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武次位面】作者:乐乐
受政策和观念的惯性影响,珠海航展一直是国产先进装备的典型展示平台,因此从10月下旬以来,外界一直对这次航展上的“新家伙”非常期待,但最终登场的重量级选手,还是让舆论有些措手不及。3日下午,随着空军一架轰-6K降落珠海,其两翼下挂载的标志性导弹,瞬间引起了外界关注。没有花费太多时间,舆论很快确定这就是一款新型国产空基高超音速导弹,并贴切的将其称为中国版“匕首”,以应对北方那款著名的同类武器。但很少有人意识到的是,这款新导弹与中国版“匕首”的标签,究竟有多深的技术渊源。
▲引发外界高度关注的新导弹
2018年3月1日,时任俄罗斯总统普京公开俄制“匕首”空基导弹的部分信息,其中“最大速度10马赫,射程2000千米”的描述让外界大为震惊,而西方媒体则嗤之以鼻,认为这不过是俄罗斯军事工业的又一个PPT项目。然而仅仅在10天之后,俄罗斯就公布了其南部军区,由米格-31BM战斗机,搭载“匕首”完成试射的画面,舆论态度也顿时为之一变。最终在2022年3月,“匕首”完成了其服役生涯的首次实战,精确命中并摧毁了乌军的一座弹药库,成就了其全球第一款空基高超音速武器的赫赫威名。
▲俄制“匕首”经过了实战的检验
相比之下,国内也在高超音速武器领域造诣很深,其中2019年10月公开亮相的东风-17,乃是公认这一领域的最强型号,但其只能在陆地上部署的特性,比起能随米格-31BM移动部署的“匕首”,又有明显不如。不过,鹰击-21舰载高超音速武器在2022年4月横空出世后,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种尴尬,之后社交媒体上出现的轰-6N挂载鹰击-21传闻,更是让外界为之一喜。最终,此次轰-6K携带新导弹现身,表明国内已率先完成,海陆空高超音速导弹的全领域覆盖,而新导弹的性能、定位和应用范围,也就随之成为焦点问题。
▲东风-17的技术水平很高
一开始,舆论按惯性认为新导弹属于鹰击-21发展序列,应该是其调整推进系统后衍生的型号。然而,将新导弹与航展上的鹰击-21E模型对比,可以很明显的发现两者一粗一细,截面尺寸差距很大,尾部弹翼结构也有很大区别。从技术和生产制造的角度上来讲,这种“调整”的代价过大,已经不具备同系列生产、降低成本的意义。在这时,外界恍然发现,已经脱离舆论视线很久的一款国产装备——M-20,在外形和结构上与新导弹非常相似,通过进一步对比两者的截面尺寸、整体布局甚至是尾部弹翼后,可以发现这两者的重合度非常高。因此,基本可以断定,此次引发外界欢呼的新导弹,与M-20战术导弹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新导弹与鹰击-21E的区别比较明显
所谓M-20,其实就是国产东风-12近程导弹的外贸型号,这是一款非常特殊而又不引人关注的导弹。其设计定位是取代东风-11,与东风-16组成新的近程弹道导弹体系,但由于其创造性的应用了双锥体设计,为东风-21D、东风-26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因此很少公开露面。与此同时,其也接过了东风-11/15(外销代号M-11/9)的出口职责,以M-20的编号对国际买家销售。在中国与白俄罗斯合作研发的“波罗乃兹”火箭炮中,M-20就以290千米射程的战术导弹定位,被集成到项目中作为“杀手锏”来使用。
▲“波罗乃兹”火箭炮与M-20战术导弹
最重要的是,俄制“匕首”的直接技术源头,正是其“伊斯坎德尔-M”系统中的9M723型导弹。俄方将这款原本射程480千米的战术武器,进行相应调整后挂载在米格-31BM上。当其发射时,不仅省去了导弹爬升段消耗的燃料和时间,而且还赋予了导弹与载机相同的速度和高度,这就是其体型几乎不变,射程却是陆基型号约4倍的直接原因。此次亮相的国产新导弹,在外形上与俄制“匕首”非常相似,其技术原型也与9M723型导弹一样,是一款射程不到500千米的战术装备(一般认为自用版东风-12射程在450千米左右),中国版“匕首”的标签,可谓是名至实归。
▲演变出“匕首”的9M723型导弹
当然,由于中国版“匕首”的载机是仅仅能亚音速飞行的轰-6K,无法与最大速度2.83马赫,能长时间以2.32马赫速度飞行的米格-31相比,前者的作战高度也只有不到18000米,距离米格-31的24000米有一定差距。因此,国产新导弹的最大射程,无法达到陆基型号4倍,即1800千米的高度,大约1400-1600千米就已经很不错了。不过,相比与只能由米格-31BM在机腹下挂载一枚的“匕首”,国产型号能由轰-6K一次性搭载两枚的设计,又形成了数量优势,总的来说算是各有所长。
▲新导弹性能略弱但数量更多
顺便提一句,“匕首”和9M723型导弹的重量都在4吨左右,而M-20自重也在4吨上下,因此新导弹的重量应该也是4吨左右。这意味着轰-6搭载两枚已经就是极限,绝无搭载第三枚的可能。至于歼-16重型战斗机,在理论上也可以挂载新导弹,但考虑到对机动性、航程的影响,以及后勤保障需求,实际上几乎不可能发生。
▲歼-16在理论上是可以挂载新导弹的
从发展时间、技术路线以及性能参数等方面出发,新导弹有明显参考俄制“匕首”的痕迹,这一点可能在情感上让人难以接受,但实际上反而是国内相关技术储备充足的标志。毕竟当下俄方绝无可能外流其“匕首”的核心技术,国内在仅仅获得少量基础信息的情况下,花费少量时间就将俄罗斯引以为傲的“匕首”关键技术破解,并成功复制在国产导弹身上,属于新时代的“看一眼就怀孕”。表明国内在高超音速武器领域的技术发展,已经达到顺手拈来的高端水准。相比之下,受东风-17问世刺激,决心也要发展乘波体弹头的美国,近年来相关测试却屡屡失利,正是“看了许多眼也学不会”的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