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郑大圣、杨瑾执导,袁媛、陈麒凌编剧,海清领衔主演,根据云南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校长张桂梅真实事迹改编的电影《我本是高山》将于24日正式上映。但电影首映、点映后,在网络上遭受差评引发巨大争议。
《我本是高山》海报上写着“根据张桂梅真实事迹改编”,点映场后,观众对电影的改编有不少争议之处,比如张桂梅校长创建女校的信念感放错了位置,张桂梅在采访中曾表示,支撑她走下去的力量是心中信仰。但影片里,海清饰演的张桂梅几次支撑不下去的时候,电影闪回出现的都是去世的丈夫(胡歌扮演)。
此外,争议比较大的地方是现实生活中张桂梅学生的父亲酗酒,到了影视作品里,变成了母亲酗酒。很多网友认为这一情况有悖真实,让人无法信服。
11月21日,该片来到成都路演,主演海清也就“酗酒母亲”的争议做出回应。她也表示,前期采风在当地确实看到过很多类似的情况,“我们选择了这样一个母亲的形象,更重要的是,其实她本身就是一个受害者……她无法去给予孩子爱。”
海清说,“主要是想表现张老师不光是对孩子的救赎,也是对母亲的一种救赎。大家应该看到了,其实后来在张老师的帮助下,她也到了学校去,在食堂工作,真的做到了张老师拎着她衣服说的那句话——你站好了,一定要站好了。”
此前11月19日,《我本是高山》编剧袁媛发文回应酗酒父亲改成酗酒母亲的争议:“目前它遭遇的舆情,就像电影里阻挡女孩子上学的势力一样,他们不想让更多女孩看到,他们害怕了,所以就滚成一团的黑过来。但无论他们如何恐吓,这样的电影依旧会被拍摄,被放映。”
随后,编剧袁媛删除了该微博。
11月19日下午,@中国电影报道 官方微博发布长文进行回应。回应中提到,早在《我本是高山》首映前的9月份,就已经有人为这部影片的“口诛笔伐”做着铺垫。这些人依靠“男导演、男演员”,首先挑起性别对立的争论,表达着“男导演拍不好女性故事”的离奇逻辑;事实上,看过影片的观众都应该清楚地知道,本片对男性角色着墨极少,其中的每一位女教师、女学生都有着各自立体、丰富、生动的性格,都闪烁着真实的光彩,根本不存在消费女性、物化女性、贬低女性的现象。
这些人通过断章取义,让人们只看到了“酗酒的母亲”,没有看到这个角色的后续:张校长不仅拯救了女孩儿,还拯救了这位母亲,让她也在华坪女高开启了自己新的人生——这个片中小小的段落正体现着张校长无私的爱和坚定的信仰,她不只是改变了一个个大山女孩的命运,更是改变着一种世俗的陈旧观念,而这种改变正推动着民族文明的进步。
该片导演也曾回应这一争议,11月20日,在《我本是高山》的路演现场,一位观众问到了关于“酗酒母亲”的问题。
导演回应称:“就我们在当地去走乡串寨,我们的实地的调研,我们看到的情况,在那样的一个山区,类似的情况很多,甚至有远比画面里呈现的更不堪的情况。”
《我本是高山》根据真实真实事迹改编。据红星新闻报道,影视工作者肖先生表示,真人改编电影的所谓边界线用一句俗话来说就是“大事不虚,小事不拘”,在确保基本故事架构有事实根据的前提下,可以大胆进行艺术性的虚构,毕竟“真人改编电影”本质上是一部电影,而不是新闻专题片,它要符合电影艺术的创作规律。如果决定要用真实人物原型的真名来命名角色,那就要更加恪守“大事不虚”这个底线,否则极容易引发舆论争议。
编辑|卢祥勇 杜恒峰
校对|何小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