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共享办公空间

1675字 | 3分钟阅读

21世纪以来,随着知识型经济的发展和信息网络的普及,人们的生活形态与工作方式发生了显著变化,分散型、移动型和独立型的劳动者比例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人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工作模式,开始使用共享办公模式,相应工作场所的格局也发生着巨大的改变。在用户需求变化、市场虹吸及政策引导的多重作用下,以低成本、灵活开放、鼓励交往等为特征的共享办公空间应运而生。

共享办公空间兴起于美国,以灵活开放、鼓励交往为主要特征

Coworking(共享办公)一词最早由美国人柏尼迪卡芬 (Bernie DeKoven)于1999年发明。2005年,Google软件工程师布莱德纽伯格(Brad Neuberg)将“9 to 5 group”重新命名为“Coworking”。2005年8月9日,第一个官方的Coworking Space在美国旧金山的Spiral Muse成立。2010年7月10日,Coworking的第一本在线杂志Deskmag上线。

共享办公指来自不同公司或组织的个人在共同的空间进行办公,在此空间中,用户不仅共享了办公环境和设施,同时也共享一定的信息资源,从而达成一定的合作。共享办公空间不仅为共同工作者提供了办公场所,同时也是共同工作者的社群平台。与传统办公环境不同,这种共享的办公空间对工作者租房期限的约束相对较小, 用户来自不同公司或组织,在享受便利的工作台与网络连接的同时,还可以自由交流并交换想法。

国外共享办公空间的四种主要模式

ØWeWork模式。WeWork创立于2010年,以成本控制、空间设计和社区构建为核心,侧重于构建生态和圈子文化,专注于Coworking Space租赁市场。

ØTenTen Wilshire模式。TenTen Wilshire是一个集成公寓、办公、娱乐等多种服务的综合体,鼓励用户在公共区域内多进行交流沟通,是典型的社区概念联合空间。

ØYC模式。Y Combinator是综合性共享办公空间,侧重于提供办公空间、投融资对接、创业导师等各种资源,强调资源整合,是典型的孵化器公司。

ØRocketSpace模式。RocketSpace侧重于整合资源,打造生态系统,专注于做未来独角兽的孵化,此类模式的收费相对较高。

国内共享办公缘起于90年代的服务式办公空间

伴随我国经济发展不同阶段的特征和需求,国内共享办公空间存在多种形式,它们各有异同。

1990年代,正值我国改革开放,大量外资企业进入中国。REGUS作为全球灵活办公的的领导者,在1995年布局中国业务,在我国引进“服务式办公”的概念,在国内开创了全新的业态,为大量外资企业在中国的落地提供了极大的帮助,其价格虽然相比传统的写字间租赁高,但还仍然占有一定市场。直至2014年,我国共享办公都以服务式办公模式为主,比较受外资企业、外资在华办事处和大型企业的欢迎。REGUS全球范围内开展业务,包括国内北京、上海、 武汉、广州等一线城市在内。

另一方面,2007年,位于上海定西路的三术沙龙开幕,成为中国大陆地区第一家联合办公空间,随后联合办公空间在中国大陆陆续成立。但接下来几年,联合办公空间在国内发展较为缓慢,直到2014年,数量依然不是很多。

2015年“双创”号召大力推动我国共享办公快速发展

2015年,为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国家发出了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对商事注册制度、科研经费使用制度、创新产业的税收减免制度等进行了一系列的重大改革,极大地鼓励了创业、创新的热情。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平均每天新注册的公司达到1.16万家,大量小微创业企业的办公需求成为办公租赁市场的刚需。我国共享办公空间行业迎来高速发展时期,大量市场主体进入这一新兴行业。同时在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主线的背景下,共享办公行业还承担着去化过剩产能,盘活城市存量不动产,为创新经济发展降低成本的任务。

伴随着“双创”浪潮,我国各地新建了大量联合办公、众创空间。“联合办公、众创空间”作为一种新的运营模式,也被地产公司视为物业转型、降低空置率的又一探索,也为我国日渐增多的自由职业者、小型创业公司提供一个更适合他们的办公方式,同时也可为中国的创意产业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但同时,蓬勃昂扬的态势并不能掩盖我国共享办公空间在发展中的问题。市场环境和用户需求的变化、概念化的“一拥而上”、缺乏明确可行的行业标准、运营主体专业素质和能力良莠不齐等因素,都在制约着共享办公空间这个有着庞大需求产业的发展。

作者:肖李,北大纵横合伙人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