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迪生、特斯拉、爱因斯坦做出改变世界的成就时,年龄都没超过35岁。找到人群中最能代表未来创新的人才,是通往是下一次技术革命的捷径。
7月11日,2024中国科技青年论坛暨《麻省理工科技评论》“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简称TR35)中国区发布仪式在上海举行,35位勇于探索未知科学边界、挑战科技极限的中国青年科技创新人才亮相聚光灯下。
他们中,有勇于探索未知科学边界、挑战科技极限的“先锋者”;有勇于创业逐梦、追求价值革新的“创业家”;有致力于科技向善、构建美好社会的“人文关怀者”;有以独特视角重塑经典技术的“远见者”;还有将奇思妙想转化为引领未来产品和技术的“发明家”。
TR35落地中国,挖掘青年创新力量
自 1999 年以来,每一年《麻省理工科技评论》都会选出一批 35 岁以下来自科技领域最具创新性与影响力的青年领袖,组成年度“35 岁以下科技创新 35 人”名单,涵盖范围包括生命科学、智能计算、新能源、新材料等几乎所有新兴技术领域。
2017 年,TR35 评选首次落地中国,专注于挖掘新兴科技创新领域的中国青年力量,六年来,共有210位青年人才崭露头角,比如深耕量子信息技术的陆朝阳、CRISPR 基因编辑技术重要贡献者丛乐、探索光学 AI 芯片商业化的沈亦晨、从现场可编程逻辑门阵列芯片到商业航天的连续创业者姚颂等。
作为颇具风向标意味的青年科技领袖评选,TR35评选也反映着中国地区科技创新的特色,以及能够预测未来发展趋势。210位入选者中,材料科学与应用、生物科技与医药、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是排名前三的领域,占比均超过了20%,相较而言,全球评选入选者前三的领域是人工智能、生物科技与医药、能源与环境。
中国区入选者的平均年龄是32.5岁,有24位入选者在入选的时候是30岁以下,最年轻的入选者是24岁获奖。而全球入选者的平均年龄更年轻,为31.2岁,全球榜单中30岁以的入选者是42位,其中最小的入选者入选时只有20岁。
年轻科学家谱写自己的创业范本
许多人因TR35而看到中国青年科技创新的力量。商业航天公司东方空间联合创始人兼联席CEO(首席执行官)姚颂就是迄今为止TR35中国为年轻的入选者。2017年,年仅24岁的他成为首批TR35中国入选者。
“当时有三个创业方向摆在我面前,开拓人类生存的空间、提升人类生命健康水平和提高人类社会工作效率。”他说,那时的他已经清晰认识到,未来所有新的发展和商业机会,都基于更前沿的科学研究成果,只有基础研究的突破,才能支持人类未来20年、30年乃至50年的长期发展,因此他选择了“造火箭”。
今年1月,东方空间精心打造的“引力一号”火箭首飞大获成功,创造了全球最大固体运载火箭、中国运力最大民商运载火箭、中国首型捆绑式民商火箭等多项纪录。这位清华出身、今年仍然没超过35岁的90后创业者,正在谱写他自己的年轻科学家创业范本。
同样在 2017 年入选的还有曦智科技联合创始人兼 CEO 沈亦晨,彼时他刚从麻省理工学院毕业,提出光计算的概念,成功验证了用光子代替电子进行AI计算的开创性想法,他所创立的公司如今也成为光计算领域的明星公司。当光子计算技术的商业化进程开启,整个计算领域的底层技术也将被推动向前。
2020年TR35中国入选者、恩和生物联合创始人兼CEO崔好,以计算为基础搭建酶工程、菌株工程和发酵工艺工程平台,高效精准改造、高通量有效编辑筛选目标微生物。“希望更多青年科学家能走出自己的舒适区,勇敢地将实验室技术投入产业。”她说。
入选领域展现未来发展趋势
如今,新一批TR35入选者站到了聚光灯下。今年的榜单上,人工智能领域有多位科学家入选,能源与环境、量子、新材料的入选者比例也有所提高。
“TR35的平台非常好,今天刚和其他入选者简单聊了聊,就碰撞出许多火花。”30岁就获批复旦大学教授的季力是今年的入选者之一。他将微电子器件与光水解制绿氢的学科交叉融合,开发出低成本、低碳排的新型晶硅光伏技术及制绿氢技术,为全球能源短缺和气候危机提供新的解决方案。
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副教授祖丽皮亚·沙地克也是今年的入选者之一,她的研发方向是高性能储能电池关键材料,她的研究有望促进低成本、超轻、超薄电池体系的开发和应用。她表示,申报TR35中国的最大收获是让她重新思考自己所做研究的创新点,也坚定了她做科技成果转化的决心。目前她正在攻坚高能量密度电池体系的基础问题,未来希望找到合作企业,让研究成果造福于更多人。
人工智能方面,月之暗面Kimi创始人兼CEO杨植麟、纽约大学计算机科学助理教授谢赛宁、OpenAI研究员靖礼纷纷入选,他们均开辟了人工智能的新方向。杨植麟用精悍的团队实践大模型的“规模法则”,实现大模型能力持续提升和长文本技术服务的普及;谢赛宁参与开发的DiT是一种创新的图像生成框架,将Transformer应用于扩散模型,能有效提升图像生成的质量和效率,火爆的sora就是基于此框架而来;靖礼在 DALL·E 3、Sora和GPT-4o三个重要大模型上做出核心贡献,为通用人工智能在现实世界中的互动奠定了基础。
作者:沈湫莎 刘琦
文:沈湫莎图:受访者提供编辑:沈湫莎责任编辑:许琦敏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