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玖启示录

杭州有太多的美食,俞斌的“潮玖”,就是不可或缺的一站。“潮玖”是俞斌对潮州菜和粤菜的学习和思考,一开张已引来无数赞誉。俞斌兄宴客,菜单一头望不到尾,“随便吃点”,也是二十六道菜,以我的饭量,能尝一半就不错了,只能根据菜的外表挑自己喜欢的,花多眼乱,这时候只能以貌取菜了。

三个潮汕卤水菜,分别是卤水老鹅头,卤水鹅肝鹅掌,砂锅鹅血煲,这让我这潮汕人一开始就陷入了思考。问题一:潮州菜代表之一的卤水老鹅头会不会被炒作到遭遗弃?动辄一两千元一个的老鹅头,你敢标三年,我就说五年,最近还出现六年的,“潮玖”很实在,不忽悠,只说是老鹅头。狮头鹅最珍贵的就是它的头,这个头,是典型的“脑袋大脖子粗”,头部前额肉瘤发达,向前凸出覆盖在喙上,两颊还有一左一右对称的黑色肉瘤,这些肉瘤包括皮肤增生组织和骨质凸起,肉瘤的外层由角质皮肤和肉质组成,主要成分是胶原蛋白。狮头鹅每天平均要吃2公斤牧草,90天已经可以长到16斤,这时叫“仔鹅”,此时出售对养殖户来说是最经济的。200天是狮头鹅的成年期,此时公鹅可以长到20~24斤,母鹅可以长到20斤,并且开始产卵,年产卵25~35个,2~4岁是产卵高峰期,之后走下坡路,5~6岁也就失去生育能力了,再养下去,只能是出于感情了。

养鹅是为了赚钱,理论上确实可能有6年老鹅头,3~6年老鹅头也确实是极品,但这个量极为稀少。以每天2元饲养成本算,大家不难翻出养殖户的经济帐。问题是,消费者根本无法鉴定鹅头的年限,商家就有极大的可能往高年限里说,你吃到的3年、5年老鹅头,那个高昂的价格就有可能包含了智商税,如此玩下去,老鹅头会不会遭遗弃?我的经验是:凡是标了年限的,我都不点,因为我不想交可能的智商税,一两千元事小,被人取笑事大。只写老鹅头的,一定是实诚商家,可以放心点来吃。

思考的第二个问题:何为好的潮州卤鹅?外地人总觉得潮汕人抱团,其实潮汕本身差异性很大,连究竟叫“潮州菜”还是“潮汕菜”,该称“潮汕人”还是“潮州人”都要吵一通。在潮汕,家家户户都经常吃的卤鹅,各人都有各人的标准,每个人心目中都有一家“最好”的卤鹅店。有人喜欢“仔鹅”,说它肉嫩鲜甜,有人喜欢“老鹅”,说它够香有嚼劲;有人喜欢咸一点,说咸有“咸香”,有人偏好甜一点,说甜有“鲜甜”;有人喜欢香料重一些的,说那才入味“够力”,有人喜欢香料轻一点的,说这才有“鹅味”……

我喜欢“潮玖”的卤鹅,主要是喜欢他们对鹅不同部位卤制时间和温度的把握,一切都是“刚刚好”:鹅头有些许嚼劲又偏一点软糯,鹅掌有嚼劲又带着一点点脆,鹅肝软糯又不至于软塌塌,这些口感,都是在对各个部位的精准了解基础上,对味觉最佳感知的准确表达。味道的调配,也是我喜欢的不咸不甜,突出了香和鲜,更难得的是鹅头味道里外一致,鹅头的空间里缝隙多,卤汁很容易进去,我们吃鹅头的皮和肉,不可能不吮吸到鹅骨头,如果处理不好,鹅头的肉够味了,骨头就偏咸,骨头味道合适了,鹅头的肉味道就偏淡,如何做到里外一致,也是卤鹅头优劣的评判标准。汕头东海酒家老钟叔创制的鹅血煲,一改潮汕卤鹅血的传统,用一砂锅卤水煮鹅血,热腾腾,滑溜溜。“潮玖”不是简单的抄袭,而是往卤水里加了花椒,连对花椒一向不习惯的我也觉得这是神来之笔,在“热腾腾”和“滑溜溜”之上,加了“爽歪歪”。

思考的第三个问题:酸汤为什么也可以表现鲜?澳洲鲍鱼纵横交错的结缔组织,将鲜味的氨基酸紧紧包住,这就使得鲍鱼的鲜味很难被味蕾捕捉得到。解决的办法之一就是用极好的刀工薄切,并在高汤里焯几秒,结缔组织里的胶原蛋白分解,释放出氨基酸,一部分跑到汤里,一部分还留在鲍鱼片里,这样鲍鱼片和汤皆鲜。但“潮玖”却不用上汤,而是派贵州酸汤上场,加上鸡枞菌,鲜得出乎意料,而且特别开胃。传统上酸汤用于调味代替盐,酸可以分解河鲜里的土味素,所以可以去土腥,但酸味却与鲜味有相抵效应,酸味会令鲜味失色,炒番茄鸡蛋,做糖醋鱼都不需要加味精就是这个道理。但这个菜用了酸汤而且还如此之鲜,是何道理呢?

《不同发酵工艺的传统发酵酸性米汤(米酸)的特性研究》

2022年2月11日,《Food Science and Humans Wellness》(食品科学与健康)发表了贵州大学与爱尔兰农业部Teagasc国家食品研究中心联合培养博士刘娜等人的一篇论文——《不同发酵工艺的传统发酵酸性米汤(米酸)的特性研究》,揭开了这其中的秘密,原来酸汤里有鲜味物质,他们共检测到16 种游离氨基酸存在于米酸中,包括了呈鲜味的谷氨酸和天冬氨酸,此外还发现了34种香气成分,这大概可以解释“潮玖”的酸汤鸡枞菌堂灼澳洲大鲜鲍为什么这么鲜香的秘密了。俞斌不可能研究和跟踪这么高深的理论,但硬是在实践中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烹饪方法,思路之开阔,尝试之大胆,见识之丰富,不服不行!

思考的第四个问题:未来菜系的边界还存在吗?“潮玖”的菜,吃起来底子是潮州菜和粤菜,但又总觉得在某些方面有大胆的突破:比如鸡豆米菌菇肉酱焖辽参,辽参本无味,鲁菜用大葱让辽参入味,粤菜用鲍汁让辽参入味,而“潮玖”却突发奇想,用菌菇和肉酱给辽参入味,菌菇的鸟苷酸、肉酱的谷氨酸都有鲜味,又加入杭州菜鸡豆米和小葱的元素,底下的烧葱和八角,经高温的石锅加热,香气由下往上冒,这道菜不论是味型还是烹饪方法,八大菜系均找不到对应的座标;

姜葱蒸鱼,这是粤菜的拿手好戏,突出的是清淡。“焗”这种烹饪方法,也是粤菜的特色,但一般用的是浓酱,而鱼露则是潮州菜的灵魂之一。“潮玖”把这三种元素串到一起,用大量的姜丝葱丝垫底,铺上青衣鱼块,鱼露调味,用粤菜焗的方法,姜葱的味道全渗透进了青衣鱼,香得无话可说又不失清淡,鲜得动人让筷子欲罢不能。姜的香味主要是姜醇、姜烯、莰烯、水茴香烯、龙脑、枸橼醛及桉油精等;葱的主要成分是含硫化合物,包括硫醚、硫醇、硫酚、噻吩、亚砜类等,这些化学成分都有一个特点,就是遇热挥发,“潮玖”用的够狠,因为量足够多,“焗”的温度足够高,又有锅盖密封,大量的挥发油遇热挥发,无处可逃,就钻到了青衣鱼里,这方法,绝了!不论是味型还是方法,“潮玖”都在潮州菜和粤菜方面有大胆的突破,不缺融合和创新。

我认为,菜系的融合和创新,是美食发展的一个趋势,这个趋势会让菜系的边界越来越模糊。但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个地方人们的味觉偏好是十分固执的,放在历史长河中看,一个地方菜再怎么演变,其变化并不大,菜系依然是人们的乡愁,这种趋势也不会轻易更张改弦。有人努力创新,有人坚守传统,这是美食发展的两个路径,两者完全可以并存。

吃俞斌兄的菜,我是边吃边思考,没功夫谈笑风生,并不是不高兴,俞斌兄,别误会哈。

图片来自泰迪老师,特此鸣谢!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