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武次位面】作者:天狼
7月中旬,伴随着福建舰长时间停靠于江南造船港池,飞行甲板被打扫一新、机库线标志清晰完备,再加上此前第八次海试期间舰载机完成起降试验,不少军迷纷纷猜测:中国首艘电磁弹射航母——“福建”舰(舷号18),是否已经走到了正式服役前的最后关口?
▲福建舰的最新航拍画面
自2022年下水以来,福建舰已经完成了8次海试,尤其是从5月21日开始的第八次海试,成为福建舰发展历程中的重大转折点。根据卫星照片、央视军媒公开画面和相关人士披露的信息判断,这次海试期间,福建舰完成了弹射型舰载机的起飞和拦阻着舰试验。多个角度拍摄的飞行甲板画面显示,福建舰的阻拦索区域留下了清晰的轮胎压痕和烧蚀痕迹,说明舰载机已经多次降落在其甲板之上。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福建舰此次采用的是电磁弹射系统,而非传统的蒸汽弹射。这种突破式技术,代表着中国航母从“滑跃起飞”走向了“弹射起飞”的新时代。电磁弹射不仅能够为重型舰载机提供更稳定、更高效的起飞条件,同时也能显著提升舰载航空兵出动效率,为舰队提供更强的空中持续作战能力。
▲福建舰能搭载固定翼预警机
福建舰的特殊性,在于它不仅是第三艘中国航母,更是第一艘完全国产、使用平直甲板+弹射起飞的真正意义上的现代航母。对比此前服役的辽宁舰与山东舰,福建舰在战术用途上显然更贴近实战需求。
辽宁舰原本是前苏联未完工的“瓦良格”号航母,后经中国改装为训练与技术验证平台。山东舰则是在辽宁舰基础上进行优化设计的首艘国产航母,主打滑跃起飞+短距垂直作战,具备一定的实战能力,但受限于滑跃甲板的限制,仍旧无法大规模部署固定翼预警机等高负载舰载平台。
福建舰则不同。从设计伊始,它就被定位为一艘真正的远洋作战航母,其电磁弹射系统、多功能战斗指挥体系、固定翼预警机、无人机及新一代舰载战斗机的搭配思路,彻底摆脱了以往“从零起步”阶段的折中设计,具备与美国“福特”级航母接近的核心性能架构。
▲福建舰
而且,目前福建舰的海试周期已经相当长。自2023年5月开始第一次海试,到目前为止已过去一年多,总计海试天数超过117天,已然超过辽宁舰(109天)的记录。
但是,福建舰是中国海军第一艘搭载电磁弹射系统的航母,从系统集成、飞行甲板调度、弹射起飞到舰载指挥控制,其每一个环节都属于全新设计与实践。这与“照搬改进”的辽宁舰、山东舰完全不同。因此,福建舰的每一次海试,都必须小心求证、反复论证,不仅要验证航母本身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更要验证舰载机起飞、着舰、调度、通信等系统的协同效率。
在此过程中,甲板喷涂、停机位线条划定也起到了重要的“进度信号”作用。从山东舰的经验看,其第七次海试结束后完成甲板喷画,第九次海试后不久便正式服役。而福建舰的标识线是在第七与第八次海试之间完成喷涂的,与山东舰节奏高度一致。换句话说,福建舰极有可能正在“蓄势待发”,等待完成最后一次短期补测或舰载机编队联调后,正式交付海军。
▲福建舰
另一个广受关注的话题是,福建舰会不会像辽宁舰一样,主要担负训练与技术验证任务,而非成为作战主力?答案是否定的。当前中国海军已经进入“快速扩编+体系融合”的新阶段,对远海制空、体系作战能力的需求极为迫切。在山东舰已稳定形成初步战斗力的前提下,福建舰几乎可以确定将以“服役即战斗”的标准推进。
这一点,从福建舰未来搭载的舰载机编队也可窥见端倪。包括新一代歼-15T弹射型战斗机、预警直升机、无人攻击机以及可能即将服役的舰载预警机“空警-600”等关键平台,都显示出福建舰正在逐步建构一套完整的海上空中力量投送系统。
福建舰的服役,不只是中国海军装备体系中的一环,更是战略层面上的跃升。它的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是标志着中国航母进入“电磁弹射”时代,具备与美军福特级相抗衡的基本技术平台。其二是战术体系整合,可配合055万吨驱逐舰、901综合补给舰等组成远洋编队,执行远距离作战任务。其三是战略震慑能力提升,具备覆盖第一岛链乃至第二岛链的打击与控制能力,能对周边热点区域形成战略压迫。最后也标志着中国打破西方国家对航母技术的长期垄断,跻身全球顶级海军强国之列。
▲福建舰
从目前的各项迹象来看,福建舰的第九次海试或许即将展开,也可能已经完成低调测试。而服役的日期,很可能会在年内择时官宣。无论如何,这艘凝结了中国科技、工业、战略思想的巨舰,正站在历史性一跃的门槛上。福建舰的入列,不只是中国航母发展的又一台阶,更是中国海军“由近海走向远洋”的关键一步。——全新的电磁弹射航母时代,正在到来。