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样的花木兰

今天跟朋友闲聊时,一个段子把我逗笑了,“看花木兰买一套马术装,要逛遍城东南西北,就知道她肯定是个妹子”。

这引发了我“聊历史毁童年”的兴趣,今天就跟大家聊一聊这位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巾帼英雄,文章比较轻松,不必多联想。

我们小时读书,受杜甫“三吏三别”以及陈涉吴广“大泽乡”的影响,容易误认为木兰是被迫替父从军,是被压迫者一路逆袭的故事。

但现实并非如此。

首先,“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木兰的老爸不是无名之辈。

其次,“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不仅代表着花家的富庶,也代表着这位新兵蛋子第一次上战场,就是精锐骑兵。

一个女性能够骑马披重甲,其身体素质可不是一般的好,木兰不是被迫替父从军,而是响应君主的征召。

在北魏时代,军事贵族们一半的家庭成员组织仆人从事生产(木兰当户织,是监督管理),另一半的家庭成员脱产从事军事行动(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通过响应号召,获得封赏的土地以及免税政策;通过战争纵兵掠夺、分享战利品和俘虏,运回家后用于免税土地上的扩大再生产(小弟磨刀霍霍向猪羊)。

军事贵族通过不断扩张带来的收益,与君主形成了一种共生的契约关系。

所以,木兰不需要被押着走,而是主动去集结。

类似于《权力的游戏》,五王之战的领主们征召他们的封臣,各封臣再征召他们麾下的骑士,骑士们备齐他们的装备和随从,前往集结点汇合。(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

几天就能跨越小半个中国,不会是陈涉吴广的戍卒,只能是精锐骑兵。

木兰颇似“塔斯的布蕾妮”,是由于父亲年迈无法披甲出征,弟弟尚且年幼,只能自己率领家族武装,代表塔斯岛响应拜拉席恩家族的诏令。

而且,木兰不是一个人应召。

无论在北魏时代还是“权游世界”,一名富庶的骑士都有侍从骑兵和伙伴骑兵,骑士野外扎营时有独立帐篷,换重装铠甲时也有自家侍从协助。(外人安能辨我是雄雌)

木兰出征时更类似于一支花家的独立武装,她去东南西北各市买的马和装备,是给下属配齐。花家要是没有战马缺乏训练,木兰也不可能第一次集结就有日行百里的速度。

同样,若没有年少时军事老师的系统教育,以及精锐伙伴骑兵的保护,木兰也很难在十二年的厮杀中幸存,策勋十二转,勋号“上柱国”,享受正二品的待遇,把军功干到了封无可封的极致。

至于木兰出征,也不是我们老师口中的为了国家和民族,她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她的家族。

十二年的军事生涯结束后,木兰接受军功换来的勋官和赏赐,但是拒绝入朝,对天子给予的高官厚禄(尚书郎)弃之如敝履,完成了对天子的军事义务后,就带着部曲伙伴和战利品回家。

甚至仔细读一遍《木兰辞》,也会发现三分之二以上的部分都是在描绘家族。

政府主导的流行文化,很多都是为了政治服务。

美国人搞的二战电影和游戏,让欧洲人已经认为是美国打败了纳粹,同样,唐朝乐府的《木兰辞》能大流行,也有历史的原因。

北魏隋唐是中国门阀的巅峰,这些军事贵族们喜欢军功扩张,喜欢相互联姻,喜欢繁殖家族,就是不喜欢把女儿嫁入皇室,跟皇室走得太近。

而《木兰辞》就是歌颂军事贵族自己的,号召门阀子弟回归,以家族为重,希望朝廷少管,跟如今老美共和党的口号几乎如出一辙。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木兰辞》的流行,不是我们以为的庶民胜利,而是军事贵族集团对皇权的胜利,它鼓舞着唐初年轻人不去朝廷当尚书郎,而是跟着军事贵族集团搏一把,争当上柱国。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