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观察家
直斥康德伦理学“很烂”,恐怕不是思想的锐利,而是言语的轻佻。
最近两天,一篇哲学论文引爆了朋友圈,这篇题为《康德的伦理学其实很烂——〈道德形而上学原理〉批判》的文章,只看标题就可知道,其在朋友圈走红,并不让人意外,至少它的标题神似当下爆款营销网文的套路。
但是,这不是一篇学者闲暇时的随笔,而是正式发表在《江苏海洋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5期上的严肃学术论文。
从简介看,该作者韩东屏先生是华中科技大学的二级教授,长期在伦理学领域深耕,著述不少,还是湖北省伦理学会会长。这说明作者不是民间科学家,而是严肃学者。
在社交媒体上围观甚至批评这篇文章的人,绝大多数对康德伦理学并无研究,也就是说,大多数人并没有能与韩东屏在学术领域对话的学术水平。因此,这次网友不是在社交媒体上评判一场学术论争,而是围观一位学者在学术平台上的“出位”表演。
学术研究,是专业人士才有能力做的事情,所以其用一套专业术语与专门的方法建构了基本的专业壁垒,如果面向社会大众进行知识普及,文章发在大众媒体上,当然努力把深奥的问题通俗化是值得尝试的。
但是,通俗也绝不意味着要消解学术应有的严肃性,也不意味着可以随心所欲表达,更不应该模仿流量思维主导下的网络营销风格。
作者韩东屏教授针对社会公众的批评,为自己辩护说:“‘很烂’不是脏话,而是口语化的评价词,意思类似于‘很差’、‘稀烂’、‘纰漏百出’、‘太不像样’之类,但又比后者更准确、传神,有什么好大惊小怪的?”
他还认为:“没有任何学术规范规定在论文题目中不能用口语。既然如此,‘法无禁止即可为’,又有什么好大惊小怪的?它可以被视为学术论文题目的一种尝试性创新。”
韩教授这些辩解,有强词夺理之嫌。稍有生活常识的人都明白,除非特别熟悉的人之间相互打趣,“很烂”这是一个极具人身攻击性的词,日常交流中用这个词评判他人,除了严重恶化讨论氛围,并无其他益处。
康德伦理学自诞生以来,历来不缺少严厉的批评者,但韩东屏教授这里直斥康德伦理学“很烂”,恐怕不是思想的锐利,而是语言的轻佻。
学术论文当然不排斥适度的口语表达,但是,既然使用了口语,就别怕公众批评,因为公众对口语使用的恰当与否,当然有评判的权利。
发表这篇文章的《江苏海洋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编辑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最早收到韩东屏的稿件时,编辑部内部也曾有过争论,但出于尊重了作者的意见未对标题进行修改。
学术期刊作为一种公开出版物,除了确保发表文章的学术水准之外,文风也宜保持庄重严肃。发表文章用语轻佻,造成不好的社会观感,有失体面,会破坏基本的学术尊严,由此引发一些无谓的口水战,更不是一本严肃的学术期刊应做的事情。
“康德的伦理学其实很烂”,这样的话,说白了就是市井骂街,即使不是脏话,也显得非常粗俗,稍有学术尊严感与职业责任感的编辑,放任这样的标题堂而皇之地印刷出版,实在是非常不妥当的事情。
牢记严肃学术期刊与网络营销的区别,不论是对学者还是对期刊而言,都是须臾不可忘记的责任。
田丁(大学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