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早期食管癌ESD术后近100%食管狭窄率降至10%以下!东方医院探索防治食管狭窄新疗法

微信图片_20230531182837.jpg

解决早期食管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后食管狭窄的难题,记者今天从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获悉,由该院副院长、消化内镜中心主任徐美东团队首创发明的自控式防狭窄水囊置入术将术后近100%的食管狭窄率降至10%以下。

目前,团队已着手开展临床随机对照研究,进一步深入研究该装置预防食管ESD术后狭窄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我国是食管癌高发国之一,进展期食管癌总体5年生存率不足20%。随着诊疗水平与健康意识的提升,越来越多早期食管癌得以发现。目前,食管ESD是治疗早期上消化道肿瘤的主要手段,术后患者5年生存率可达95%以上。缺点是,ESD术后缺损创面在愈合过程中会导致食管狭窄,患者进而出现吞咽困难、进食障碍等,明显影响生活质量。

有研究表明,90%ESD术后食管狭窄患者为病变范围大于3/4周径者,对于环周食管病变患者来说,如无任何预防措施,食管狭窄发生率接近100%。

目前,国内外已有较多关于防治食管ESD术后狭窄的研究,包括激素应用、球囊扩张、支架置入、胃食管黏膜移植等,但效果均不尽如人意。

近10年来,徐美东团队致力于防治食管ESD术后狭窄的基础和临床研究。2018年,受到三腔双囊管对食管及胃底曲张静脉出血进行充气压迫止血的启发,团队自主探索研发出一种自控式防狭窄水囊导管。

微信图片_20230531183026.jpg

据悉,该水囊部分的长度可根据食管内创面不同长度个体化定制。水囊导管放置后,患者根据自身不同情况,使用注射器体外经注水孔注入和抽取一定量的无菌水控制球囊的扩张和回缩:三餐进食前可自行抽水,使水囊回缩,保证进食食物顺利通过,三餐进食后再经注水孔注入一定量无菌水,使水囊充盈起到持续支撑作用。如无特殊情况,将其应用于ESD术后创面3个月即可撤除。

几年前,66岁的张阿姨在外院确诊为环周食管早癌并接受ESD治疗,仅一个月后便出现吞咽困难。为解决食管狭窄的问题,张阿姨接受了内镜下球囊扩张术,不想没过多久,狭窄再次出现。

三年中,张阿姨反复治疗,共接受近20次食管球囊扩张、食管放射状切开等手术,可问题依旧没有解决,情况甚至进展至连喝水都困难。最终,张阿姨不得已决定,行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自胃造瘘管注入营养液以维持身体基本所需。

半年前,痛苦不堪的张阿姨经医生推荐来到徐美东门诊就诊。彼时,她的食管狭窄得仅针孔大小,因许久未进食,牙槽骨已经开始萎缩。经沟通和入院完善评估后,徐美东为张阿姨切开食管狭窄部位后放置了自控式防狭窄水囊导管。

微信图片_20230531182844.jpg

食管水囊妥善放置后,张阿姨住院观察2天,在住院期间经专人指导学会水囊的使用,以便出院回家自行操作。此后,她每月到医院更换一次导管,直至ESD术后创面基本稳定修复。

3个月后,张阿姨如期取出水囊,经检查食管狭窄部位光滑通畅,狭窄得到了完美解决。张阿姨也终于可以将胃造瘘管拔除,整整三年的痛苦得以解除。当张阿姨时隔多年再次尝到美食时,她激动得哭了。

张阿姨并非个例。徐美东介绍,团队的自控式防狭窄水囊置入术不仅用于预防术后狭窄,ESD术后、外科术后吻合口狭窄等诸多难治性食管狭窄患者均可从中获益。团队也将进一步研究其安全性和有效性,以期造福更多患者。

作者:李晨琰

编辑:李晨琰

责任编辑:樊丽萍

图片来源:院方供图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