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作为一个楚人为什么去秦国就业呢?

null

   其实,这个问题在《史记》里就说的很明白了。《史记》原话是:学已成,度楚王不足事,而六国皆弱,无可为建功者,欲西入秦。(李斯跟着荀子学成之后,他觉得楚王不足以成事,包括楚国在内的六国如今都很弱,没有给庶士发挥才能空间,只有西面的秦国有发展。所以,他打算去秦国。)

  当时的六国到底有多弱呢?我们先从李斯的老家楚国开始说吧。楚国在六国当中,算是最强的了。因为楚国的疆域是最大,疆域大才有战略纵深,有战略纵深才能有并天下的潜质。然而,楚国这大的地盘基本得意春秋时期和战国早期的扩土并地。战国中后期,楚国扩得土越来越少,割让出去的地越来越多。疆域大归大,其实都在吃老本。在疆域吃老本也就算了,楚国在制度上也在吃老本。在其他诸侯通过变法改革新政的时候,楚国在吴起变法失败之后,他们一如既往地沿用着“亲亲尊尊”的旧制度。亲亲尊尊的制度之下,一个的出身地位如何跟他的职业发展是直接划等号的。

   如李斯这样基层小吏出身的人留在楚国,基本上也就是当一辈子的小吏。绝对不可能像他后来在秦朝那样当丞相的。不应该这么说,他可以当秦国的丞相,但是当上楚国令尹,那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因为楚国从春秋到战国四五百年的时间里

,所用任用的令尹除了彭仲爽、吴起、李园、黄歇之外,其他令尹都是跟大王同宗的亲戚。对了,李园虽不是大王的同宗亲戚,但他是楚幽王的亲舅舅。这样局面之下,李斯留在楚国这辈子显然是熬不出头。

  楚国之外的其他五国,先说赵魏韩三国吧。他们三家也叫三晋,顾名思义他们三家原来是一家,都是晋国。三家分晋之后,他们因为变法革新比较早,魏国和赵国都有风光过一段时间,韩国没有他们两家亮眼,但也不是很差。毕竟,韩国也是战国七雄之一。可惜,赵魏韩三国因为他们的地理位置都不怎么样,都处在四战之地。四战之地,就不是孔子说那种“危邦”,子曰,“危邦不入,乱邦不居。”李斯的老师荀子生为赵国人,当初都尊从孔子之言,选择去齐国稷下学宫就业。再往后,荀子也按着孔子之言,放弃赵国安排上卿的位置,回到楚国兰陵继续当县令。李斯作为荀子的学生、作为楚人真心没道理跟老师唱这样的反调。毕竟,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三晋那会儿综合实力,还不如楚国。去三晋,还不如楚国就业。楚国是没有发展的问题,去三晋不是有没有发展的问题,可能关系生命安全的问题。三晋实在仗太多了。

  齐国呢,学术氛围很好,稷下学宫很有名。但是齐国实在太佛系,他们不仅没有并天下的心思,连抗秦的心思都没有。赵将庞煖组织的最后一次合纵抗秦,就齐国没有参加。这样诸侯国跟楚国一样没啥大发展。燕国相对齐国是比较有抱负,但是他们的抱负不是并天下,是乘火打劫被秦国屡次挫败的赵国。然而,燕国人战斗力实在令人堪忧,他们跟长平之战后的赵国交手,竟然依旧是屡战屡败。显然燕国这样的战斗力,他们没希望并天下的。至于说过安生日子嘛,齐燕两国也没有比楚国好了。

  说白了,对李斯来说就业吧,他不留楚国的话,只有去秦国了。因为只有秦国有并天下的心思,也有并天下的能力。同时,也只有推行军功爵制度的秦国可以给李斯一个从平民晋升为贵族的机会。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