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作物育种技术及品种创制标志性成果有哪些?

我国农作物育种技术先后经历了优良农家品种筛选、矮化育种、杂种优势利用、诱变育种、分子育种等发展阶段。杂种优势利用有力提升了作物生产能力,推动了现代种业发展。野生稻雄性不育基因的发现和应用延生了三系杂交稻,光温敏核不育水稻资源的应用促进了两系法水稻杂种优势利用,使水稻产量大幅度提升。此外,玉米、油菜、棉花等主要作物杂种优势利用技术不断创新并得到有效应用。应用花药培养、组织细胞培养、原生质体等细胞工程技术,育成一批大麦、油菜、小麦和水稻等作物新品种。进入21世纪以来,以分子标记和转基因育种为代表的分子育种技术开始用于育种实践,利用基于分子标记选择与常规技术结合的分子标记育种技术体系,创制了一批大面积推广的农作物新品种转基因农作物新品种研发技术体系得到不断完善,获得一批重大标志性成果和重大成果,在新品种培育的不同阶段已形成金字塔成果储备。

一、育种技术标志性成果

成果一:中国小麦品种品质评价体系建立与分子改良技术研究(2008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等单位从分子标记—生化标记—粒和面状—食品加工品质4个层次首次创立了符合国际标准的中国小麦品种品质评价体系,建立了中国面条的标准化实验室制作与评价方法,提出并验证了面条小麦的选种指标和分子标记选择体系。发现小麦新基因和新标记26个,发掘并验证可用于育种的分子标记13个;育成优质小麦品种“中优9507”、“中作8131-1”“临汾5064”,已成为全国优质麦育种的骨干亲本,以此作亲本育成的优质品23个,累计推广1.8亿亩。

成果二:矮败小麦及其高效育种方法的创建与应用(2010年获得国家技进步一等奖)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等单位在国际上首创了将显性核不育基Ms2与显性矮秆基因Rht10紧密连锁于4D染色体短臂的重组体,即矮败小麦特种质资源。创建了基于矮败小麦的小麦轮回选择技术,构建了矮败小麦高效育种平台和全国矮败小麦育种协作网。利用矮败小麦高效育种方法育成国家或省级审定新品种42个,累计推广1.85亿亩,累计增产小麦56亿千克,农民增收82亿元,应用景广阔。

成果三:抗条纹叶枯病高产优质粳稻新品种选育及应用(2010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等单位首次建立了规模化水稻条纹叶病抗性鉴定术体系,筛选出高抗种质212份,为培育抗条纹叶枯病水稻新品种定了技术基础。挖掘和标记水稻抗条纹叶枯病基因/QTL,创建分子标记聚合育种技术体系,从水稻高抗种质中挖掘抗条纹叶枯病基因/QTL 24个,占国内外已报道的71%;精细定位主效抗病基因Stv-bi;开发抗病基因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16个,标记选择准确率达95%以上;综合利用常规育种和分子标记技术,创建了抗条纹叶枯病高产优质水稻分子标记聚合育种技术体系,创制抗条纹叶枯病优质新种质16份。育成不同生态类型的抗条纹叶枯病优质高产水稻新品种10个,实现了南方粳稻区抗病品种的快速覆盖,2007-2009年新品种推广8 314.57万亩,社会效益116.1亿元,2009年推广面积占南方粳稻区种植面积的78%。累计推广13 634.17万亩,社会经济效益190.14亿元。

成果四:两系法杂交水稻技术(2013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袁隆平院土领衔完成的两系法杂交水稻是国际首创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为农作物遗传改良提供了新的理论和技术方法,确保了我国杂交水稻研究与应用的世界领先地位。该成果建立了完善的杂交水稻育种体系,提出了育种方法从三系法→两系法→系法、优势水平从品种间→亚种间→远缘杂种优势利用的杂交水稻育种战略;阐明了育性转换与光温变化的关系;探明了不育系温敏感时期和敏感部位的不育系光温作用机制。借鉴两系法杂交稻的理论和经验,两系油菜、高梁、小麦相继研究成功,为难以实现三系法杂种优势利用的作物提了新方法。

二、农作物种业品种创制标志性成果

成果一:高产稳产广适紧凑型玉米单交种郑单958(2007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等单位共同完成的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项目“高产稳产广适紧湊型玉米单交种“郑单958”,采用耐密高产为核心的集成育种技术,培育出集多个优良性状于一体的玉米自交系“郑58”和单交种“郑单958”;在研究分析“郑单958”高产生理、生育与遗传的基础上,集成了规模化繁制种和配套生产技术;与授权企业结合,开展育繁推产业化应用研究。从2004年始,成为我国第一大玉米主栽品种和年种植面积最大的农作物品种,推广速度超过“八五”以来所有玉米品种。阻止了跨国公司对我国玉米种业的冲击,促进了民族种业的成长,成为品种权经济发展的典范,也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

成果二:玉米单交种“浚单20”选育及配套技术研究与应用(2011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获奖项目“玉米单交种‘浚单20’选育及配套技术研究与应用”。针对黄准海夏玉米区自然灾害多,高产、优质、抗逆品种少等生产问题,浚县农业科学研究所在“863”计划等重大项目资助下,育成的“浚9058”和“浚92-8”两个优良自交系,显著拓宽了我国玉米骨干自交系的遗传基础、提高了丰产性和抗逆性。以“浚9058”为母本、“浚92-8”为父本育成的玉米单交种“浚单20”,突破了高产、优质、抗逆有效结合的技术瓶颈。通过良种良法配套,多次创造15亩、百亩和万亩连片世界夏玉米同面积高产纪录。2004年以来,“浚单20”连续被原农业部确定为全国玉米主导品种,广泛种植于河南、内蒙古、湖南等十多个省区,产生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成为黄准海地区第一大种植品种,为抵御国际玉米种业快速进入黄淮海市场做出了重大贡献。

成果三:广适高产优质大豆新品种“中黄13”的选育与应用(2012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本项目针对黄海地区大豆南北跨度大,生态条件复杂,品种适应范围窄、单产低、品质差等突出问题,开展广适高产优质大豆新品种选育与应用研究,取得重要进展和显著成效。建立了广适高产大豆育种技术体系,提出了不同纬度与遗传远缘的亲本杂交培育广适大豆的育种新方法,创建了广适高产大豆育种技术体系,培育出广适高产优质大豆新品种“中黄13”,先后通过国家以及安徽、河南、湖北、陕西、山西、北京、天津、辽宁、四川9个省市审定,适宜种植区域为北纬29°~42°,跨3个生态区13个纬度,是迄今国内纬度跨度最大、适应范围最广的大豆品种。建立了“中黄13”育繁推一体化推广模式,实现了全国14个省市大面积推广应用。2007-2010年种植面积持续居全国首位,累计推广5 000多万亩。2005年以来连续7年被原农业部列为全国大豆主导品种,是自1995年以来唯一年推广面积超千万亩的大豆品种。获中国和韩国新品种权各1项,是国内首次获国际植物新品种权的大豆品种。

成果四:小麦新品种“百农矮抗58”选育及应用(2013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百农矮抗58”是河南科技学院茹振钢教授培育的高产优质广适型小麦品种,在2005年脱颖而出,“百农矮抗58”已成为河南省实现小麦连年高产稳产的主力品种,也是国家小麦生产的支柱品种,为促进河南粮食核心区建设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百农矮抗58”在生产中的优异表现,对实现大面积均衡增产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贡献突出。在众多小麦品种中,“百农矮抗58”突出表现了五大优勢:一是高产稳产,一般亩产550-600千克、高产示范田亩产可700千克;二是抗冻耐早,苗期能抗-16℃低温,根系发达,根深较一般品种增加20-30厘米,耐早能力强;三是矮秆抗倒,株高70厘米左右,茎坚实重心低,抗倒能力强;四是抗病广适,高抗条锈病和秆锈病,中抗纹枯病和白粉病;五是品质优良,粒容重819克/升,硬度指数65,面团稳定时间6.3分钟,在原农业部优质面条小麦品种评比中连续两年名列第一,属优质中筋品种。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