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率大幅下降下的产科医院发展之路

人口数量减少是中国未来的大趋势,预计在2022年中国就开始了人口总量绝对性减少。这必然会影响到各行各业发展,不同行业影响程度可能略有差异。研究人口变化规律,把握行业发展趋势,可以有效避免不必要损失。从中国产科发展情况看,就可以很好地说明这一点。

1

在新生人口顶峰加大产科建设力度

2016年中国新出生人口1786万,为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的最高点。“2016年10月是我们院分娩量的最高峰,共接生了约300个婴儿,平均每天10个。记得有一晚,我基本没休息,收了7名待产妇,做了4台剖宫产手术。”北京东城区妇幼保健院副主任医师王霞回忆说。为应对迅猛上升的新生人口,这一年国家卫生计生委在9月27日部署加强生育全程基本医疗保健服务,提出力争增加产科床位8.9万张、增加产科医生、助产士14万名。

国家卫生计生委与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财政部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生育全程基本医疗保健服务的若干意见》要求省、地市、县各级要迅速摸清区域内现有产科服务资源底数,预估新增生育峰值,合理测算需求缺口,着力缓解妇幼健康服务资源结构性短缺的矛盾,争取达到每千分娩量产科床位数17张。2016年7月深圳市有产科床位3778张,年底将达到4000张,2017年将达到4300张,可满足25.8万新生儿的出生需求。在山东临沂,平邑县人民医院扩建病区,床位数量由96张增加到192张,加床后可以有237张,相应的护理人员也增加了一半。

在2003年,民营妇产专科医院是23家,2016年,民营妇产专科医院的数量是690家,在2019年达到了756家,2020年又减少到750家。2016年全国医疗机构妇产科病床数为709919张,2019年为729122张妇产科病床,2020年为718436张妇产科病床。妇产科床位数和民营妇产专科医院经历了短暂上升后开始下降。

2

随着人口下降,

产妇分娩量迅速下降,

部分民营产科医院直接关闭

在新生人口出生数量在2016年达到1786万人顶峰后,2017年开始有小幅度下挫,达到1723万人,2018年直接跳水到1523人,2019年、2020年、2021年分别为1465万人、1202万人、1062万人。出生人口迅速下降,对产科医院的需求也迅速下降。北京市朝阳妇幼保健院2016年全年的分娩量为接近5800,此后逐年下滑,到2021年,下降至2000出头,比4年前减少了一半还要多。在距离北京400公里的河北省邯郸市馆陶县,县人民医院妇产科主任、副主任医师张洁文称其科室分娩量从2016年的1500多掉到了2021年的789。“2022年前两个月才生了50多个孩子,今年的数据也不会好。

分娩量下滑的同时,孕产妇的平均年龄也在提高,特别是在大城市更加明显。多位受访医生都表示,现在很少见到二十四五岁生孩子的初产妇了,大多数初产妇都是30岁左右。

成立于2014年的北京海婴妇产医院经营时间不长就倒闭,其后陷入一系列官司之中。2016年无锡和美妇产医院开始建设,这家医院位于无锡市槐古桥堍,医院总投资两三亿元,使用楼层达 7 层,规模很大,且内部设施相当不错,但建成运营不久即关门,由于经营不善和资金链断裂倒闭关门了,2021年5月,医院被法院查封。2021年11月30日石家庄圣禄嘉妇产医院宣布倒闭。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妇幼保健院的产科共有三层,而现在已经撤掉一层,杭州市第二医院的产科病房则关闭一半。

3

新生人口数量继续下降,

产科前景更加严峻

从全国看,25岁算平均一胎年龄,2021年、2022年、2023年、2024年、2025年之后依次向前推25年,分别应该是1996年、1997年、1998年、1999年。这些年份对应的新生人口2067万、2038万、1942万、1834万、1771万。2000年之后新生人口数量一直在下降,直到2016年达到一个新高点1786万。

从2010年到2020年的人口数据上来看,生育率整体还是在下降,在2020年我国育龄妇女的生育率仅为1.3,处于一个相当低的水平。受到全面开放“二胎”政策的影响,在2016年以后二胎数量明显上升,从2013年的30%左右一直上升到了2017年的百分之50左右,虽然后来占比有所下降,但是始终高于40%。可以很明显地看出,相对于90后而言,80后的生育意愿更加充足,二胎已经成了新生儿当中的主力军。

从这些人口数量的变化看,2021年新生人口数量1062万人,以后年份必然还会持续下降。

4

未来的产科发展路在哪里

从长期看,产科依然会有需求,但是产科市场萎缩已经是必然事件,不确定的是萎缩幅度。对于行业内从业者而言,必然要考虑未来如何生存的问题。

公立医院由于具有普遍服务的特殊责任,一般情况下不会取消产科,只会缩减产科规模。北京宣武医院妇产科主任王世军教授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该院对于产科病房进行了整体装修改造,产科的医护人员、产科床位也将随着孕产妇的变化而及时作出调整,该院还做好了不限制建档的准备。

公立医院也会进行横向联合,增强医院的服务能力,延伸产科的服务范围。北京市东城区妇幼保健院还与协和医院成立了医联体,协和的产科医生定期去前者医院坐诊。有一些危重病人本需要转诊到协和去做手术,但协和医院的专家来了,患者就不必过去。在医联体模式下,东城区妇幼保健院也可以收一些疑难病人。北京宣武医院与河北馆陶县人民医院还打算开展产后康复门诊,处理产后带来的骨盆疏松和一些并发症的问题。

部分公立医院对病房进行装修,开始建立月子中心,提高医院的服务水平,和民营医院展开竞争。

民营产科医院在继续保持并提高服务水平的基础上,也乘机吸收部分优秀人才,提升医院专业技术水平,与公立医院开展竞争。民营医院还依托起机制灵活的优势,大力发展私密整形、产后医美等业务。

从未来新生人口出生数量看,必然要有一些产科或者产科医院退出医疗市场,这是不可阻挡的趋势,区别在于主动选择还是被动选择。民营产科专科医院由于专业单一,直接面对人口萎缩的冲击,必然会有一大部分倒闭。2019年民营妇产专科医院756家,2020年减少了6家。2021年数据暂时无法找到,减少数量一定会超过6家,以后逐年减少直到达成一个新的平衡点。

作者:杨建云,北大纵横合伙人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