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HiTon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观察到,今年情人节、七夕节等情侣节日,朋友圈秀恩爱、晒礼物的情侣少了很多。七夕节出去吃饭,大街上,也难见情侣的身影,餐厅也不再是人满为患。
无独有偶,今年七夕,微博热搜榜单不再是“七夕礼物”、“七夕仪式感”等内容刷屏,取而代之的热搜词条是“七夕消费暴跌,年轻人不交爱情税了吗”。
为啥年轻人对情侣节日的消费这么“佛系”了?
浪漫经济,资本收割不动了
浪漫经济,昔日资本的香饽饽。
检索了有关情侣相关的节日,从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元宵节、七夕节,西方影响下的月份情人节,到现代创新、基于谐音趣味的“520”、“521”等特别日子,情侣们共同庆祝的节日已悄然增长至近二十个之多。
这些日子,不仅是情侣间情感升温的契机,更是商家们精心布局、大展身手的舞台。各类促销活动层出不穷,力图在这场“浪漫盛宴”中分得一杯羹,困在“恋爱仪式感”的年轻人在不经意间成为了这场经济狂欢的“牺牲品”。
当下,浪漫经济似乎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今年的数据透露出一丝不寻常的气息——以七夕节为例,本应是情侣们争相登记结婚的高峰期,却出现了新人登记数量的显著下滑。据澎湃新闻、南方新闻网等媒体报道,广州今年七夕节的结婚登记对数相较于去年有了明显的减少,而长沙等地的数据同样下滑。
不少年轻人也在网络上发表言论,认为现代的过节,本质是资本主义的消费陷阱。
爱情买卖正在消退
除开节日消费外,与婚恋有关的其他消费也在明显减少。
8月2日,民政部官网发布了《2024年2季度民政统计数据》,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结婚登记数也创下近年新低,仅为2014年同期694万对的一半左右。从2014年起,结婚登记人数几乎呈现一路下滑态势。
结婚人数变少,对婚庆行业的打击是巨大的。
风靡一时的DR钻戒,凭借其“一生只送一人”的独特浪漫理念,缔造了辉煌的营销传奇。然而,面对钻石消费市场的整体疲软态势,DR钻戒的业绩遭遇了显著冲击,母公司净利润同比下降约90%。不少酒企也表示由于结婚登记数下降,白酒的宴席市场竞争加剧。此外,喜糖,婚庆场地租赁、婚纱照等行业也都因为登记人数下降而降温。
影响婚恋的原因很多,经济下行、生活压力、网络上的男女议题……
但是,无论何种原因,爱情买卖正在消退。
单身经济兴起
与浪漫叙事热度逐渐淡出公众视野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单身叙事正悄然兴起,并正在引领着一种新的社会与经济趋势。
根据澎湃新闻报道,2010年中国独居人士(一人户)超过5839万人,占家庭总数的14.53%。在大城市,这一比例甚至更高,如北京高达24.82%、上海高达19.89%、沿海省份,如广东高达21.88%,福建高达18.35%。到2020年,中国独居人士超12549万,占比25.39%。北京高达29.93%,上海高达28.37%,广东高达33.22%,福建高达27.31%。
“单身公寓”“一人食”“一人旅游”……这股最早兴起于日本的风,刮到了国内。单人消费、情感消费以及陪伴式消费也开始成为消费领域的新风尚。
在微博平台,以“一人食”为关键词进行检索,相关话题已经突破了53亿热度。
得单身人者得天下。
不少电商平台、超市也推出“小碗菜”“小份菜”来吸引单身顾客。海底捞等品牌推出适合消费者的单人套餐,打破了“一人食”的尴尬与不便。一人食”走红,也相应带动了预制菜、速食行业的发展。京东数据显示,2021年,米线米粉、高端面食分别同比增76%和62%;空刻意面、西厨贝可意面2021 年销量同比增长 126%、79%。
家电行业也开始转型关注单身人士的需求,推出各类”一人食电饭煲“"一人食豆浆机”“一人食火锅”等,这些家电往往迷你,但又功能齐全。苏宁易购的消费数据显示,2021年5月10日到17日,拥有“一人食”标签的相关小家电销量同比增长均在400%以上,其中单人电饭煲、单人电火锅销量分别同比增长585.8%和626.8%。
单身经济:“独”而不“孤”
“单身经济”持续火热,相应也衍生出单身经济相关联的“陪伴经济”“情感经济”。
人是群居动物,单身不意味着隔绝外界,相反,在生活上有着更高的情感需求。
艾媒咨询发布的《2021中国单身群体消费行为调查及单身经济趋势分析报告》表明,在单身群体对新零售主营品类的偏好上,偏好度排在第三位的是犬猫宠物。2023年,城镇宠物消费市场规模为2793亿元,预计在2026年达到3613亿元。宠物经济的兴起,带动了宠物食品、保险、医疗等相关行业。
年轻人的消费呈现出来的新趋势,让人摸不着头脑。
“五百块钱的火锅毫不犹豫,两块钱的餐巾纸坚决不要。”“二十块钱的奶茶说喝就喝,二十几块的会员能借就借。”也开始学老一辈囤起垃圾袋、薅羊毛;开始清晨去菜市场挑选新鲜食材,在晚上超市打折时段,开始“寻宝”。
归根结底,满足自己情感的消费,他们觉得才是有必要的消费。
这也标志着单身年轻人在消费观念上正迈向一个新的高度,他们更加注重“悦己”体验,倾向于选择那些能够满足个人喜好、提升生活品质的商品和服务,而非仅仅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或外界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