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有869万人失明
近视最伤青少年儿童,老年人白内障多,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增幅快
保健时报记者 燕声
我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口。它不仅是我们获取外界信息的重要器官,还是表达个人思想和情感的重要媒介。但电子产品的无处不在,常让眼睛难以摆脱疲劳。近期,《柳叶刀·公共卫生》发表了聚焦中国人群30年来视力障碍、失明的流行率以及原因分析的研究论文。
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中度、重度视力障碍和失明的整体患病率分别为3.23%、0.33%和0.61%,相当于分别约有4592万、467万和869万患者。论文指出,视力丧失是中国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呼吁关注引起视力减退的主要原因,包括近视、白内障、黄斑变性、青光眼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青少年儿童
近视对视力健康影响最大
> > > >
应定期检查视力、培养健康用眼行为
这项研究基于2019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数据进行分析,并将中国数据与全球以及其他20国集团(G20)国家进行了对比。研究所分析的视力问题主要包括未矫正的屈光不正、白内障、青光眼、黄斑变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沙眼,以及维生素A缺乏症、早产儿视网膜病变、脑膜炎、脑炎、盘尾丝虫病等其他原因引起的视力障碍。
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人群的中度视力障碍的年龄标准化患病率为2.57%,重度视力障碍的患病率为0.25%,失明率为0.48%,均低于全球平均水平。然而,从1990年到2019年,中度和重度视力障碍的患病率增长均比其他G20国家更快。
在导致视力丧失的原因中,未矫正的屈光不正对年轻人的影响越来越大。研究指出,除了相关眼科疾病,近视是屈光不正的最大负担。过度用眼(即高强度、近距离工作或看屏幕),不适当的阅读姿势以及在黑暗环境中长时间用眼都会导致屈光不正。电子产品的普及和户外活动时间的减少,可能导致近视的高发和低龄化。2013年中国10岁儿童的平均近视率已达到52.2%。
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近视防治指南》倡导从幼儿园开始,孩子每天户外活动最好为两小时,不能低于一小时。建议幼儿园定期为孩子检查视力,建立儿童眼屈光发育档案,分档管理并制定相应干预措施。培养健康用眼行为要做到:保证每天不少于两小时的白天户外活动;要保持正确的读写姿势,认真做眼保健操;避免不良的读写习惯,做到不在走路时、吃饭时、卧床时、晃动的车厢内、光线暗弱或阳光直射等情况下看书、写字、使用电子产品;保证充足的睡眠和合理的营养;控制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看不清黑板上的文字或远处的物体时应及时告诉老师和家长;一旦确诊为近视应尽早干预。
中老年人
白内障、青光眼、黄斑变性危害大
> > > >
高危人群早查、保持健康生活方式、控制基础疾病
数据还显示,1990年和2019年,中国人群视力障碍的主要原因是未矫正的屈光不正、白内障和黄斑变性,失明的主要原因则是白内障、未矫正的屈光不正和青光眼。导致中度视力障碍和重度视力障碍的疾病中,白内障和青光眼的增幅最大。
青光眼在中国的致盲眼病中排第三,由青光眼引起的大多数失明是不可逆的。因此,需注意定期对高危人群进行眼科检查,早期发现和诊断对于延迟青光眼的进展和减少视力丧失至关重要。高危人群包括:青光眼家族史;高度近视远视者;不到40岁即戴老花眼镜的人;眼睛曾受外伤或患有其他眼病;长期滴用含激素眼药水,或需长期全身应用激素;糖尿病、高血压患者等。
黄斑变性是中国人群中度至重度视力障碍的第三大常见原因,也是失明的第四大常见原因。研究表明,老年人群中黄斑变性的患病率更高。北京协和医院眼科主任医师陈有信在文章中指出,该病目前尚无有效预防手段,日常生活中应注意避免光损伤,注意用眼卫生避免高度近视,避免营养失衡,控制体重,控制心血管疾病等基础疾病,避免饮酒吸烟等。
白内障是全球第一位致盲性眼病,各种白内障中,最常见的是老年性白内障,多出现于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北京同仁医院白内障中心主任医师宋旭东在文章中指出,目前尚无研究证明有确切的措施可以预防白内障或减缓进展,但要注意做到:定期做眼部检查;戒烟限酒;孕妇规律产检,发现问题及时治疗;积极治疗其他全身疾病;多吃蔬菜和水果;户外活动戴太阳镜;注意用眼卫生等。
特定人群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让失明人数大增
> > > >
糖尿病患者需定期检查、适当治疗
导致失明的疾病中,只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特定年龄患病率推动了失明人数的增长,而且比人口老龄化的影响更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是一种可预防和控制的致盲性眼病。尽管其不是中国人群视力丧失的主要原因,但自1990年以来患病率一直在上升,特别是由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引起的失明人数大幅增长。
过去30年来,随着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高血压、高脂血症和高血糖症已成为影响人们健康的重要问题。2019年,中国有1.16亿糖尿病患者。这些代谢性疾病的迅速增加,也将增加中国眼病的负担。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眼科主任医师齐慧君在文章中指出,做到戒烟、控制血糖、控制心血管疾病(如高血压、血脂异常等)等诱发疾病的高危因素,同时应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就能很好地预防疾病的发生。需要注意的是,糖尿病患者应注意即使目前视力及眼底情况良好,也有发生严重眼底疾病的可能,需要定期检查、适当治疗。
目前,我国中度和重度视力障碍的情况仍然严峻,文章开头的研究强调,老年人群的白内障、儿童青少年的屈光不正,以及越来越多可能发展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患者应重点预防和干预,防止发生视力减退。
编辑 || 燕声 李娜
值班主任 || 范宏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