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尔蒂斯坦简介
巴尔蒂斯坦,清代汉文史籍中又叫巴勒提,巴尔提等等,是balti的音译。baltistans 是波斯语音译,波斯语stan和藏语yul为同义。都是“地方”的意思。乌尔都语和波斯文文献把此地叫做“tibet i7 khord”或者“tibet i7 saghir”。中文译为小西藏。
巴尔蒂斯坦的人民70%信仰伊斯兰教什叶派,公园前7世纪是吐蕃王朝的领土,居民多信仰苯教和藏传佛教,这里也是象雄故地之一,后象雄被松赞干布灭掉后,此地便成了吐蕃王朝的土地。
巴尔蒂斯坦在唐代称大勃律,在7世纪时候唐和吐蕃争夺西域,大勃律被吐蕃占领。然后迁移大量吐蕃士兵进驻驻 防,然后和当地民族结合,形成了最早的巴尔蒂斯坦人。后来吐蕃末代赞普达玛去世后,因为没确定继承人,所以 那囊氏的儿子乞离胡和蔡邦氏生的次子维松便带着忠心于自己的一群人,乞离胡占据啰些,维松占据山南地区,两人为了继承权大打出手,展开了24年内战的序幕。从此统一的吐蕃不复存在。
吐蕃之后的青藏高原再也没有一个强势政权,在其后漫长的时间里,其他民族陆续南下陆续来到这里,这些民族有达尔德人、、突厥人、波斯人、哈萨克人,但这些藏人始终没有被外来者同化,虽然叶尔羌萨义德的部将马黑麻海尔达距离拉萨仅有8天时间,但萨义德的突然去世,新上任的拉失德汗命令海达尔原地待命,就地解散军队。虽然不愿意接受命令,但士兵们因气候寒冷纷纷逃亡,海尔达没有办法,只要逃亡克什米尔,后来成了克什米尔的统治者。但就算如此,他们也只是信仰了伊斯兰教,语言还是讲的藏语,成为藏语除不丹之外的第二个讲藏语的境外地区。
巴尔蒂斯坦91%的居民操巴尔蒂斯坦语(藏语分支),但藏文早已失传。但在muhmmad rhaji的多年宣传母语复兴,如今在首府卡斯度已经开办了几十所藏文字母的学校。相对于东部藏语安多藏语,西部藏语更接近古藏语语音结构,它的语音保留古甚至保留了松赞干布在创制藏文前的发音。现代的巴尔蒂斯坦语受波斯语、阿拉伯语、英语、布鲁沙斯基语等语言影响。巴基斯坦建国后,乌尔都语成为国语,其影响正日益增加。
巴尔蒂斯坦雨量稀少、资源匮乏、但它地处南亚、中亚,与中国新疆和西藏相交之处,许多山口和古道沟通了它们之间的关系,从而成为中亚突厥文化、印度文化、藏文化汇聚和融合之地,受到了袄教、伊斯兰教和拜火教等古代宗教的影响,最终形成了今天的巴尔蒂斯坦文化。今天的巴尔蒂斯坦,突出特点一是藏文化寺庙,二是伊斯兰文明和波斯文明。
当地文化藏文化除语言特色外,还有藏语地名和民歌。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人们歌唱《格萨尔》来度过寒冷的冬季。该地还有很多地方,被认为是格萨尔和其妻子是出生在那里。伊斯兰教传入前,苯教和佛教寺院在此地盛行,今天还能看到若干佛像和率堵波岩刻,最有名的佛像岩刻在斯卡度附近的门特尔。
当地的波斯文化和伊斯兰文化也非常显著,伊斯兰教14世纪由波斯传教士传入,到18世纪末该地全都伊斯兰化,当地穆斯林分属逊尼、什叶、努尔巴赫西亚等不同教派,波斯传教士带来了波斯文,使当地自吐蕃崩溃后再无文字的历史终于结束。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波斯语成为其官方语言,波斯文字的传入极大丰富了当地的饮食和民间文化,各种波斯文写的书记和用波斯语文字写出来的藏语歌曲,蓬勃发展起来。
与中国的关系
唐代时候,因为吐蕃的强盛和唐朝在西域的扩张发生矛盾,大小勃律成为其争夺的重点。大勃律在今天的巴尔蒂斯坦,小勃律在亚欣一代,后来大勃律被吐蕃占领,小勃律被高仙芝攻占,因高仙芝的残暴导致葛逻禄人倒戈,所以怛罗斯之战惨败。此战后唐朝退出西域,黑衣大食也放弃了东扩。吐蕃崩溃后,此地便很少有人知道,直到北宋的僧辛勤一行去印度求经书时,路过此地,称呼其为布路沙。
此后直到清乾隆时期,准噶尔汗国被清军灭掉,大小和卓依附清朝,后叛乱。因为南疆有多处山口去往拉达克和印度,为了阻止大小和卓外逃,乾隆帝多次手谕前方将领严格把守各处隘口,最终大小和卓被巴达克山首领擒杀,叛乱平定。
此后在清乾隆26年(1761年),巴尔蒂斯坦正式与清朝建立关系。《清实录》记载七月丙寅日有一条记载:“叶尔羌办事都统新柱等奏:库克雅尔卡座送到巴勒提部落头目乌苏完遣使爱哈玛特至叶尔羌贸易,臣等因该部落上年屡经遣使,恭顺诚切,加以抚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