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如此弱小,为何没有彻底沦为殖民地或是被灭国?

原标题:近代中国如此弱小,为何没有彻底沦为殖民地或是被灭国? 转自本人在知乎的一篇回答。 首先,我不

原标题:近代中国如此弱小,为何没有彻底沦为殖民地或是被灭国?

转自本人在知乎的一篇回答。

首先,我不同意“近代中国如此弱小”的说法,也不认为“欧洲列强完全有能力占领整个中国”。

尽管清朝末期,社会千疮百孔,弊病丛生,但仍不失为体量、规模首屈一指且运转有效的庞大帝国。

之所以落后于西方列强,症结清晰明辨——近代化。

是近代化,不是跨越时代的进化。

中国的社会发展与非洲、美洲的原住民社会完全不一样,中西之间不存在完全的隔绝,路上、海上的贸易交流从未间断,虽然在“天朝”、“天下共主”的观念下,认知存在严重偏颇,但社会发展不存在明显代差。

所以,中国社会一旦与世界接轨,必然会自发的产生对近代化的探索,民族求富求强的运动也会此起彼伏。

在“近代中国”这样一个延展百年、复员广阔的时间空间概念下,民族觉醒乃至民族解放是历史发展的唯一方向。

列强所采取的瓜分势力范围、投射影响力、培植代理人、掠夺生产资料、攫取贸易盈余才是最优的选择,成本远远低于完全殖民所作出的尝试。

这种认识,是中西之间初一接触就能作出的判断。

以我的观点,中西之间差距最大的时候,应该在中英鸦片战争时期。

因为彼时,中国对西方世界的发展,完全处于自我臆想的阶段。

举两个例子。

林则徐受命钦差,收缴鸦片时的通告

我大皇帝一视同仁,准尔贸易,尔才沾得此利,倘一封港,尔各国何利可图?况茶叶、大黄,外夷若不得此,即无以为命。

林则徐与当时大多数人一样,认为洋人食肉,如果没有中华特产的茶叶和大黄,会大便不通而死,所以制服洋人的手段非常简单,这就是当时盛行的“茶黄制夷”的说法。

整整两年之后,虎门战败、厦门战败,新晋继任的两江总督裕谦仍然迷之自信。

该逆倘敢驶近口岸,或冒险登陆,不难大加剿洗,使贼片帆不返。
我炮皆能及彼,彼炮不能及我!

林则徐号称“睁眼看世界第一人”,不必多说。

裕谦是蒙族贵胄,将门之后,并非一般的纨绔子弟,而是进士出身,对国一片赤诚,镇海失陷后,自杀殉国。

我举例这两人,无非是想说明,无论当时如何出彩的人物,对当时世界的认识都是可笑的近乎可怕。

东方帝国对西方人的认识,仅仅停留在“蛮夷”的层面,自以为可以用天朝的意志和好恶来决定是“剿”还是“抚”。

后果,可想而知,英国的军事力量摧枯拉朽的席卷了清朝的布防。

但是,即便如此,在清廷签约、通商、割地之后,英国人没有刻意扩大战争,或者执行如西班牙在美洲的那种血腥征服。

不用说动力的问题。

因为清朝呈现在列强面前的,是一块完整的市场,不需要通过殖民统治而建立市场秩序就能够通过贸易掠夺利润。

单单谈谈完全殖民或者灭国的能力。

在《枪炮、病菌与钢铁》中,土著民族的极大减员主要是因为大陆病菌,而并非是殖民者的过渡奴役和肆意滥杀。

但在鸦片战争中,剧情有点反转。

第一次定海失陷后,英国人占领舟山,却因水土不服,处于可怕的疫病之中,1840年7月13日至当年底,英军住院为5329人次,死亡448人。

次年,广州之战后,英军撤回香港,痢疾和疟疾在军中流行,生病兵员超过1100人,使英军几乎丧失了战斗力。

因为从不间断的陆海贸易交流,中西之间不存在绝对致死的疫病,所以反倒是路远而来的英军会水土不服。

此外,在鸦片战争中,由于清朝的编制问题,八旗和绿营的主要作用类似于如今的警察和维稳的武警,分散于各省各县,难以调拨集中,而英军延海陆各个击破,机动性强。部分战役,对清军反而占了人数优势。

如果英军深入腹地,开展彻底的殖民活动,那面对的将是清朝80万军备力量。再不堪一击,也是会骑马,持枪炮的军备力量,与西方早期殖民统治的对手不可同日而语。

英国人想长期稳定的直接统治并不现实。

从鸦片战争之后,虽然保守势力极其顽固,但总还有认清世界的国人,这种清醒的认识很快就随着开埠、洋货、教堂在中国慢慢传播。

蒋廷黻先生在其著作中,这样说:

近百年的中华民族根本只有一个问题,那就是,中国人能近代化吗?

能赶上西洋人吗?

能利用科学和机械吗?

能废除我们家族和家乡观念而组织一个近代的民族国家吗?

能的话我们民族的前途是光明的;

不能的话,我们这个民族是没有前途的。

因为在世界上,一切的国家能接受近代文化者必致富强,不能者必遭惨败,毫无例外。

在看清症结之后,不同的阶级通过不同的主义,寻找不同的近代化之路

确实,中国的近代,十分危急,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我们一度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

但军国主义旗帜下的近邻与欧洲列强相比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