都从事纸张、木材、茶叶等生意,逐渐在郎官巷西口的内河边形成贸易集散地,故在水边修建天后宫。
天后宫坐南朝北,为单进式建筑,面阔三间、进深五架椽,穿斗式构架,双坡顶,两侧为马鞍墙。进门后依次为前殿、正殿、后殿;门墙上的灰塑装饰有神殿宫阙,富于想象力;正殿内顶部有鎏金藻井,由七层如意斗拱叠涩螺旋结顶而成,优美华贵;殿正中供奉有妈祖神像;殿内抬梁粗大,镏金匾托、飞天图案雀替、透雕悬钟等构件雕工精美。(图8)
图7 天后宫门墙
图8 天后宫正殿内顶的鎏金藻井
4.船政文化
晚清之后,海洋文化有了更为丰富的内涵,依托于兴办船政而衍生出了船政文化。在国家存亡之秋,以林则徐、左宗棠、沈葆桢为首的船政文化人正是继承和发扬了闽都人爱拼、敢闯的海洋文化特质,使得“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船政文化在闽都开花、结果。笔者认为,船政文化不仅体现了科学求实、敬业求是的态度,更体现船政文化人在对抗侵略者的战争中大无畏的爱国主义精神。
作为船政文化代表的马尾船政局,是清末洋务运动的重要组成,也是当时中国乃至远东地区规模最大的造船基地。根据排水渠(今港口路)在地理上分为坞内与坞外两部分,而根据其使用功能,又分为生产、办公、教育、生活及配套等部分。其车间布局符合近代工业生产流程,现仍保存有当年的轮机厂、绘事院、铁胁厂和法式钟楼,近年来随着船政文化遗址群的复兴,陆续重建或修复了重建了船政衙门、船政学堂和船政天后宫等建筑。(图9、图10)
图9 从船政天后宫俯瞰船政十三厂(旧照)
图10今船政天后宫远眺船政遗址群
五、结语
闽都建筑的形成受到了来自地理环境、历史发展、社会经济及文化等多方面的影响。纵览天地,山水相依宛如一幅水墨画,城在画中伴自然共生;在温暖、宜居的气候条件下,石器文明萌芽、诞生;先民聚集形成聚落,聚落进而发展成城池,陆续建成了许多标志性建筑。各类建筑均体现闽都文化和社会需求,具有较强的时代特色。随着历史进程的推进,建筑在其选址、形制、营造技术等方面也不断推陈出新,直至近代,在东西方文化交融的大时代背景下,完成了适应时代发展的伟大转型。
作者简介:
孙燕 福州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总院 宜居办 工程师
方维 福州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总院 建筑与规划研究中心 助理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