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Top车顶、导航卷纸…那些年脑洞大开却走下历史舞台的汽车安全设计

不同于三大件百年来都占据话题热榜,汽车安全技术似乎是近些年才火起来。安全话题热了,不光是未来技术有了很高的关注度,一些曾经出现过但后来却又消失的,也有很多人感兴趣。

今天我们给大家介绍的这几个经典汽车安全技术就是如此,它们曾红极一时,却生命短暂。想知道为什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车载导航鼻祖

很多新手有过这种体验——记不住路有点慌,可一只眼睛看交通灯,一只眼睛看车,手里脚上都忙活着,哪还有功夫去判断道路正确与否。所以车载导航确实是个好东西,它让我们开车少了很多迟疑,交通事故率也就降低了。

车载导航在这几年陆续成为主流车型标配,但其实这并非新鲜事,反而是「老古董」。早在1930年代,就出现了一款名为Inter-Auto的地图导航外接设备,不过直到1990年代,车载GPS定位技术才开始逐步兴起,在此之前,人们肯定感受不到车载导航有多高级。但我们知道,拉力赛中有一本「路书」,路书上标记了比赛线路中的各种状况,赛车手因此有了更多精力攻克赛道。

Inter-Auto就相当于简易版本的「路书」,它使用卷纸地图,你需要做的是将地图插入设备并手动设置当前位置,设备因为与速度计相连,车动、地图上的标记就会跟着驾驶方向移动。不得不感叹智慧的光辉闪耀,如此有趣的技术要火呀。

不过事与愿违,Inter-Auto销量并不好,甚至很快就下架了。如今想想,和以下原因有很大关系:

1. 当时的汽车速度计不太靠谱,与之对应的行驶距离也有偏差,无法准确反映车辆当前位置;

2. 在大幅转弯时,导航无法识别,很容易偏航,需要手动进行校准;

3. 没有路径规划功能,技术虽新鲜,但丰富度不高,效率可能还不如“副驾驶手拿一本地图手册”;

4. 1930年的道路环境比较单一,车载导航的使用需求不算高。

T-Top车顶,敞篷车的「房梁」

敞篷车很拉风,但没有了“头盔”,很怕侧翻。

是不是有可能找到一种折中方案呢,既保证乐趣,又保证安全?像运动头盔一样做成镂空的结构,可行吗?

多年前,工程师还真就这么干的。T-Top车顶是封闭式和敞篷式的折中方案,在拆卸掉车顶之后,却保留一根纵向杆来确保车身刚性。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这种设计被大量应用于量产跑车上,比如1968年的雪佛兰Corvette轿跑车、1979年的道奇Magnums GT都是很经典的车款。年纪大一些的朋友可能还会记得在《霹雳游侠》中的那款神奇跑车庞蒂克火鸟,在剧中,它化身为AI智能汽车K.I.T.T,帅气前卫的造型可是迷倒不少人。

不过T型车顶由于结构问题,在车顶防水方面始终拿不出彻底的解决方案,大家也是叫苦连连。再就是美观问题了,敞篷车要的就是自由,一根梁横亘其中,很多人接受不了。

厂家也不得不考虑利弊,比如第一代到第四代Camaro都提供了T-top车顶作为选装,但从第五代(2006-2015年)开始,T-top车顶就被迫放弃了。

有人会问,现在汽车安全呼声这么高,T-top车顶有没有可能重复光彩呢?

看起来不太可能,比如IIHS在2020年出具的一份调查报告称,针对2014至2018年的事故数据,统计近5年出厂、同时拥有双门硬顶以及敞篷两种车型的车款,根据车祸和死亡率的分析,敞篷车(顶篷收起状态)事故率竟然比非敞篷车还低。

篷版确实不够安全,但驾驶者知道不够安全,驾驶起来就更小心了。

该研究发现,与硬顶版相比,敞篷车每行驶1英里警方报告的事故发生率减少了6%,驾驶员死亡率降低了11%,这与敞篷车驾驶员的安全意识更高有关,也得益于它的A柱是经过了特殊加强处理。当然,敞篷车发生致死事故时乘员被抛出车外的可能性更高,但T-top车顶也不能避免乘员被抛出呀。

硬核玩法之车灯雨刮器

车灯就好比人的眼睛,点亮了我们前进的视线。从生理结构说,眼睛分泌物具有清洁眼睛的作用,比如像眼泪就具有这方面的作用。眼睛有自清洁功能,那车灯是不是也可以配置呢?

1970年,车灯雨刷器第一次出现在萨博汽车上,后来非常盛行。这个配置可以让车灯保持整洁,不会被遮挡,像奔驰W123 、沃尔沃 240、宝马E30都采用了这种设计。

那为啥这么实用的技术就没有继续推行呢?

这还要与汽车设计发展有关,在以前,汽车前脸多采用方正造型,车灯又经常内嵌于前保中,车灯罩因此是方方正正的,雨刮器方便使用。

但后来,车灯开始开眼角,灯罩弧线加大,甚至与翼子板融为一体,这时候再用雨刮器就很别扭了,比如Volvo S60,因为车灯罩弧线大,雨刮器效果打了折扣。

更不用说现在的汽车,像领克系列,你给大灯装雨刮器试试?

大灯雨刮器走下舞台,还因为我们又设计出了更科学的大灯自动清洗装置,在前灯的下方有一出水口,随时可以清洗前灯的灰尘及污垢,因为水冲刷的面积更大,效果要比雨刮器好。

懒人福音,自动安全带

虽然大家都知道不系安全带致死率会蹭蹭上涨,但侥幸心理作祟,不系的大有人在。既然很多人不爱用安全带是因为嫌麻烦,那是不是可以设计一个“懒人安全带”呢?

20世纪70年代,通用、福特,大众、奔驰、丰田等汽车公司都在做相关尝试,1972 年大众公司首先推出了自动安全带,而后自动安全带在北美开始流行。

国内引入比较晚,最知名的就是在90年代作为进口车来到国内的福特天霸。

那自动安全带是怎么实现自动工作的呢?

本质上,它属于两点式安全带,一点固定在车座一侧,另一点安装在内门框上半圈的电动滑轨上,当打开车门时,滑轨电机启动把安全带拉向前方,松开安全带,如果关上车门,滑轨电机工作把安全带拉向后方,安全带把乘员固定在座椅上,由于少了每次上车系安全带卡扣、下车松卡扣的环节,确实很方便。

但懒人设计的代价是它有缺陷,因为采用的是两点式安全带,在事故发生时它并不能把乘员牢固地固定在座位上,很容易引发二次伤害,因而在20 世纪90 年代后期就基本消失了。

行人保护安全气囊,待下架产品?

在中国,25%的交通事故死亡率都是行人,在欧洲这一比例为14%,美国12%。另外还有无以计数的行人受伤。车辆与行人碰撞造成最严重的伤害在于头部。主要是与引擎盖下坚硬构造、挡风玻璃下部或A柱撞击所导致的。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沃尔沃在2013年推出了行人安全气囊产品,并首先应用于V40车型中。车身安装了7个传感器,接收信号并反馈给控制组件。当车辆与物体碰撞时,信号会发生变化,控制单元会对信号进行分析,如果将前方物体认定为行人的腿部,安全气囊就会展开。

就好比做面包,烘箱的空间要够才行,不然烤炸了咋办。安全气囊也是一样,为了提供足够的展开空间,车辆引擎盖铰链安装有特殊的释放装置。当系统被激活时,会自动松开引擎盖后板,同时气囊被激活,最终可将引擎盖顶起约10公分。

打开凤凰新闻客户端 提升3倍流畅度

这么完美的设计按理说要广泛推广下呀,但很可惜。这次不是因为技术不够先进,也不是因为有安全疏漏,而是成本实在太高,安全气囊+主动弹起式引擎盖配件,支出得几万。

严格来说,沃尔沃并没有正式宣称外置安全气囊方案失败了,不过2013年底沃尔沃副总裁Lex Kerssmakers曾对外界透露:“在沃尔沃V40上采用的行人保护气囊将不会出现在下一代XC90上,甚至今后的车型都不会配置”。现在看,确实如他所说。

雅斯顿小结

你可能会觉得,这些汽车安全技术距今都过几十年了,过时也正常。也不全然,比如1963年,沃尔沃在自产的沃尔沃PV544汽车上装配了该安全带,并向其他汽车厂商推广,自1967年三点式安全带大量使用,现在它依然是主流。

以上这些安全技术会消失,原因可总结为以下几点:

1. 技术本身存在漏洞,不一定真安全、可靠;

2. 技术更迭,被更实用的新技术所取代;

3. 成本太高,后期维护更换费用负担不起;

4. 车型设计审美改变,导致安全设备失效或者不受时代欢迎。

大家也不妨留言讨论下,你觉得现在还有哪些安全配置可能要走下历史舞台,他们有带给过你什么安全体验吗?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