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通海银饰八百年,技艺与文化在这里世代传承……
通海古城,东西南北四条街纵横相交,构成传统的“一颗印”格局。阡陌古巷里,藏于繁华处的明清古宅,雕梁画栋,古韵犹存;有着近八百年历史的通海银饰,制作技艺和银饰文化也在这里世代传承。
我们自北街进入,街道上,石板路精致古朴,贯穿南北街的溪流,游鱼、水生植物相依相衬。两旁,历经岁月沧桑的明清建筑在“修旧如旧”的原则下,依然保持原貌。街道深处掩藏着几家古朴的小店,炸得焦黄的洋芋搭配秘制酱香,琥珀色糖浆浸润的凉糕摆在褐色木头的桌子上,香味四处弥漫。
东西街上,银器店铺鳞次栉比,多为当地人开设。每家店铺都不大,皆有顾客上门,明亮的玻璃展示柜内,各式银饰品琳琅满目,敲敲打打声不绝于耳。
通海银饰文化源远流长,可上溯到元朝蒙古人入滇。760多年前,忽必烈率十万蒙古铁骑渡金沙江入滇,最后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并为当地带来了北方牧猎民族的银饰文化。
当时,地处交通要塞的通海,每天都有来自滇南各银厂的白银在此集散,通海的银匠占尽天时地利,银器的加工制作迅速兴起,到了明代,通海银饰制作吸收了中原手工艺精雕细琢的技法,融入了汉文化中吉祥富贵的美好意蕴,银饰的佩戴逐渐深入百姓人家,广为流传。经过几百年的沉淀,成就了今天通海银匠代代相传的绝妙手艺。
曾经,通海古城银楼金铺兴盛一时,有“天宝银楼”“荣盛银楼”“国华银楼”“宝兴金店”等十多家商号银铺,从业人员达上百人。这些银楼,主要就集中在通海古城内。而“孔雀珠宝”“易生银饰”“张氏福昌首饰”“亚华银饰”“蔡家山银饰”等,都是当地知名的传统老银铺。
古城中心,最显眼的建筑名为“聚奎阁”,一眼望去,聚奎阁飞檐翘角,琉璃黄瓦,顶尖立宝瓶,整座建筑工艺精巧。现如今,聚奎阁成了通海县银饰文化传习馆。
通海银饰文化传习馆分上下两层,一楼设有古银饰展示区、大师作品展示区、现代精品展示区、特色商品体验区,古银饰展示区设有小面积的互动交流区。“建馆的初衷,是为展示通海比较有特色的银饰品,也为银匠提供一个交流学习的平台。同时,也将其作为通海银饰的对外宣传窗口。”通海县文产办主任旃双丽介绍。
“这里面的古银饰,是通海银制工艺品协会副会长郭祥花了将近8 年时间在各个村寨收集而来。”在古银饰展示区,旃双丽指着玻璃柜里的古银饰品告诉我们:“这是‘五需’, 也称‘压领’。”
“五需”的顶端是一个“压领扣”,别在衣领口,下方半米长的银链上分别缀有代表吉祥文化的元素以及补妆的小粉盒、针筒、挖耳勺、牙签、眉毛夹五件迷你版的常用工具,“这些物件不仅有美化、装饰的作用,而且具有真正的实用性。压领可以防止弯腰的时候领口走光,衣服豁口可用针筒里的针缝补。”
旃双丽说:“根据不同所需,分为三需、五需、七需。”除此之外,古银饰展区内还有银元、百家锁、手镯、手链、 耳坠、项链等老物件,最早可追溯到清代。
云南省工艺美术大师丁勇也在通海古城开了一家小店,专营自己打制的各式纯银饰品。“对于银饰,我从小就耳濡目染。”丁勇说:“上世纪 40 年代,我姐夫就是搞银活儿的。那时,为了讨生活,姐夫会接些私活在家里制作,我常坐在旁边看。间接地,我对银饰技艺也有所了解,偶尔还帮忙做些简单的工艺。”
后来,丁勇到易门纸厂工作。1985 年回到通海后在银器厂上班。“当时当保管,后来企业改制,我们就都出来了。”为了生活,他便开了如今的小店,“只卖自己亲手打制的纯银饰品是我为小店定下的规矩。”
丁勇曾耗费三五个月时间、纯手工打制了《葡萄花鸟纹银香囊》,作品材质为足银,物体呈圆球形,通体镂空,錾精美花纹,上下半球间可开合,下部球体内有一半圆型银香盂,无论外球如何转动,银盂总能保持平衡,不使盂内香料洒落于外。“通海银饰做工精细,细节处特别讲究。”丁勇说:“作为手工银匠, 最主要是耐得住寂寞。”
另一位省级金属工艺大师师学伟,从事银饰加工将近三十年。多年前,师学伟曾根据一张民间收藏的照片,耗费一年多的时间,复原了通海失传已久的摇头狮子。“摇头狮子由 15 块银片构成,部分零件细如发丝,狮子的头、尾等部位都能灵活晃动。”经过不断反复尝试,这件通海银器传统工艺的经典之作才得以完美再现。现在,师学伟以家庭作坊为主,接收上门订单,也实行线上销售,销售情况不错。
通海银饰匠人的传承和坚守,让敲敲打打的声音一直回响在这座古城……
本文为大观周刊原创文章
欢迎转发到朋友圈
如需转载请获授权
-END-
文/张琳
图/孟志刚
编/陶优
审/杨秀杰 马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