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宣传:直播不该如此任性

下馆子吃饭,却不知不觉成了“吃播”;去理个发,结果变成造型师“云炫技”的模特;在公园或景区散步,也有可能在别人的直播间里“跑了趟龙套”……如今我们身边,这些“被直播”的情况时有发生。

有类似遭遇的网友说,“被直播”会让人产生心理负担,感觉受到了冒犯,一些商家和主播为了引流简直“魔怔”了。但也有人认为,网络世界这么大,寻常人谁也不认识谁,搞这种直播无伤大雅。现实中,“被直播”的双方各执一词,常会闹得不愉快,甚至引起纠纷。

那么,“被直播”通常有哪些情形?为何有人肆无忌惮地拿别人来当直播对象?怎样才能减少一些争议?

某地老街变身“网红直播街”,主播户外扎堆直播 图源:视觉中国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至2023年末我国网络直播用户规模达8.16亿人,其中电商直播用户规模为5.97亿人。也就是说,除了专业做电商直播的,还有很多人也在玩直播。

在面大量广的直播中,就有一些是把镜头对准了普通人。

比如,有的商家把顾客当作自夸的佐证、引流的工具。在直播平台上,一些商家会对着自家店面直播,那些人来人往的画面被当作“口碑好”“人气旺”等宣传噱头。更大胆些的,还会对着客户“贴脸开大”,如有的饭店搞直播营销,竟然“怼脸”拍下食客吃相;有的健身房为了拉关注、增客源,便有意挑选身材好的学员开播。

也有一些“被直播”的情况,是因为普通人误入了直播间,或是被主播“选中”。现在“网红”城市、景区、打卡点很多,在流量的吸引下,不少人会去实地做直播。而在“一个人+一部手机”即可直播的情况下,路人很难分清对方是在直播、拍风景还是视频聊天。很多情况下,路人毫无防备地走入网红直播间。

而在一些主播更密集、直播更盛行的地方,“被选中”的方式也更多样。被主播采访、参与到直播的PK游戏中……路人稍不留神就会成为直播游戏的一环。

无论哪种情形,“被直播”者和网友多半对此行为表示反感。因为这些直播行为背后往往藏着获利的私心,而消费者和路人却平白无故地被当成了“工具人”。更憋屈的是,“被直播”者大多是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被拍摄,即便他们发现后提出异议,通常也只会得到一些敷衍的回应。 比如“画面一闪而过的,没人会记住”,或者“大家都是普通人,互相都不认识,没啥影响”,有时还会被倒打一耙,被说成是“太计较”了。

网络主播在户外直播 图源:视觉中国

尽管会惹人不适,甚至触及隐私和道德边界,但仍有部分主播不肯收起自己的镜头,继续将他人作为直播对象,一个重要原因是利益作祟。

就像对准自家客户开直播的商家,目的多是想用实时的“买家秀”来做“卖家秀”,并借此获得直播平台的一些推流倾斜,从而吸引更多客源。盯上路人的主播,大多是想通过满足网友的猎奇心理来给自己增加流量和粉丝。

而“富贵播中求”之所以时常出现,还有一个原因是纠错成本较低。

一方面,有些“被直播”的路人对于成为“龙套演员”没有一点点防备,使得本该追究的责任逃了单;另一方面,有些人发现自己“被直播”,但交涉过程中无休止的争执扯皮、繁琐复杂的取证维权都让不少人想着“这次就算了”,真正“一磕到底”的少之又少。

这些因素在无形中助长了肆意拿他人“开播”的气焰,并导致一些谬论传播开来,比如“普通人何必在乎肖像权”“公共场合的行为直播出去并不侵犯隐私”等,有些主播也会滋生侥幸心理:就算碰到一两个较真的,大不了暂时“认怂”,继续找下一个目标就好。

此风若不及时遏制,到头来只会纵容更多不负责任的直播行为发生。正如一些网友所担忧的,“当直播越发普遍,大家就会更频繁地在毫无准备或未加修饰的状态下被曝光,这意味着将会面临更多的尴尬时刻和‘社死’现场”。

漫画:“众目睽睽” 图源:新华社

那么,如何才能让“被直播”不再任性下去?

讨论这个问题前,有必要先厘清一点,我们每个人的肖像权、隐私权都是受法律保护的,未征得同意就擅自拿他人直播,不光是对他人的冒犯,更是涉嫌对其权利的侵犯。在这个前提下,笔者想说三句话。

“被直播”者不妨勇敢说“不”,拿出维护自身权利的硬气。 现实中,有人可能因为顾及面子、性格内向,或是不希望自己在公众场合显得过于敏感,会选择避免冲突,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但当直播出去的内容对生活造成影响,比如被人误解、嘲笑或被讥讽为“托儿”时,又会对当初没有捍卫自己的权利而懊悔。所以,唯有果断拒绝不情愿的“被直播”,才能从源头斩断困扰。这不仅是在保护自己,也能为形成更好的社会风尚贡献一分力量。人人说“不”,投机取巧的“被直播”自是无源之水。

作为直播方,则应守好边界,懂得尊重才能细水长流。 通过直播真实场景来作宣传推广,有时能赢得更高的关注度,但是务必要尊重人们的知情权和肖像权,尽到提前告知的义务。 比如,在直播范围内设置明显的标识,或在开启直播前进行提醒,让往来的人知道自己可能会出现在直播中。 毕竟,并非所有人都愿意在直播中露脸,这点必须理解。 “趁人不备”所取得的直播效果,或能换来一时的话题和流量,但信任危机、纠纷官司等也会随之产生。 只有真正尊重每个人的意愿,自觉维护他人权利,才能找到义与利、法与理之间的平衡。

投诉维权的渠道也当更加便捷畅通。 很多时候,“被直播”者发现找个说法、求个结果并不容易,才会选择忍气吞声、不了了之。例如,一些平台就要求必须提供直播间的具体账号才受理投诉。有网友就反问:“直播的人咬死不说,还能硬撬开嘴不成?” 在笔者看来,直播平台不能只把难题丢给公 众,而是该作更多换位思考,优化现有投诉处理机制,降低维权门槛,让人们能够方便地反映情况并得到及时回应。同时,也需要行业管理部门细化“被直播”的边界和准则,开放好记、管用、知晓度高的举报渠道,从而更好地运用全社会力量来共同遏制“被直播”的不良现象。

来源:浙江宣传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