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百年英汉科普文本翻译研究》由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发行。
该书是西安外国语大学石春让教授的最新研究成果。该书系统分析了我国一个世纪以来英汉科普文本翻译的发展,将百年间的英汉科普文本翻译史划分为5个阶段,描述了重要的科普译著和译者及其产生的影响。此外,该书还深入分析了新时期我国科普翻译的现状、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策略。
在我国,英语科普文本的译介大概始于清末民初,一百年来经历了5个阶段。其一,清末民初科普翻译萌芽期。这一时期,严复等为了救国醒民,翻译了大量西方社科名著,传播西方先进思想和理念,鲁迅等编译了许多科普小品文,介绍了西方最新的科技发展,如《说鈤》一文就介绍了居里夫人发现镭及镭的特性。其二,20世纪30年代初期科普翻译时期,陶行知等知识分子倡导在中国开展“科学下嫁运动”,开展了一系列科普译介活动。其三,1950—1960年初,中国翻译家译介了前苏联和欧美一些科普名著,其四,1978—1985年,以“科学的春天”为契机,科普著作译介呈井喷之势,上万种外国科普名作被译介到中国,《从一到无穷大》等译作首印达60万册,成为人们争相传阅的必读书籍,掀起了人人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热潮,使“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理念深入人心,为国家的经济快速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五、2005年至今,中国科普文本翻译呈现多元样态,为丰富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为人民的生命健康发挥重要作用。该著作对我国科普文本翻译翻译高潮的勾勒是科学的,也是有价值的。一百年来,我国经历了巨大的历史变迁,英汉科普文本翻译也不同的历史阶段呈现出精彩的特征,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对政治、科技、文化、思想、经济产生的重要影响。
《中国百年英汉科普文本翻译研究》的出版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科普翻译是把用一种语言表述的科技信息用另一种语言转换出来。在当今全球抗疫背景下,人们需要及时了解用不同语言表述的科技信息。科普翻译文本有利于人民群众及时了解科技信息、运用科技信息,来防控病毒,抗击疫情。
编辑:慕容燕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